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2022年中国,如何自信?”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的思想政治教室里,教师将军向学生们抛出了开放的论述问题。
“大家可以自由发挥,自己查阅资料,在课下完成。欢迎大家拿着自己的小论文来和我探讨。”讲台上,张帅腰杆笔挺,微笑着和学生们交流。讲台下,学生们眼里闪着光,跃跃欲试。这两天,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里,“冬奥”成为热词。“各大场馆运用的冬奥科技项目”“首钢滑雪大跳台工业遗存所承载的‘绿色冬奥’理念”“开闭幕式上向世界呈现‘中国式浪漫’”“志愿者‘微火’永远燃烧”……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自张帅的课堂。
“帅老师的课有意思,总有新花样。”学生们这样评价张帅。
怎样让思政课“有意思”?从2009年来到人大附中任教起,张帅一直在探索。
“思政课是一门特别有意义的学科。”谈及教授思政课的初心,张帅给出的理由简单明了,除了“专业对口”,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门课会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他说,看似简单的几册思政书,实际上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些在大学里要分属不同科系,甚至不同学院的内容,却共同包容在一个学科当中。我想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有意义’变得更‘有意思’。”
张帅的课堂上,从家门口的垃圾分类,到“行走北京中轴线”,从中国脱贫攻坚战,到全球气候变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身边事”被引入教学案例,学生们的活动也被赋予充分自由——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浏览政府网站,阅读公开信息,参与有关政策的意见征集;在选修课“学生公司”里,学生们进行创业预演,有学生自学编程设计了“智能停车场”的创意方案,有学生琢磨出专门治“上课睡觉”的套装;课后,张帅鼓励学生们走出校门,在城市中走访调研,解决课本里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在作业中图文并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实践中,张帅发现,思政课的基本理论是相对“静态”的,而社会生活则是鲜活的、“动态”的。为此,他在教学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激发自主思考,在社会实践中树立使命感和成就感。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居家学习并没有让张帅的“动态”课堂止步。他安排学生用文字、视频等方式采访身边的党员,请他们讲述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身边人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很多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张帅说,疫情期间,学生们的实践调研也转到了线上,“学生们在首都之窗网站上调查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更能理解政策的科学性,加深对政策和制度认同感。”
对于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概念,如何选择教学案例,也体现着老师的智慧。在讲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张帅选择了电视剧《山海情》故事原型宁夏闽宁镇作为理解“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看相关纪录片,阅读新闻报道材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背后的原因。”张帅说,那节课上,学生们热烈的讨论,让他看到一群城市长大的孩子,对祖国大地的关切、对国家的认同。课的最后,他和孩子们一起展望“我的2035”,“有的孩子想要成为一名法官,解决人民忧患,有的孩子想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学生想成为科学家,努力攻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把自己的努力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连接在了一起。这正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体现。”
10余年的教学生涯,张帅已经带过7届毕业生,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帅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帅的?张帅腼腆地笑了笑,说:“人格要正,要有足够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学识学养的积淀,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