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回来了”
“妈妈!我饿了”
“爸爸,我妈妈呢?”
据说这是儿子回家后的第一句话,可见父亲这个角色并不是孩子脑子里首先出现的。我们常说,因为父亲的爱像山一样深,所以母爱像溪水风筝一样细腻细腻。(莎士比亚)。
一个男人有了孩子就成为父亲了吗?从生理和法律层面来说,是的。父亲应该是终身制的职业!你要尽职尽责,确保你的孩子平安成长和生活。合格的父亲应该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遵纪守法。
今天是父亲节,也是我在广州工作的第一年,到傍晚才想起来给父亲打个电话。可除了几句寒暄,不太自然地说了句“爸,父亲节快乐,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似乎没有太多话要说或者能说出口。
在父子对话中,我渴望理解他并通过回忆由一个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理解我自己。一个父亲在儿子变成男子汉的过程中承担了综重要的角色。如果缺位,这个男子汉可能永远无法通过外界的压力长成。可是,对一个父亲来说,什么是他最重要的付出呢?换句话说,什么是他是一个好父亲的标志呢?
我认为是时间! 非常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男性,至少我身边的绝大多数男性都不太愿意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偶尔带一带孩子似乎也只是一种新鲜感而非处于认识到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如果有时间,他们宁愿玩游戏,看电视,呼朋唤友出去玩玩。面对家庭,面对那些尽管琐碎但仍然意义重大的生活细节,他们的第一感觉是头疼、反感,他们想要逃避生活,认为带孩子、做家务是琐碎的、婆婆妈妈的。
如果做个调查,我想问各位朋友,从你的0岁到18岁的生活记忆中,你和母亲还是父亲待在一起的时间多?你也许会大吃一惊,父亲这个角色在什么时候出现?那些温馨柔软的童年记忆里,父亲的身影若隐若现甚至需要非常努力去回忆。即便你主动开口,正如一开头所说,你总是不自觉地问:”爸,我妈呢”?
傅雷傅聪父子
这不是个别人的情况、个别家庭的情况;如果绝大多数人的记忆就是如此,那这就是社会问题了。父亲工作忙、需要在外面打拼养家糊口的借口搪塞父亲陪伴的缺位早就过时了。
其实,数据早已说明国内女性婚后工作的比例相当之高。母亲的工作时间绝不会比父亲的工作时间少(除非是做全职太太)。可母亲给孩子的时间仍然数倍于父亲。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尤其值得已经为人父的朋友深思: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你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他/她的生活?
父亲节的营销和官方宣传似乎出奇的一致——仿佛自己从小没怎么和父亲交流,长大以后突然就体会了父亲的辛苦。问题是,这种体会从何而来?这种宣传有点虚假,甚至让人反感。就像读书的时候学校邀请那些所谓的励志演讲者打感情牌一样,利用父爱母爱的名义赚取我们廉价的泪水。承认缺点和不足不是什么过于困难的事情,改变才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父亲不只是一种身份、一种血缘关系和姓氏的继承!而是一种需要时间、需要陪伴来建立的感情称呼。
各种朋友,借着父亲节之际,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父亲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