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不一而足造句】坚忍卓绝——宋高宗

两宋时期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贫穷、虚弱、被动挨打、委屈无能。

其实,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罕有其匹的富裕王朝,其科技的发达,文化的繁荣、文明的程度更是其他王朝望尘莫及。即使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创造的GDP竟占了世界60%之多,其财政收入更是号称盛唐的十倍!在西方和日本学者中,不少人主张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时代。历史学家黄仁宇也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



作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业历来备受指责,论者说道动情处,恨不得手掴之,足踢之,似乎换了任何一个人都比他干得更好,可真实情况如何呢?

赵构为宋徽宗第九个儿子,与乃父一样,精通音乐诗词,书画更是一绝。父为亡国之君,他却是中兴之主,看来把亡国责任赖在艺术身上与赖在女人身上道理如出一辙——莫须有。

赵构虽说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可是母亲只是宋徽宗的普通嫔妃,而宋徽宗有32个儿子,要在这么多兄弟里面出人头地谈何容易。不但皇位休想,就是善终也难吧!

赵构从小博闻强记,日诵千言,外加膂力惊人,英姿勃发。要放在普通人家,也可算是文武全才出类拔萃了。偏偏生长在帝王之家,而父亲又是数一数二的大艺术家,几十个兄弟里像他这种才能的虽然不是人人皆有,估计也是不算少吧,否则就不至于在成年以前均默默无闻。

赵构正式亮相是十九岁的时候。好大喜功的宋徽宗为了解决当时的劲敌辽国,与金人联络,约金攻辽。可惜自己实力不济,几乎全部借金人之力攻灭辽国,而自己又订约不慎,还招降纳叛,惹怒金人,引狼入室,导致汴京被围。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人兵临城下,提出三个议和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国;亲王、宰相去做人质;赔偿大量的金银、马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宋钦宗(宋徽宗已经让位)饶是多么不愿,也只得无奈答应。可是做人质一条就让人犯难了,既然是人质,那就是人家(而且是敌人)手里的一张筹码,随时都可能被捏死。宰相还好,历经拼搏,见多识广,什么大江大海没有见过?天潢贵胄,娇生惯养,明知凶多吉少,谁人愿去?正当大家焦头烂额之际,十九岁的赵构亲王主动请缨,愿意前往。

虽然虎狼之地,赵构仍气定神闲,临走时还撂下狠话:不要管我生死,该打就打!其兄宋钦宗还真没把他的生死挂在心上。看到各地勤王大军纷纷抵达,就一边派人议和,一边派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带领精兵夜袭金营,结果大败溃散,忠勇刚毅的姚统制也逃得不知去向。

赵构此时,真是命悬一线,连宰相张邦昌也吓得只知抹眼泪,他却好像没有事情一般。金军主帅完颜宗望也觉奇怪,按照他的常识,宋代帝王素来懦弱,眼前这位亲王也是养尊处优之辈,现在如此危险,他却当没事一般。更奇怪的还在后头,宗望平常使一张200斤的铁胎宝雕弓,一般的人根本就拉不动。有一次宗望为了在赵构面前显示其武艺,拉弓劲射百米外的标的,三箭中靶,一箭正中靶心。没想到赵构拿过弓来,嗖嗖嗖三箭射去,全中靶心!宗望疑心大起,绝不相信这是宋代亲王所为,遂要求换人。于是肃王赵枢前来,把赵构换回去了。可怜的肃王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土,而赵构却因祸得福,转危为安了。

面对屈辱,宋钦宗倘能痛定思痛,整理军务,培植元气,待国家强盛之时再与金人决战,则北宋之亡也不会如此之速,也就没有赵构什么事情了。哪知他不思整顿,不靠自己,反而把报仇雪耻之重任寄托在异族身上,结果,与乃父一样,再次引火烧身!

