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中秋节好词好句】诗话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

每年农历8月1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中秋历史,渊源久远,从唐朝始,赏月就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习俗,除了史料《开元天宝遗事》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的记载外,现今留存的大量古诗词便是充分佐证。特别是宋代之后,有关中秋节的文字记载就更为丰富多样了。

南宋吴自牧有篇《梦梁录》,即使今日读来仍生动有趣:“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除赏月之外,中秋节还流行吃月饼的习俗。宋苏轼有首《月饼》诗作写得非常生动: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为此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亮寄托深情,月饼之圆很好的寓意了其中深刻道理。

千百年来,古文人留在中秋时节里的诗词里浩若沧海,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

唐诗人王健有首《十五夜望月》,在咏秋古诗词中较有代表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表面上看是写赏月风情,实际却是含蓄了表达人物情态,作者从个人望月联想到天下人望月,升华致远,意境加深,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上乘之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其间起句“海上生明月”可谓千古佳句,用“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与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奇妙的构思,只有经历深挚情感者才会有此切身体会。

唐诗人刘禹锡享有“诗豪”之称,一首《八月十五夜玩月》婉约多情,清丽柔美。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此诗手法形象逼真,以中秋的月光如水,浣洗尘世浮华,点出主题,鲜明透彻,万景澄明,一派开阔,可谓神来之笔,由天上联想到人间,对比之中,心生感慨。

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似乎可以成为我国古诗词里中秋主题的代言之作,这其实也是他颠沛流离一生的最真实写照,渗透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作通篇以中秋望月怀人,充分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然后反衬自己,遣世情绪和往昔神话融合一体,贯穿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难得作品。

清词人纳兰性德有首《琵琶仙·中秋》,读来声泪俱下,情致极限。作者举头望月,仰天长问: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这云间的月亮,为何却有时圆有时缺?

月亮象征着幸福美满,而对己而言却太遥远。今夜秋风送爽,桂树下是一缕清香,月光迷人朦胧,此良辰美景却与之无关,孤身一人,忧愁伤痛,却要面对一轮圆月。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中秋古诗词所代表的文化现象,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领域的非凡成就,其中不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绝妙之作,构思奇拔,畦径独辟,举世公认,经久流传。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