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故事:吝啬的商贩们在市集上冒犯了脏兮兮的道士,满满的车不知不觉地飞走了。
这是一个关于移花、移树、种梨的妖娆故事。
有个乡下来的商贩在集市上卖梨,由于梨味道香甜可口,品质很好,因此梨的价钱也不便宜。有个穿着破衣烂衫的道士,口渴得不行,就来到梨车前,向小贩讨个梨吃。小贩为人吝啬,又担心道人会影响自己的生意,于是对道人大加斥责喝骂,让道士离自己的梨车远点。道士对小贩说道:“居士你车上有数百个梨,贫道只是向你乞讨一个,这对居士你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根本不会有什么损失,又何必如此责骂贫道呢?”周围围观的吃瓜群众也纷纷劝说小贩,不如挑一个卖不出去的坏梨送给道人,也算是行善积德。小贩表示梨子是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只能买,不能送,道士要想吃,就拿钱来买。围观的人群中,有个店铺的小伙计,见小贩抠得实在不像样,就自己掏钱向小贩买了一个梨,送给道人,让围观的群众别再围观了,都忙自己的事情去吧。谁知道人在拜谢完小伙计后,却让围观群众稍等一会儿。道人高声说道:“我们出家人慷慨大方,现在我有一批好梨,准备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一个吃瓜群众闻言,就对道人说:“你既然有梨,怎么不拿出来吃,还向卖梨的人乞讨?”道人见问,指着自己手里的梨说:“我的梨需要这个梨的梨核才能种出来,诸位稍安勿躁。”说完,道士一口气把梨肉吃完,只剩下一个梨核。道士把肩上的铁铲拿下来,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坑,将梨核放进坑里,埋好土。做完这一切后,道人又请围观群众帮忙找些水来。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从附近的饭店里端了一盆热水过来。道人见状也不推辞,径直将一盆热水浇在了种梨核的地方。浇完水,道人口中念念有词,在一众吃瓜群众的围观下,就见一棵小树苗破土而出,很快就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梨树。梨树长大后,枝头迅速开花结果,很快就挂满了又大又香的梨子。道人走到树前,每摘下一个梨子,就送给一个围观的群众,直到所有的梨都被摘完。摘完梨后,道人举起铲子把梨树砍到,挑了一些带着叶子的枝干,扛在肩头,在围观的人群中挤开一条路,离开了集市。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道士做法种梨树的时候,商贩也挤在围观的人群中看热闹,由于看得过于入神,一时间忘了照看自己的生意。等到道人离开,人群散去的时候,商贩返回自己的梨车一看,只看到了空空如也的梨车,满车的梨子都已不翼而飞。直到此时,商贩才醒悟,刚才道士施法送出去的梨子,都是自己车上的梨子。车上的一个把手也不见了,只有被凿断的痕迹。商贩心中愤懑不已,急忙沿着道士离开的方向去追道人,准备讨要一个说法。商贩刚追了没两步,又在墙角发现消失的车把手,被道人砍断的梨树,正是车把手变成的。商贩最终没有找到道人,而得知事情真相的围观群众,则对此乐不可支。商贩因为小气丢梨的故事,也成为集市上茶余饭后的笑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评:本文讲述的是乡间集市上商贩由于吝啬,侮辱谩骂道士,道士施法种了一棵梨树,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段,将商贩满车梨子转移到树上,商贩最终血本无归的故事。是一篇劝人做事要心胸慷慨,不要斤斤计较的寓言类故事。小时候刚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同文中围观的群众一样,小编对于商贩的遭遇拍手称快,认为商贩是罪有应得。及至小编自己走上社会,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之后,反倒是有点儿同情商贩的遭遇了。严格来说,商贩除了小气,也没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最终却因为道士的报复,导致满车梨子血本无归,这种惩罚,对于一个靠卖梨赚钱养家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残忍了。以道人的神通手段,多找几家化缘,或者运用法术变个戏法,都能解决口渴的问题,却最终采取了最恶心人的手段,这多少就有些欺负人了。都说斤斤计较的商贩小气,但睚眦必报的道人又有哪里显得慷慨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文: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只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声明:《聊斋志异》是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鬼怪故事小说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聊斋,指的是蒲松龄的书斋,志是记载的意思,异则是灵异怪异的意思。因此聊斋志异翻译成白话就是作者蒲松龄在自己的书斋中记录的关于鬼怪灵异的文章。市面上关于聊斋的版本较多,小编阅读的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全3册)》一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文言翻译和故事讲述。由于小编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小编虚心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