金国大臣萧仲恭出使宋国,萧本是辽人,辽国为金所灭,遂投降金人。面对这样一个人,宋钦宗就主观认为,亡国之人必有复国之志。于是毫不隐晦地把自己的全部真心奉上,全然不顾人家已是金国使臣。更有甚者,竟然提笔给另一位辽国降将耶律余睹写信,叫他反攻金国,并隐于蜡丸,叫萧仲恭带回去,留下了死活赖不掉的人证物证。结果萧仲恭一回国,就把蜡丸献给了金人,金太宗大怒,1126年秋,金太宗再次征伐北宋。

面对金人入侵,宋钦宗再次派赵构去与金人议和,此次金人挟着怒气而来,目的就是彻底打垮赵宋政权。所以,一边假装同意议和,一边迅速占领北宋城池。赵构领命,慨然前行。可老百姓不愿意和谈,并沿途劝阻,好不容易走到磁州,随行副使王云因议和态度坚决,被当地军民愤慨杀死。磁州守臣宗泽也劝赵构不要去金营,赵构遂逗留于此,不得前行。

不久,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梁,把北宋王室全体人员及不合作的大臣、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三千余人全部押解到北方。赵构因为没在都城,成为唯一逃脱的皇室成员。在汴京攻破前夕,宋钦宗发布一道诏令,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召集全国军队去汴京勤王,可是仓促之间,哪里来得及?何况当时宋军的战斗力极为低下,很多军队似乎患上了恐金症,常常是金国军队尚在百里之外就望风遁逃,即使勉强征集起来,其战斗力恐也是大打折扣。《系年要录》卷三十七谓:“金人初犯中国,所过名都大邑,率以虚声喝降,如探囊得之。积胜之威,直至兀术渡江,南兵皆望风披靡。”

漏网之鱼赵构此时成了金人的心病,此举前来,他们也知道与赵宋政权势不两立了,所以必须得斩草除根,务必把赵构抓住或者消灭。为此,他们发出了“搜山检海抓赵构”的通告,大有不抓住赵构誓不罢休的架势。

不过也有好事降临。金人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本身就不愿为之,得知赵构在外,主动让贤。赵构当仁不让,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不过,这样一来,目标就更明显了。接下来的三年,皇帝赵构就几乎是被金人当着猎杀目标的三年,也是赵构皇帝拼命逃跑的三年。赵构先由淮甸跑到扬州,再由扬州逃到镇江,又由镇江逃到越州,再逃到明州,再逃到定海,最远的地方就是海洋了。金人不舍,跟着入海,用船队追击三百里,不及而还。赵构也因此在海上整整漂泊了三个月!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金人的耐性,也不得不更加佩服赵构的忍功。



赵构此时,既无可靠的军队,也无得力的帮手,用惶惶如丧家之犬形容也不为过。金兵在北方蹂躏后,又扶持了一个刘豫的伪齐政权。数百年后的清朝统治者因为国力不足,处处受制挨打,喜欢以夷制夷。此时的金朝实力强劲,也喜欢这样,只不过是“以夏制夏”,真不愧是“一脉相承”!内政方面,南宋草创,简直就是一盘散沙。各地盗贼蜂起,很多勤王的军队本身就是盗贼组成,一些军队,因为钱粮不济,反而变成了盗贼。赵构纵有冲天本事至此也会焦头烂额。我们也似乎可以理解面对有亡国之恨、灭家之仇的金人,赵构会一再乞降,而且语多凄惨:“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希望金国统治者“见哀而赦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说来也惨,赵构一方面被金人追得狼奔豕突,脚底生烟,另一方面还要随时提防被自己人暗算。这不,苗傅、刘正彦,两个本是保卫皇帝的下级军官,就敢公然起兵,杀死大臣宦官,胁迫赵构退位,把皇位传给其3岁的儿子赵旉!看来这两人官阶不高,却隐然有顾命大臣之志,不然怎敢公然起兵,扶持襁褓幼儿?赵构此时,皇帝颜面荡然,只得悉听宰割。

虽然最终因为韩世忠等的勤王,兵变以闹剧收场,赵构退位不足一月就得以复辟,但这个事件对赵构心灵的震撼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祛除的。终其一生,赵构对武人的骄横都是处处提防,这一点向上可以追溯到其先祖宋太祖赵匡胤,向下恐怕就是拜苗刘二人所赐吧!



