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人物往往与众不同。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出众,但不能接受他们出生时不同。
作者:橡树君
前几天,微博出现一个话题接龙#妈妈们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很残酷也很真实。
最初是一位教育博主发了条吐槽的博文:让牛顿投胎到你家也没有用,只要牛顿在苹果树下刚躺下,你就要喊:“赶紧练琴去!”
网友灵感激发,纷纷仿照着造句接龙:
- 瓦特看到水开后中蒸汽会顶开壶盖,妈妈说,离烧水壶远一点,小心烫死你。
- 阿基米德刚在浴缸里躺好,就听到妈妈叫:洗个澡也那么磨磨蹭蹭,还把水弄得到处都是。
- 达芬奇画了几天鸡蛋就听到妈妈叫:你整天就知道画几个鸡蛋,能画出什么名堂?
父母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但又对孩子展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避之不及。
2019年,皮克斯就通过一部暖心短片《漂浮》(Float),讲述了一个父亲在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时,从抗拒到接受的心路历程。
这部小短片让我们明白:原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为你好”,而是“接纳你”。
轻快的音乐声中,父亲和男孩在家里后院嬉笑玩耍。
画面中的小男孩正在学走路,
搀着爸爸的手,咿咿呀呀,可爱极了。
爸爸摘下了院子里的蒲公英,一吹,种子四散开来。
男孩眼睛闪闪发亮。
他兴奋地飞向蒲公英,和种子嬉戏在一块儿。
飞?!对,这是个会飞的男孩。
爸爸心情复杂地看着孩子:
我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他会飞啊。
直到他看到远远走来一家三口。
他赶紧拽回自己漂浮着的儿子,
假装一切都很正常得跟对方打招呼。
没想到,追逐着蒲公英的儿子又飞了出去,惊吓到了邻居。
远远地,还有一对母女看到了这一幕。
大家窃窃私语,说着闲话。
爸爸吓坏了,赶紧跑房间,锁紧房门。
看着漂浮着自由自在的儿子,内心纠结:
也许保护他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关起来,
不要让别人看到孩子的与众不同。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到了该去上学的年纪了,
天天躲在家里也不是办法。
看着孩子无忧无虑得漂在房间里涂鸦,爸爸心事重重。
他想了很多办法:
给孩子穿上紧紧的衣服,用一根绳子拴住男孩,还在他的书包里塞满了石头。
虽然像做贼一样出了门,但很少出门的男孩还是兴奋极了。
街道、阳光、游乐场、蒲公英……
看着孩子无忧无虑的样子,
父亲耶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普通人那样,自在成长。
但可惜——
一不留神,男孩就不见了。
他飞进了游乐场,到处游逛,无惧别人错愕、嫌弃、惊恐的目光。
爸爸吓坏了!
比起男孩,他更难以忍受旁人异样的目光。
他坚定得把孩子往回拽,无视孩子的抗议、挣扎,最终情绪爆发——
“你为什么不能表现得正常点!!!”
男孩不再漂浮,他把自己裹在衣服中。
闭上眼睛,默默流泪。
就像一个正常的孩子。
看着自己怀里蜷缩着的儿子,父亲若有所悟。
他脱去孩子的外衣,抱着他走进游乐园,坐上秋千——
秋千越荡越高,越荡越高,直到孩子又飘向空中……
最后的画面定格在远处的蒲公英,伴随着父子之间无惧旁人目光的欢笑声,种子飞散四周。
皮克斯出品的这支6分钟短片,
只有一句台词,
却蕴含深刻亲子关系的真谛。
有人从中看到了身份的认同,甚至解读出自闭症儿童的隐喻。
刚开始,在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时,父亲的内心是非常抗拒的。
孩子并不介意旁人的目光,他一如既往的快乐、好奇。
父亲表现出的保护欲,并不是“为了孩子好”,更多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换句话说,他并不接纳孩子的“不同”。
“请你正常一些,读书、工作、结婚。“
“我这是为你好。”
而事实是,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一面。
与别人不一样,与自己的父母也不一样。
而真正“为你好”的父母,不会剪去会飞的孩子的翅膀,
他们接纳孩子,成为翅膀下的风,
陪伴孩子,成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