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厉害造句】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形成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和互动的中介是。

A.社会环境 B.人的社会实践 C.社会文化 D.个体努力

1.【答案】B。解析: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关系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两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

2.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 )

A.生物起源论 B.神话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C项正确。

A项: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神话起源论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综上,本题选C。

3.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师生关系民主化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C.以“四书五经”作为教学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等并存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封建社会教育特征。

A项: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而非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故A项不属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

B项: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故B项属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

C项: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在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四书五经”。故C项属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

D项: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还有私学系统,私学不仅有启蒙教育,而且还有高等教育。在官学和私学之外,还有书院和社学。故D项属于封建社会特征。

综上,本题选A。

4.“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

A.洛克 B.康德 C.杜威 D.培根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人物思想。“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是杜威儿童中心的理念。故选C。

5.“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这句话表明教育是( )。

A.传授知识的活动 B.培养人的活动 C.教授技能的活动 D.提高能力的活动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属性则是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题干中,“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B选项正确。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教好功课 B.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C.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D.教书育人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根据题干的表述A、B、C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本题的答案是D。

7.以下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温故知新 D.开而弗达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包括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学员、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开而弗达的含义是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因此,D选项正确。

8.下列哪个动作属于精细动作( )。

A.拍球 B.跳远 C.游泳 D.刺绣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操作技能的类型。按操作执行所需的肌肉运动的幅度与强度来划分,操作技能可以区分为精细运动技能和粗大运动技能两类。精细运动技能由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主要运用腕关节和手指的运动;粗大运动技能由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并且往往是全身性的运动。拍球、跳远和游泳属于粗大动作技能,刺绣属于精细运动技能。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9.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一些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这是由于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选项A,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题干的表述学生是从整体去看待,而不是关注每一个文字的细节,体现出的是知觉的整体性。故A选项正确。

10.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走神”,讲课的过程中声音抑扬顿挫,但也不会出现忽高忽低,此外,张老师的穿着也会注意避免出现过于华丽服装。张老师的做法运用( )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题干中,张老师授课过程中声音抑扬顿挫,且穿着会注意避免出现过于华丽的服装,体现了无意注意。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11.日常生活中观看的动画会感觉人物在不间断的运动,原理其实是每秒以数十幅画面连续播放,造成一种流畅的运动效果,这一现象是( )。

A.动景运动 B.自主运动 C.诱发运动 D.运动后效

11.【答案】A。本题考查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其中,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

题干中,动画的原理是每秒以数十幅画面连续播放,产生了流畅的连续运动的效果,体现了动景运动。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12.晓东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同学们相互讨论谁考的好的时候,晓东就会炫耀着说:“我爸爸是当大官。“以获得其他同学的羡慕,从而得到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补偿分为消极性补偿和积极性补偿,指个人因身心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以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题干中,晓东学习成绩差,在与同学讨论中炫耀自家爸爸是当官的获得他人的羡慕代偿自己成绩不好,属于补偿。故本题选B。

13.学生学习了“going”的后缀“ing”后,就能够拼写“morning、playing、coming”,且方便记忆,这属于学习迁移理论中的(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化说

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理论。经验类化说又叫概括说,由贾德提出,他主张对已有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对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即迁移的关键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或原理的类化;

题干中,学习了“going”的后缀“ing”后,就能够拼写“morning、playing、coming”,体现了只要单词中存在“ing”共同要素,就可以更容易进行识记,这属于共同要素说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C。

14.学生们认识地图过程中,将中国比作一只“雄鸡”,意大利比作“球鞋”,这是学习策略中的(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其内容包括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题干中,学生们学习地图,充分利用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将中国比作“雄鸡”来帮助记忆是精细加工策略。故正确答案为B。

15.儿童通过学习,能够组词造句以及解化学方程式,这属于( )。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高级规则学习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加涅的学习分类。按照学习水平来说,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的学习。规则学习亦称原理学习,是指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以及能够按规则进行操作,做出正确反应,如对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的学习;

题干中,儿童能够组词造句和解化学方程式,体现了儿童能够按照规则进行操作,属于规则学习。故正确答案为C。

16.小龙同学每次考完试之后,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小结,分析进步的地方,以及找出自己不足指出,这种行为属于( )。

A.自我认识 B. 自我调控 C.自我体验 D.自我反省

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我调控系统。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题干中,小龙同学考试后分析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指出是在进行自我检查和监督,属于自我调控。故正确选项为B。

17.肖老师经常对班上违反纪律的学生发脾气,本以为学生会收敛,但是没想到学生们违反纪律的行为越发频繁。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来说,肖老师发脾气的行为属于( )。

A.正强化 B. 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强化、消退、惩罚。其中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也就是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题干中,肖老师发脾气后,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增加,说明发脾气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强化行为。并且肖老师发脾气的行为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来说反而一种关注,相当于给予了一个愉快刺激,属于正强化。故正确答案为A。

18.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

A.学习态度 B.学习习惯 C.学习动机 D.学习策略

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故,D项正确。

19.老师问:“连续剧《西游记》中,谁最厉害又聪明?”娜娜同学说:“孙悟空。”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娜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她在解决问题时受到( )影响。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定势的概念。心理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题干中,娜娜受到剧情的固定思维限制,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体现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消极作用。因此,C项正确。