苗刘二人自知罪孽深重,向赵构要官之后还想要一张免死铁券。赵构当面写下“除大逆外余皆不论”几字,两人如获至宝,拿着铁券带着人马就撤离了杭州。不久被韩世忠擒获,两人拿出免死铁券,结果人家一看:除大逆外,余皆不论!诛杀大臣,胁迫皇帝,这难道还不算大逆!二人方知被赵构算计,也只得认命,双双伏诛。面对凶恶之徒,斧钺随时可能加诸身上,赵构能写下如此字据,其胆气自是非比寻常。也许有人说,用不着冒险,就给他们免死铁券,秋后算账不是更安全保险吗?当然,秋后算账不是没有,关键是君主想树立怎样的形象。作为一言九鼎的“上天之子”,当然更希望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金口玉言,不愿被人认为是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宵小之辈。

金人追逐赵构,就如美国追捕恐怖大亨拉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三年以来,赵构都是在逃跑中度过的,我想,此时要真有人能接过皇帝的担子,赵构恐怕也是不会吝惜这个梦靥一般的称号罢。

也许天不亡宋,虽然有几次险象环生,连祖宗牌位都来不及收拾,差一点就被抓住了,但最终赵构还是逃脱了。民间甚至还演绎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说,康王赵构被金人追得四处奔逃,某日来到一座破庙,正在睡梦之中,忽然被一阵马蹄声惊醒,起来一看,金人已经追到眼前。赵构正在着急之时,发现庙门一匹马正驻足等待,于是翻身上去,骑马飞跑,前有黄河涛涛,挡住去路,那马居然毫不畏惧,驮着康王泅水而去,到了对岸,才发现这是那寺庙中的泥塑马!

传说固然神奇,赵构逃脱金人的追捕却是事实。因为有赵构这面旗帜不倒,所以,宋代军民才有复国的希望,战斗的目标。在三年的逃跑生涯中,赵构并非毫无作为,官吏的任免,后勤的保障,人心的凝聚都需要不少功夫。可是,由于军队战斗力的低下,赵构也就不得不一边逃跑一边乞和了。有人说,为什么不重用李纲这样的主战派?确实,李纲曾经在金人第一次南下时,帮助宋钦宗组织军民多次击退了金人的进攻,不过最后也不过是暂时守住了京城,为和议达成争取了一些时间。倘若真能打退金人,就不会有后面屈辱的割让三镇的和议了。而此时的形势更是不同,举国上下,几乎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而李纲一见赵构就给上了 “十议”,要高宗积极抗金,整顿内政,就不免有操之过急之嫌了。所以,他仅仅担任了75天的宰相就被罢免,高宗赵构任用了主张和谈的黄潜善、汪伯彦。

其实,倘若当时的军队真能打,赵构精神未曾失常,他岂有逃跑之理。且看当时情况,钱穆的《国史大纲》 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张俊守明州,仅能少抗,敌未退数里间,遽狼狈引去,使明州无噍类。韩世忠八九月间(兀术渡江在十一月)已扫镇江所储,尽装海舶,焚城郭为逃遁计。”韩世忠、张俊均是南宋中兴四大将之一,面对金人,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说了。而中兴四将的另外两位,一位是刘光世,被人称为“逃跑将军”,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另一位是大家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岳飞,当时他只是一个下级军官,还没有多少影响力。面对如此局面,要想复国,赵构的悲哀,从中似可体会。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终于撤离江南,赵构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腾出手来,整理内务。当时最急迫的是盗匪。据《宋史•高宗》的本纪记载,从建炎元年到绍兴十一二年间,天下二十六路,每路总有著名的盗匪数人或十数人,拥众十余万或数十万。当时的金人,在宋朝的土地上,就如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样,肆意掳掠,横冲直撞,而宋朝的官兵或望风披靡,或徒具空名。权力真空,自然会滋生繁衍出打家劫舍之徒。古代如此,现代也一样,中国如此,外国何尝不是这样?高宗任用张俊、岳飞、韩世忠等全力剿匪,经过无数苦战,总算扫除或收编了这些盗匪。

