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潺潺造句】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自主学习导读资料

3.雨的四季

《雨的四季》是作家刘昌秋的作品。文章通过细致地描写雨的景象、雨的声音和雨的呼吸,表达了雨的乐趣、雨的性质和雨的情感,使雨变得感人和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行文思路清晰自然,分段描绘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的美丽,娇媚,温柔,细润,甜美;夏雨热烈,粗犷也奔放;秋雨端庄而沉思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

雨的四季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当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谧静,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都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一、作者介绍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近几年,他写作散文颇丰。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如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俄,德,西等多种文字。

二、学习要点

1.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2.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活泼。

4.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三、素养提升

进一步巩固前两课教学所养成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向更高目标发展:

第一,提升朗读目标,朗读出课文之美。应该比前两课读得更流畅,并初步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要读出两种情调,一是表达出作者直率而奔放的热情,通过强调读出那些直接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例如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的语句)来体现;二是表达出作者描述四季之雨时的亲切、深厚的情调,这一感情蕴藏于课文的2、3、4、5段,即课文的主体部分。这两种情调或情感细分起来有所区别,但总体看是相似相近、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极其充沛、饱满。因此教学时要将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激发、调动起来,不能平淡地、松懈地、散漫地读下来。

第二,感知、鉴赏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由此进入散文意境之中。此间需要发挥两种能力,一是感知,二是鉴赏。前者就是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读出或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这既是一种语言感知能力,也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试读下面的语句: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学生读了应该产生某种画面感,其中醒目的是“黄青”和“昏黄”二词,初读虽然不能十分清楚地分辨二词词义,但脑海中已经有了色彩印象,可以提示辨析同义词。再看“闪出”一词,好像突然出现似的,非常有趣味,值得揣摩,可以作为一个训练语感、激发想象力的小环节。

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作者从这里开始,尽情地发挥了奇妙想象和精彩描述的特长。一要提示学生关注景物描写,抓住其中几个具体可感的写景词(“树枝”“叶子” “花苞”),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二要关注比喻(“少女的眼泪”)和拟人(“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的修辞方法进行品味赏析,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三要抓住富有形象感、动感的词语(“柔软”“滴”)。所有这些理解和赏析,都是以品味语言为基础的,要从语言的细小处入手。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想象其优美的情境。“丝帘”和“彩棱镜”都是具体可感的名词,以比喻的形式呈现出来;“挂”和“牵动”都是形象感很强的动词,化静为动。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可提示学生重点关注这里的听觉形象(“沙沙声”)和嗅觉形象(“芳甜”)的描写。

第三,在训练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品味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这种能力超越了前两种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无法绕开的阅读能力。

综合概括,需要对课文进行宏观把握,观其大略。课文对夏之雨、秋之雨和冬之雨的特点已经点明,需要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词,看看能否准确地概括;而课文对春之雨的特点没有点明,需要学生阅读段落并认真体会,再加以总结、提炼,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或许能想到“新鲜”“娇媚”二词。如果学生不能想到些词,教师就点明,并说出选择这些词来概括四季特点的理由。

也可以先提示春之雨的特点,余下三个季节的雨的特点,提示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四、整体把握

本文以“雨的四季”为题,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全文共7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作准备。

第二部分(第2至5段)是文章主体,生动细致地描绘各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作者对四季雨的细致的观察、奇妙的想象,以及对四季雨的喜爱之情。

1. 春雨:清新、润泽、甜美。这段共有五层意思:(1)树发芽,经春雨洗礼后有着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2)花苞沾上雨滴分外娇媚;(3)小草像复苏的蚯蚓翻身,发出一种沙沙之声;(4)空中挂着水雾丝帘,空气变得甜润;(5)春雨驱走冬天。

2.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这段大致分两层意思: (1)直接描写夏雨的状态和特点,由云而雨,急速而来,把人浇个透,驱走酷热; (2)描写夏雨的结果,大地显得丰茂,暑气廓清,到处奏响夏雨交响曲。

