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是传统文学中比较特殊的文体,除了平定、粘合、对立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韵律”。(威廉莎士比亚,押韵,押韵,押韵,押韵,押韵,押韵。)
那么到底什么是押韵呢?
简单说来,就是把读音大致相同(不能完全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放在诗文的固定位置,即“押韵句”的“句尾”。
这样才会使诗文读起来具有抑扬顿挫、顺口悦耳的艺术效果,还会增加格律诗的韵味感和艺术感。
格律诗押韵的总规则是“逢偶必押”,即在诗文中的“偶句”押韵。如二、四、六、八句。这里强调一点,那就是“首句”特殊,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排律同样适用格律诗押韵的总规则,也是“逢偶必押”。
由于押韵“字”一般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这个“韵”怎么找呢?这就牵扯到了到了汉语拼音。
大家都知道汉字发音是由两个部分决定的,即声母和韵母。而决定音韵的主要成分是韵母,这就跟诗词中的“押韵”二字相吻合了。所以“押韵”主要是“韵母”在起作用。
找诗词韵脚的汉字,主要看汉字的“韵母”,“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或相近。
如《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里的“难、闲、丸、寒、颜”是韵脚,韵母分别是“an、ian”,韵母相同或相近。
在押韵问题上,有几种情况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1.“重韵”。就是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做“韵脚,这是不行的。
2.“撞韵”。是指不是押韵句的尾字,虽然是“仄声”但用了“韵脚”字的韵母。如韵脚是“云、魂、屯、群”等,却在不是押韵句的句尾用了“运、混、骏、褪”等等”。当然,这一点不是绝对的,要视情况而定。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为了追求对仗句更加贴切完美,才破例撞韵“寒”对“暖”的。
3.“凑韵”,就是在“韵脚”上用一个与全诗意思毫无相关的字,硬凑的韵脚。往往是为了押韵勉强凑合填上一个字或有意颠倒约定俗成的“词句”,造成意思混乱,这是不可取的。如:“奋斗”,为了押韵改成“斗奋”、“前进”改成“进前”等。
4.“挤韵”,简单说就是在一首诗词中不是韵脚的地方,频繁、过多的使用跟“韵脚”同韵母的字,这在古代也属于禁忌。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押韵应该注意的问题,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静一计划再专门写一篇关于诗词(特别是格律诗)禁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