接下来面对的棘手问题恐怕就是诸将的骄横了。



叶适《论四大屯兵》里说,当时南宋将帅:“廪稍唯其所赋,功勋唯其所奏。”“朝廷以转运使主馈饷,随意诛求,无复顾惜。”“使其浸成疽赘,则非特北方未易取,而南方亦未易定。”

给事中兼直学士院汪藻言:金人为患,今已五年。陛下以万乘之尊,而伥然不知税驾之所者,由将帅无人,而御之未得其术也。如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王燮之徒,身为大将,论其官,则兼两镇之重,视执政之班,有韩琦、文彦博所不敢当者;论其家,则金帛充盈,锦衣肉食;舆台厮养,皆以功赏补官;至一军之中,使臣反多,卒伍反少,平时飞扬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驱虏,甚于夷狄。

马端临也说:“建炎中兴之后,兵弱敌强,动辄败北,以致王业偏安者,将骄卒惰,军政不肃所致。”“张、韩、刘、岳之徒,……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难,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即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

绍兴七年(1137年),中兴四将之一的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被弹劾面对敌人入侵,消极避战,沉溺酒色,不应继续执掌兵权。赵构遂罢免了刘光世,另派文官吕祉接管其军队。不久,统制官郦琼、王世忠等发动叛乱,杀死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此次事变,不但搅乱了北伐大计,而且改变了敌我态势和力量对比,使南宋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在《岳飞传》及一些评书里,经过巨创及反复蹂躏之后的南宋,很快就兵强马壮,宛然凌驾于金人之上了。一些或真或假的胜利更是把金人刻画得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似乎就差“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了,比之抗日神剧对日本人的矮化丑化,可谓是互相颉颃了!

史学大师吕思勉在《中国史》里对当时的情形有一段论述,不妨列出,以备参阅:

韩世忠江中之捷,是乘金人不善用水兵,而且利用大船的优势,幸而获胜;然亦终以此致败。大仪之战,只是小胜;当时金人以太宗之死,自欲引归,和世忠无涉;参看《金史》便知。岳飞只郾城打一个胜战。据他本集的捷状,金兵共只一万五千人;岳飞的兵,合前后的公文算起来,总在二万人左右,苦战半日,然后获胜,并不算什么希奇。《宋史》本传,巧于造句,说“兀术有劲兵拐子马,是役以万五千骑来”,倒像单拐子马就有一万五千,此外还有无数大兵,岳飞真能以寡敌众了。以下又铺张扬厉,说什么“磁相、开德、泽潞、汾隰、晋绛,皆期日与官军会”;“自燕以南,金人号令不行”,真是说得好听,其实只要把宋、金二《史》略一对看,就晓得全是瞎说的。十二金字牌之召,《本传》可惜他“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而据《本纪》所载,则还军未几,就“诸军皆溃”了。进兵到朱仙镇,离汴京只四十多里,更是必无之事。郾城以外的战绩,就全是莫须有的。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受金人追逐;《宋史》本传,还说他清水亭一战,金兵横尸十五里,那么,金兵倒好杀尽了。韩、岳二人,是最受人崇拜的,然而其战绩如此。至于刘光世,则《宋史》本传说他的话,就已经够了。依我看,倒还是张俊,高宗逃入海的时候,在明州,到底还背城一战。

