早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就有过多次赚钱的经验。捡麦穗,捡麦穗,挖橘子根,挖黄疸,抓虾,抓土鼠,打松球。只要出力,农家孩子们的赚钱门路真的太多了。
由于那时家里特穷,又因自己年幼对钱还没多大兴趣,所以,每次劳动的果实,都心甘情愿地让爹和娘“剥削”去,买油买盐补贴家用去了。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十二岁那年夏天,我忽然对钱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人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笔收入——15元钱,就是在那个暑假的酷热里用汗水换来的。
那年最时髦的布是“的确良”。穿着满是补丁的粗布衣裳,在穿着“的确良”的同学中间,刚上初一的我显得像个小叫化子。娘虽然把我打满补丁的衣裳洗得干干净净的,却怎么也“洗”不去我少年心头的自卑。所以我头一回提出了让爹娘为难的要求——给我买一套“的确良”衣裳。
记得我还闹了情绪,以“不买衣裳就不再上学了”来要挟爹娘。每次娘都劝我半天,娘说你学习好比穿啥衣裳都光彩。没办法,我只好低着头,又无精打采地向学校走去。
终于熬到放了暑假,娘对我宣布了一个决定:暑假中我的劳动所得全归自己。因为对一套“的确良”衣裳的渴望,那个暑假里,我完全忘记了什么叫辛苦和疲劳。
每天清晨,我都让娘早早地把我叫醒。脸也顾不上洗,就挎着篮子到茶场去采茶。茶场离家有五六里路,要翻三、四座山,还要淌过一条沙河。采一斤茶才给三分钱,但不打白条儿。来采茶的人都是图现钱,我也不例外。当太阳升有一竹竿高,露水干了,采茶就要停止。忙活了一个早上,饿得双眼发花,也难采到五斤。因此每天早上我可以收入一毛钱左右。最令人心花怒放的是得到钱的那一刻,觉得离希望又近了一步。钱到手里被捏得紧紧的,走在回家的路上,虽已腿酸手麻,却仍会哼一支快乐的歌儿。
晌午,大人和孩子都被毒日头逼在家里不肯出门。我却不怕,照样背着小网儿,提着小木桶儿,去捉鱼摸虾逮黄鳝。那时鱼虾和黄鳝都比现在多,但不值钱。小鱼小虾每斤才一毛钱;黄鳝更便宜,还不好卖。捉半桶黄鳝和鱼虾,每天都不成问题。提回家,用清水养着,等第二天逢集让爹带去卖掉,每次都能卖回两三毛钱。
最值钱的是土鳖(学名“土元”,可以入药,我们叫它“地王八”)。吃了晚饭,别人都聚到稻场上乘凉或听大鼓书去了。我却不愿享这清福,端了盏小煤油灯儿,戴上个大肚玻璃瓶子,悄悄走到猪圈、牛栏和厨房的墙角儿。外出觅食的“地王八”被光一照,拼命往洞里爬。它们跑得再快也没有我的手快。捉一个往瓶子里塞一个,等把瓶子塞满了,由于不断用灰手抓挠蚊虫叮咬之处,人也就变成“小丑儿”了。第二天用煎药的小片锅儿把“地王八”们烙死,然后晒几天,就可以出卖了。一瓶子“地王八”晒干后顶多有两钱重。所以听上去五元钱一斤的“地王八”很贵,但要抓够一斤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个暑假里,我还打了不少松球儿,挖了很多桔梗(一味中药材),在我们家院子里,每天都晾晒有我用劳动创造的财富。
钱装在一个小布袋儿里,压在我的枕头底下。过不了三天,我就拿出来数一数。最大面值的钱是五角,只有两三张;其余全是一毛两毛一分两分五分的。不到十元钱,竟要数上老半天。记得娘曾多次要帮我保管小布袋儿,我都没答应。我总担心家里“财政”紧张时,娘会挪用我的“专款”。
离开学还有七八天的一个早上,我带着小布袋儿跟娘一道上街,终于买回了一套我梦想已久的“的确良”衣裳。我总共有十五元钱,买衣裳只用了九元。大哥这个懒家伙一个暑假才攒了不到七元钱。娘就与我商量,让我贡献出余款,为大哥也买一套“的确良”。我的目的达到了,对钱的兴趣也就淡了许多,所以也就爽快地同意了。
穿上那套蓝裤白褂时,奶奶笑着说:“有啥好哩,把脸衬得更黑了。”脸的确让“的确良”衬得更黑了。暴晒了一个暑假,能不黑吗?可心里却甭提有多美。
三十多年的光阴一晃就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人生第一笔收入的获得,我就自然会想到“天道酬勤”这四个字。后来我干脆把它写成一幅书法作品,挂在书房的墙上,让它作为我走过人生旅程的一句自勉金言。
作者简介
黄孝喜,男,笔名黄土。从教近30年,在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及儿童文学作品400余篇,200余万字。获得过“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团中央教育文艺二等奖”等各种奖项50余次;参与策划了由人民日报教育部推出的“英才家教计划”;出版有童话集《马大哈和马小哈的故事》、教辅读物《帮你学作文》、《小学生造句辞典》《家教三十六招》、散文集《因为有爱》《感谢太阳》《致童年》等;辅导学生在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作文一千多篇,获得“冰心杯”等作文奖项200多人次;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商报小记者训练营首位签约主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