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描写人物的成语】这些成语原来出自《庄子》,但古今词义已大不相同

最近闲翻《庄子》,出现了很多常见的成语,但现在意义大不相同。

现整理出其中七个古今差异较大的成语,能便于我们了解它们的最初来历,以及进一步理解庄子的内核。

材大难用

“材大难用”源自《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惠子用不合绳墨规矩的大树来打比方,以此来批评庄子的话大而无用。庄子反驳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的意思,即材大也有用,就是无用之用,又有什么危害呢?这充分体现了庄子逍遥无为的道家哲思。

原文是“材大无用”,其后演化成了“材(才)大难用”,既不是惠子所批评的材大无用,也不是庄子认同的材大有用,而是材大有用而难用,现在多指怀才不遇的抱怨。关于这个成语意义的转变,有人认为是儒家有为于世的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想来也是后人中能够认同“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的人何其稀少呀。

(清)金廷标 濠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沉鱼落雁

今天看到这个词语,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美女,似乎鱼儿和大雁与我们人类一样拥有完全相同的审美标准。

然而,庄子真的不是这个意思。《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本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与鱼、鸟、麋鹿不同类,彼此之间也没有共同的标准,我们认为的美女,鱼、鸟、麋鹿却不知道是美女,因为不管是美女还是丑女,只要看到人,它们就要“深入”“高飞”“决骤”,以避免被人类伤害。后来演化出的“沉鱼落雁”,估计是受到“闭月羞花”等成语的影响,用来形容女子极美,连小动物们见到后都相形见绌,立刻逃跑,避免成为陪衬物。

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自然也得到庄子的认可,在庄子的《齐物论》《天运》中都曾出现,“东施效颦”的故事也同样出自庄子,但庄子并非因为东施不美才嘲讽,而是东施的“不自然”,因为在庄子眼里“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齐物论》中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在庄子看来,丑陋的女人和貌美的西施,从道的角度看都可相通为一。

俞明 庄子小像

朝三暮四

现在“朝三暮四”这个词主要用来表示“反复无常和变化多端”,但看看原文就会发现意思差别太大了。《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狙公养的猕猴们,对早上得到三个橡子,晚上得到四个不满意。但若换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它们却高兴地答应了。以道的观点观察事物,自然现象本来就是同一的,不存在什么是非问题。你认为对的,未必真对;你认为错的,未必真错。总之,只是一种偏见而已。“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人们根据主观想法,基于一些条件而肯定这一事物,也可以只凭一些条件而否定这一事物。

在庄子看来,猴子们怒“朝三暮四”而悦“朝四暮三”就是出于这种主观。虽说这是庄子影射当时的百家,酷似一群争“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猴子,怀着各自的主观成见去各处挑起争论,但想想当下的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那群争吵的猴子中的一个?庄子的“朝三暮四”说明的是一个哲学道理,现在的“朝三暮四”一般都是作为贬义词使用了。

鼓盆之戚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原本的“鼓盆而歌”,后来演变为表示丧妻之痛的“鼓盆之戚”,“歌”和“戚”的不同导致原义和新义相去甚远。

对于妻子离世,庄子做出“鼓盆而歌”的举动自有其道理。庄子云:“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这正体现了庄子对待生死的达观态度。冯友兰曾言:“庄子在懵懂无知时,他是悲恸的;及至醒悟以后,他就不再悲恸。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启发重情的人,使他明理而得以排遣感情上的沉重负担。”由“歌”到“戚”的变化,估计是世俗之人无法容忍妻死而歌的反常之举,才会演变成“鼓盆之戚”。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其中,“弱丧”,指年幼背井离乡的人。对于庄子而言,活着就是离家出走,死了才是回家。唐代道家学者成玄英说:“弱者弱龄,丧之言失。谓少年遭乱,丧失桑梓,遂安他土而不知归,谓之弱失。从无出有,谓之为生;自有还无,谓之为死。遂其恋生恶死,岂非弱丧不知归邪!”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怎么能够知道贪生不是世人的一种困惑呢?我又怎么能够知道恶死不是流落他乡的游子不知返回故乡的心态呢?“弱丧而不知归”的这个比喻,流露出庄子对世人客居当下却乐不思蜀的痛惜,特别是一个“归”字,表达了庄子对于死亡的坦荡态度。

呆若木鸡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达生》)纪渻子给周宣王驯养斗鸡。十日后,周宣王问他是否把鸡驯好,纪渻子言:“还不行,还骄傲得很呢!”十日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原因竟然是斗鸡一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很是浮躁。又过十日,周宣王问时,纪渻子仍说不行,这时斗鸡还是盛气凌人。又一个十日过去了,纪渻子对周宣王说:斗鸡驯养好了,因为现在这只鸡已经“德全”,神情凝寂,望之似木鸡,其他鸡见它都不敢正视,掉头就跑。由此可知,庄子的原意是:无动于衷的木头鸡才是斗鸡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呆笨,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应该说已是一个贬义词。

细细想来,不仅“公鸡中的战斗机”应该是“木头鸡”,那些专注于工作的人估计也有不少在生活中“呆若木鸡”。《达生》全篇讲的是养生必须“全神”,天下之事,又有哪一件不需要“全神”呢?

得鱼忘筌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荃”也写作“筌”,指捕鱼的竹器。“得鱼忘筌”字面的意思就是捕到了鱼就忘了捕鱼的工具,后来演变为达到目的或成功之后即忘恩负义。如嵇康《赠秀才入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得鱼忘筌”已经有了“过河拆桥”的意思。

庄子原本想说的是,目的和手段是不同的,只要领会了深妙的义理,表达它的言语就可以忘掉。但世俗之理解是用了捕鱼的工具才捕到鱼,得到鱼就忘了用什么捕的,这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表现。想想庄子的原意,既理解世人的解读,也佩服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看明白了手段和目的的问题。

明 刘节 藻鱼图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能者多劳

“能者多劳”源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庄子对“巧者劳、知(智)者忧”并不认可,庄子赞赏的是“无能者无所求”,充分体现了庄子对无挂无碍、逍遥无为的精神世界的向往。

儒家却对无所作为者极不认可,《论语·公冶长》中“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就因为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就对其大骂,并彻底改变自己对学生判断的标准——“听其言而观其行”。

现在“能者多劳”的意思是能干的人做的事情多,劳累也多,或是能力强的人酬劳也多,有着十足的褒义色彩,与庄子的原意可谓相去甚远。当下年轻人所谓的“躺平”,我想可能不光是“佛系”,也有着几分庄子精神。

庄子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其中的成语能够流传下来,可见先人对此的重视,在使用中产生不同的意思也是必然的现象。当然,从语言发展学角度自有一番阐释,但是今日我们能够借助这些熟悉的词语,重新认识庄子的精神,也是一种慰藉。

很多人说庄子是艺术家,庄子的文字之优美、自然、自由远非一个哲学家的头衔所能覆盖。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真实世界中,已经遍体鳞伤的人类进入庄子的世界,慰藉也好,逃避也罢,至少能让我们觉得世界依然美好。

(清)金廷标 濠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