综上所述,南宋面临的局面是:税收几乎被武将分割殆尽,而军队将骄卒惰,保存实力,冒领军功,甚至皇帝也不得过问,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军队,能否自保尚未可知,要让他们去恢复失地,恐怕就勉为其难了!内忧外患,宋高宗此时,必须殚精竭虑一一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意气用事,则极有可能军阀割据盗贼横行,甚至江山不保国灭身死。

不过,无论如何,宋军总算打了几个胜仗,所以,高宗此时,又开始准备与金人议和了。

而此时,又一人物的登场,对南宋朝廷的走向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此人就是收获了千古骂名的秦桧!



秦桧名声之臭,古往今来,一人而已!人们对其愤恨之情,可以说江河不足以泛滥,山岳不足以承载!至今西子湖畔,岳飞墓前,仍可见秦桧夫妇跪拜铁像,甚至数百年后,连秦氏后代也羞愧莫名。清朝乾隆年间,状元秦大士就有一副绝句至今流传: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其实,当年秦桧也是一血性之人。靖康年间,金人兵临城下,要宋朝割让三镇。朝中大臣有70人赞成,只有36人坚决反对,而秦桧就是这36人之一。后来徽宗、钦宗被掳,金人准备立张邦昌为帝,秦桧也带头反对,并说:“桧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服嗣君位以安四方”。可以说,秦桧并非贪生怕死之人。后来,金人撤走时,也因此把秦桧一并抓走。

三年以后,秦桧逃回南宋,赵构一见倾心,说了这样一句话:“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尔不寐,又得一佳士也”。高兴得连觉都睡不着,也不知秦桧给高宗灌了什么迷魂汤!

其实,秦桧给高宗献的安定天下的计策是: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意思是想要天下安定,南方人到南方去,北方人到北方去。也不知赵构为何对此就如此感兴趣,也许,颠沛流离数年之后,赵构只想安定下来就行。

不过,赵构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大臣的支持,加上金人一心想消灭赵宋政权,所以先扶持了一个张邦昌当皇帝,哪曾想强扭的瓜不甜。张邦昌并不愿意当这个千夫所指的皇帝,主动让给了赵构。即使如此,张邦昌后来也被赵构所杀,原因是群情汹汹,认为他大逆不道。这些人已经忘了当初金人强迫张邦昌当皇帝时的情况,甚至威胁不当就要屠城,当时许多大臣也是纷纷劝张邦昌上位的,不过翻云覆雨,现在又一副正气凛然样,逼迫赵构非杀张邦昌不可。可怜张邦昌为宋朝做嫁衣裳,结果竟落得如此下场,甚至千百年后,仍披汉奸骂名。

张邦昌虽然让贤,金人并不愿意,所以上天入地也要消灭赵构,并又立了一个皇帝刘豫。此人跟张邦昌截然不同,誓死效忠金朝,并与南宋势不两立。不过有心无力,多次进犯南宋都无功而返甚至大败亏输。金人本是想立一傀儡作为屏障,结果刘豫不但不能担起责任,反而要受他诸多拖累,所以后来就把刘豫废了。加上与南宋多次交手后,金人发现这个政权不是那么容易消灭,甚至越来越强大了,所以才开始有了和谈的意愿。

当时执政者之一的完颜昌,甚至提出这样的条件:只要向金称臣,愿意把伪齐刘豫占领的河南、山东的地方还给南宋。

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向人称臣纳贡自然是屈辱已极,何况炎炎华夏,汉唐盛世威震天下,所以当时反对之声可以说是声势烜赫,而反对最力的是张浚和岳飞。张浚连续五次上疏反对,岳飞坚定地认为和议“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