3. 秋雨:沉静、端庄、深情。这段可以分成三层意思:(1)秋雨的背景,是在一个成熟的金黄季节,丰收的季节;(2)秋雨的形象和特点:静谧、深情、又有些凄冷; (3)秋雨高邈、悠远,引发人的感悟,净化人的灵魂。

4. 冬雨:自然、平静、纯洁。这段可以分成两层意思: (1)写冬雨的化妆变身,成为雪花,成为一年中最后的礼物;(2)写南方的冬雨,变得“吝啬”稀少,平静,像一种特殊的温暖。

第三部分(第6、7段)是文章收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喜爱。

本文围绕大自然的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象、形态来写,中心明确,层次清晰。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基本上一段一个中心意思(结尾除外),中间四段是文章主体,写得最充分。

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在观察、布局、设喻、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篇幅不算长,内容不太深,语言规范优美,适合初一学生学习。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对大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熟知事物的深入体会,还可以学到如何展开联想想象,学到在作文中合理地安排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五、艺术特色

意与象的和谐建构。散文的美首先应追求一种意境,一种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春雨洗礼中那株挂满晶莹水滴的小树,夏雨激荡中那个浑身浇透的雨中人,秋雨淅沥中那扇放飞悠远情思的玻璃窗,冬雨纷飞中那幅干净利落的木刻画,这一帧帧或灵动或雄健或高藐或沉静的图景中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寄托着作者对稚嫩、清纯的礼赞,对热烈、成熟的歌颂,对宁静、沉思的向往,对恬淡、从容的追寻。从某个角度看,雨是单调乏味的,而雨中的世界却又是那样斑斓多姿,被雨淋湿的心情又是那样美好,那缕缕鲜活温馨的情思,那种种健康积极的心态都浑然天成地融于雨中,天上飘着雨,心中也飘着雨,让人弄不清雨洒落在地上还是滴落在心间。高明的作家总是能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其中的秘诀大概就在于和谐自然地建构“意”(情)与“象”(景)的共生,这种建构当然会形成诗意盎然的意境。当然要想构建这种意境,需要“意”在心中, “象”才能现于眼前,有一首佛家偈子说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果我们的心镜上落满了尘埃,如何能反照出缤纷的世界?如果我们不睁开心灵的眼睛,如何能尽览多彩的人生?我们一旦拥有了对生活满腔的热爱,就能在风光旖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摸到流水的冷热,嗅到野花的芬芳,同时能过滤、沉淀出人生的质地,透视出人生的真谛。

情与理的自然融和。阅读经典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当情感的干柴燃烧以后会留下理性的炭火,盛放在思想的炉膛里,温暖着我们苍凉的生命,守望着我们精神的家园。阅读《雨的四季》,我们也会在熊熊燃烧的生命火焰中看到理性之光的闪烁,在欢快的雨的交响曲中,我们也会听到抑郁、低沉的音调:春天里仍漂浮在空中的冬天的昏黄,夏天骤雨中被雨水挡住的视线,漫漫秋夜里无边的寂静,冬日里浸透万物的清冷。这一切都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生活不是一首抒情诗,痛苦的阴云会时时笼罩在生命的天空。当然坚韧的生命面对此会这样说:痛苦是深沉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感染着灵魂;在痛苦里,我们认识了这纷繁的世界,在痛苦中,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当然能在痛苦的底色中发现生命亮点的人需要一种心态,因为心态的亮度决定景物的亮度:潺潺雨声中,李煜听出了国破家亡的浓愁,杜甫听出了润物无声的喜悦,陆游听出了铁马冰河的豪情,而作者却看到出了色彩斑斓的美丽,春雨飘洒的稚嫩之美,夏雨挥洒的张扬之美,秋雨流淌的沉思之美,冬雨低吟的从容之美。在作者乐观通达的心中,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心中腾起幸福的云朵,美丽的雨就飘落在生命的大地上。