而赵构想和,尤其是生父宋徽宗的死讯传来后,赵构大哭一场,更坚定了求和的决心。其理由是:“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请和,正为此耳。”意思是,生父已经死了,现在只有母亲了,为了自己的母亲在有生之年能够有安生之处,自己宁愿忍受屈辱。朝中一片反对之声,似乎只有秦桧赞扬赵构的孝心。高宗赵构遂私下找秦桧商量,秦桧让他等三天再做决定。三天之后,赵构又找秦桧商量议和之事,秦桧仍让他三天之后再说。结果又过去三天,赵构仍然坚持和议,秦桧遂草拟议和文书,并要求不让群臣知道。

很快,双方使者往返,达成了初步意向。大体是,宋称臣纳贡,金归还宋河南、陕西等地,并归还二帝梓宫及太后等。因刘豫已废,金人允许先归河南等地,徐议后事。

要说这和议,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回大片国土,应该并不是失败的买卖,主持和议之人也非汉奸卖国贼,相反,还应该是为国出了大力呢!至于称臣纳贡,颜面有失,当时社会,讲究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当你没有实力时,一位逞强斗狠,除了自取其辱外,恐怕还要连累天下百姓跟着遭殃。当你有实力时,无论面子还是里子都会不请自来的。看当初契丹建立的辽国可以对女真人任意宰割,甚至为避辽兴宗宗真之讳,族名也改为“女直”,不过后来呢?强大的辽国反被女真建立的金国灭掉,一度称霸中原的契丹族几乎就这样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蒙古人曾经狂虐女真,并把金国一口吞下,可数百年后,女真(满族)建立的清朝不是也把蒙古人管理得服服帖帖吗,甚至通过强力推行喇嘛教等措施,让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强悍蒙古人至今只能剩下回忆了;就是大家敬仰的汉朝,立国之初,汉高祖刘邦不是也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只能行贿脱身吗?在以后长达百年时间,甚至都需要把汉家公主远嫁匈奴,美其名曰“和亲”,后来怎样?东汉窦宪一直把匈奴赶出千里之外,以致彻底消失于中国历史里了!

可惜在和议尚未最后签订之时,金国发生内乱,主持和议的完颜昌被以谋反罪诛(主张给宋河南等地的完颜昌在金国被视为奸臣,而反对还宋土地的金兀术被视为公忠体国,由此也应可知这次和议对宋其实是大有好处的),后继者遂不承认和议,并发兵重取河南、陕西之地。完颜宗弼(金兀术)进攻河南,河南郡县多降,而在顺昌(安徽省阜阳县)、郾城(河南郾城县)分别被刘琦、岳飞所败。金将娄室攻陕西,吴璘与之接战,并收复了一些州县。同时,韩世忠进兵收复海州(江苏东海县),张俊收复宿(安徽宿县)、亳(安徽亳县)。从这些战绩看,宋朝似乎是胜利的,也因此让不少人觉得金人不过尔尔,似乎“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不过旦夕之事。曾经在宋朝的土地上所向披靡的金兵现在已经不足道了,而曾经望风而遁的宋兵现在已经强大无比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刘光世部下的叛将郦琼有段话记载在《金史》里,从中可见双方军队实力:

琼尝从大军南伐,每见元帅国王(金兀术)亲临督战,矢石交集,而王免胄指挥三军,意气自若……至于亲冒锋镝,进不避难,将士视之,孰敢爱死?……江南诸帅,才能不及中人,每当出兵,必身居数百里外,谓之持重;或督召军旅,易置将校,仅以一介之士,持虚文谕之,谓之调发;制敌决胜,委之偏稗。是以智者解体,愚者丧师。幸一小捷,则露布飞驰,增加俘级,以为己功,敛怨将士;纵或亲临,亦必先遁。而又国政不纲,才有微功,已加厚赏;或有大罪,乃置而不诛。不即覆亡,已为天幸,何能振起耶!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史》上有一段评论:这一次的用兵,宋朝似乎是胜利了,然而顺昌、郾城,宗弼是以轻敌致败,再整顿前来,就不得而知了。陕西不过是相持的局面,并无胜利可言。持久下去,在宋朝总是不利,这是通观前后,很可明白的。当时诸将的主战,不过是利于久握兵柄,真个国事败坏下来,就都一哄而散了,没有一个肯负责任了。

一方面是骄兵悍将,另一方面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南宋朝廷已经不堪重负,所以,宋高宗一方面是积极备战,另一方面,但凡有一丝和平的希望,他都会尽最大努力去争取。

经过此次战争,金人也知再打下去只有两败俱伤,因此开始向南宋示好。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正是求之不得,于是召回诸将,开始议和。其中最倔强的是岳飞,赵构就先把各路的兵召还,然后一日发十二金字牌,把岳飞召回。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金达成和议。两国正式划定边界,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宋称臣纳贡。而金人归还二帝梓宫及太后。此后宋金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得以停息,为各自双方都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和议既成,赵构与秦桧开始筹划收拾诸将的兵权了。通常做法是给以高官闲职,但罢其兵权。以前的“岳家军”“韩家军”等,现在都统统是国家的军队了。在此期间,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杀,从此赵构和秦桧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文学作品中的岳飞,可以说集中了中国武将的所有优点:精忠报国,允文允武,仁义果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宛然就是一尊高山仰止的神。历史上的岳飞到底如何,为何会惹来杀身之祸,恐怕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楚。不过,也许可以从一些事件中一窥端倪。

其一,宋高宗赵构让宰相张浚与岳飞商谈接收刘光世军队的事情,岳飞与张浚一言不合,就丢下部队跑到庐山为母亲守墓去了,赵构多次下诏让他回来,他都抗命不遵,直到赵构下了死命令,不回来就杀头,岳飞才回京请罪。

其二,高宗还仅仅30岁时,岳飞就建议立其养子之一的赵伯琮为太子,而且态度比较激烈。要知道,赵构的唯一亲生儿子早就去世,而自己正当年,肯定还会想自己的亲生儿子接班的,虽然后来高宗一直没有生育,但当时谁也不知道啊!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过问皇位继承之事,本就犯了大忌。岳飞非但犯忌,而且还直指高宗痛处!粗鲁如张飞辈,恐怕也不会做这样的事吧!

其三,绍兴十一年二月,完颜宗弼带兵攻打淮西,赵构派岳飞前去增援,岳飞居然两次都意外迟到。据说第一次因为感冒,第二次因为缺乏粮草。无论什么原因,对于用兵迅速、纪律严明的岳家军来说都是令人费解之事。

其四,岳飞被剥夺兵权之后,其子岳云曾游说张宪将兵权还给岳飞。此说后人多认为是秦桧构陷,是“莫须有”,但据《宋史•张宪传》,张宪谋还岳飞兵柄,并不是莫须有的事。

以上几条,要严格追究,每一条都足以致人死地,岳飞最后获罪被杀,文武双全的他,应该不会不有所警惕吧!

应该说,有宋一朝的皇帝,都不是嗜杀之徒。无论文臣武将,被杀的屈指可数。比起其他朝代,几乎可以算仁至义尽了。为什么人们对汉高祖刘邦杀韩信、灭掉几乎所有异性王,朱元璋杀功臣动辄株连几万人的行为都可以原谅,而对赵构(秦桧)杀岳飞的行为切齿痛恨到如此地步呢?原因众多,恐怕最大的一个还是人们认为,不杀岳飞,南宋不至于偏安一隅,更不会向金国称臣纳贡,甚至反而可能消灭金国。如果单从《岳飞传》或者岳飞之孙岳珂编写的《金陀粹编》等书看来,确实如此。可遗憾的事,这些书中所载,一些是把著名将领刘锜等的功绩统统算在岳飞身上,一些根本就是凭空虚构的,那种单凭岳飞就能统一全国的想法只不过是自我意淫罢了。因为和约的屈辱,因为岳飞的高大形象,二者相激,遂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奸相——秦桧,至于高宗赵构,因为是皇帝,人们即使腹诽,也只好为尊者讳了。不过,其形象也就终身洗不掉“投降、懦弱”等贬词了。