点与面的轻灵延伸。精美的散文也应该含有一幅幅画面,画面中景物的浓墨重彩让我们心驰神往,而景物后面深远的底色同样让我们浮想联翩,这是点与面的延伸,这是心与物的追寻,在这种延伸中视野被拓宽,心灵被放飞,精神被提升。在《雨的四季》中,作者精心描绘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面,熔铸着作者无限的深情:春天里那株沐浴在雨里的树和下面绿草萋萋的大地,夏日里那个淋雨的人和身后那个丰满成熟的世界,秋夜中那扇在雨中沉思的窗和外面无边无际的记忆,冬天里那幅木刻和雕刻它的静如止水的心。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我们需要用心建一个坐标,首先要在坐标中确定一个美丽的点,然后我们才能领略这个世界的无限精彩:那棵树是美丽大地的缩影,那个人是精彩世界的象征,那扇窗是悠远思绪的源泉,那幅画是淡泊心境的折射。从点到面的距离是从心到世界的距离。

此与彼的深情呼唤。动人的作品不会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应是一挂精美的项链。阅读《雨的四季》会感到一种流动的美,春雨会幻化为一个清纯、娇羞的小姑娘,朦胧而清新;夏雨就像一个青春飞扬的少女,热烈而张扬;秋雨像一个端庄、沉静的少妇,深邃而成熟;冬雨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恬淡而从容。走过雨的四季,走过生命的四季,走过少年的稚嫩,走过青年的张狂,走过中年的沉稳,走过老年的平和。总想起南宋词人蒋捷的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而作者怀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都是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

六、问题探究

1. 作者是诗人,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浓郁的诗意来?

本文处处流露出诗的美感、诗的激情。

首先,文章描写了许多充满诗意美的形象,有很多生动、细致的描写,如“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写出了色彩和动态,形象感强;又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就像特写镜头,聚焦到花苞上的雨滴;“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诉诸读者听觉;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诉诸读者嗅觉; “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也像特写镜头一样,描写局部细节,还诉诸读者触觉;“黎明提前敲着窗户”,“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写得非常精准,都是生活经验的反映。

其次,文章抒情性很强,充满了诗的感觉和感情,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就是饱含着感情写成的语句,在写景中显出深情; “呼吸变得畅快”,也是情感的显露。直接抒情的语句也比比皆是,尤其是最后两段,似乎不能自已,激情高涨,喷发而出。

2. 如何理解文中的“雨”这一意象?

本文的雨有多重意义。一是自然形态的雨,二是作者带着有情的眼光来观照,赋予了灵性和情感的雨。前者表现的是雨的客观形态,是实写;后者表现的是雨的精神内核,是虚写。后一种雨代表了作者的诗情、艺境和审美情趣。

3. 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揣摩的精美语句?

文中的精彩语句很多,此处举几例加以分析。

(1)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这几句是承接上面的“……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而来的,突出地表现了“丰满”和“敞开”的特点。“怒放” “鼓着浆汁”“争先恐后”等关键词语都是动态的描写,分别刻画出花朵、树木、草叶在夏季生长的茂盛,最后又总起来以“海绵”这一比喻作结,新鲜而贴切。

(2)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侯,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这句话最精彩的地方是“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的比喻,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是新奇的想象。顺此写下来,自然引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的话,这是文章写秋雨的点睛之笔。作为段首之句的“当……的时候”,表明秋天的特点,一是秋的颜色(“金黄”),二是秋的收获(“果实摇着铃铛”),为下面写秋雨作铺垫。“雨”字停顿,既有语气节奏的变化,又有加重表达的效果。

(3)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此处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其中“冷冽”“刺激”“干涩而苦”等词语表达了负面的感受;后面语句写冬雨的美妙,“一种特殊的温暖”是神来之笔,“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是富于想象之语。

4. 第5段的冬之雨与春之雨、夏之雨和秋之雨写法有什么不同?

春之雨、夏之雨和秋之雨写得非常充分,极尽了作者的才力;到第5段写冬之雨时,便突发新意,从雨过渡到雪了。从文章技法来说,过渡、转换、求变等能造成阅读的新奇感,避免文章单调、重复。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