有人说,岳飞心心念念直捣黄龙,迎还二帝,倘若真的迎还二帝,宋高宗赵构怎么办?因为这份心事,让赵构动了杀心,其实这个确实多虑。且不说岳飞有无这个实力,单从金人来看,他们抓走徽宗、钦宗二帝,就是为了惩罚他们。在金人眼里,这两个皇帝昏聩无能而又出尔反尔,不守和约,甚至罪不可恕。所以两次南下,挟怒而来,就是为了消灭赵宋政权,尤其是惩罚这两个皇帝。后来与南宋议和,他们都是答应的奉还二帝梓宫(皇帝或者皇后的棺材),并没有说奉还二帝。也就是说,等他们死了才能放回去,其实就是给他们判了无期徒刑。后来也确实如此,高宗迎还的,只是二帝梓宫。退一万步说,高宗真的迎还了二帝,那二帝把国家几乎都弄灭了,还有脸面当皇帝么,且不说高宗如此沉毅果决之人,哪里就不能处理这个事件了,太上皇之类的不是有例可循吗?

总之,和议成,兵权收,宋高宗从此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

宋金相安无事了大约20年时间,金朝出了一个狂谬之人金海陵。海陵弑君自立,想立功树威,就准备找南宋的茬子。为了找到一个入侵的借口,海陵派使者到南宋,当着群臣的面辱骂赵构,并宣布其哥哥钦宗已经死了。赵构难过得躲在屏风后面哭泣,但仍然吩咐身边人好好款待这位金国使臣!面对斧钺加身,赵构也能泰然自若,如今身为皇帝,面对敌国羞辱,却只能暗自啜泣,赵构之忍,可谓是千古一绝了!

金海陵虽然没有找到借口,仍然撕毁和议,发兵六十万,进犯南宋。一路过关斩将,高奏凯歌。不想后院起火,金人另立新君。海陵也失败被杀。

第二年,也就是绍兴32年(1162年),赵构在当了36年皇帝后,以“倦勤”理由,传位于养子赵昚(宋孝宗)。赵昚虽孝,但对恢复失地情有独钟,因此很快组织北伐,不过失败。宋金之间又签订了一个和议,叫“隆兴和议”,规定宋金不再是臣属关系,而是叔侄之国,给金的岁币也减少了一些。此后,宋金享受了40年的和平环境。再以后,南宋权臣韩侘胄挑起边衅,又起兵北伐,仍然大败,自己也因此身首分家。宋金的边界一如“绍兴和议”。直到后来蒙古族的野蛮兴起,金朝灭亡,南宋又将面临蒙古的威胁了。

和与战,一直是南宋绕不开的主题。为此也连带影响了朝廷对两个代表人物的封谥。秦桧去世后,被宋高宗追赠为申王,谥号“忠献”。宋孝宗即位后,一心北伐,很快为岳飞平反,并赐谥号“武穆”,不久又驱逐秦桧党人。宋宁宗时,韩侘胄专权,为北伐造势,先是追封岳飞为“鄂王”,后又取消了秦桧的王爵,谥为“缪丑”。而其继任者支持和议,不久即恢复了秦桧的爵位“申王”及谥号“忠献”。由此观之,对人物的评价,会根据统治者的需要而左右。那么,作为普通百姓呢,会否也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而对人物做出截然不同的判定呢?

如果说,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创立了一个强盛的北宋,那么忍功卓绝的宋高宗赵构可以说开启了南宋繁荣富裕的帷幕。此两人在中国历史上均应不朽!

如论人心证俗之变,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严复。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

2016年8月27日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吕思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2.《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

3.《理说宋朝》,朱晔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李国文说宋》,李国文著,中华书局。

5.《重新发现宋朝》,吴钩著,九州出版社。

6.《中国通史》,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