20.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题干中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因此,本题选择D。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的需要

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

C.人类生存的需要

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1.【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教育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具体而言,它是因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于社会生活,产生于生产劳动,也产生于个体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之中。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观点。B、C、D三项正确。

A项: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是心理起源说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孟禄。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本题选BCD。

2.被称为教育史上里程碑的著作有( )

A.《爱弥儿》 B.《理想国》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2.【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著作。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综上,本题选ABD。

3.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常会把相似的生字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板书。教师这种行为符合( )。

A.突出相似生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

B.知觉的选择性

C.感知觉的差异律

D.练习律

3.【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对感知觉的理解与识记。

选项A,教师有意的将生字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对比,使生字更容易被学生感知,使学生易于掌握;

选项B,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选项C,差异律指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强调的也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区别;

选项D,练习律是指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题干中,教师板书生字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突出相近生字之间的区别,A、B、C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CD

4.下列现象属于迁移的是( )。

A.温故知新 B.触类旁通 C.照本宣科 D.举一反三

4.【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选项A,温故知新是指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而获得新的理解和心得,属于迁移;

选项B,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属于迁移;

选项C,照本宣科是指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稿子宣读,比喻不能灵活运用;

选项D,举一反三是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是属于迁移。

故本题选BCD。

5.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名女学生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张某写给该名女同学的告白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在班会上公开的宣读了此信。并且当众辱骂了张某。李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权力。

A.人格尊严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身心健康权

5.【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主要权利。青少年享有的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选项A,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选项B,人身自由权是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选项C,隐私权是指学生有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个人的、不愿或不方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

选项D,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题干中,李老师不仅私自拆开学生的信件,还当众阅读并辱骂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隐私权。故正确答案为AC。

6.皮亚杰认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包括(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6.【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适应机能主要包括同化和顺应。B、C两项正确。

选项A,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排除。

选项D,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过程,排除。

综上,本题选BC。

7.肖老师是一个教书15年的骨干教师,有着一套完善的教学程序。比如:让学生尽量在早上和晚上学习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刚会背诵后适当加练几遍;将材料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等。肖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精细加工策略

B.过度学习规律

C.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D.资源管理策略

7.【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方法的相关知识。

选项A,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略词法、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方法等。题干中,肖老师把学习的材料编成顺口溜,运用了精细加工策略;

选项B,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掌握150%的原则。题干中,肖老师的让学生刚会背诵后适当加练几遍,体现了过度识记;

选项C,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题干中,肖老师让学生在早上和晚上进行学习重点,体现了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规律;

选项D,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资源利用策略等。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A、B、C项。

8.安德森认为,陈述性知识是以( )进行存储的。

A.产生式 B.命题 C.命题网络 D.产生式系统

8.【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命题网络来表征的。故正确选项为BC。

9.高创造性的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 )。

A.自信 B.冒险精神 C.独立性 D.易怒

9.【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因此,本题选ABC。

10.教师职业道德中为人师表的特征有( )。

A.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B.具有突出的严谨性

C.具有重要的激励性 D.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10.【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德。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对教师的特殊规范,它有自己独具的特征: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为人师表具有重要的激励、为人师表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本题选ABCD。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

1.【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把学生置于活动和交往的环境中就必然会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其中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所以把学生置于活动和交往的环境中就不一定会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有怎样的客观现实必定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

3.【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的本质。心理的本质有心理是脑的机能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4.小学生扳着手指算数,说明其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 )

4.【答案】×。解析:扳着手指头算数,体现了的思维方式为直观动作思维。

5.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集体,把注意力放在具体工作上,不要只放在个别学生身上。( )

5.【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组织集体去影响个人的教育方式。故本题说法正确。

6.新课改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

6.【答案】×。解析:新课改规程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7.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理念的是陶行知。( )

7.【答案】×。解析:“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理念是杜威提出,陶行知教育理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8.教学过程就是进行智育的过程,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 )

8.【答案】×。解析: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它只是教学内容的其中一个方面。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9.一般而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

9.【答案】×。解析: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最好。

10.皮亚杰认为去集中化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

10.【答案】×。解析:皮亚杰研究表明,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有哪些新的角色?

1.【参考答案】

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角色包括: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参考答案】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五、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初中生小华在课堂上玩手机,您作为一名正在上课的老师将怎么做合适?

【参考答案】

作为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的状况,不能简单粗暴的采取极端方式处理,例如:抢学生手机、丢出窗外等。这种行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发矛盾,导致师生冲突,破坏师生关系。

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会这么做:

第一,采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提醒。正处于课堂上,要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正在听课。因此,对待小华可以先采用眼神暗示,使其停止玩手机的行为,继续正常上课。如其没有改正,则借助课堂互动,走到小华座子旁边,轻敲其座子和给予提示。

第二,课后沟通了解原因。在课下要及时与小华进行沟通,了解其上课玩手机原因。如是有紧急事情,则了解清楚真实情况,并警告下不为例。如是因为贪玩,则应该给予相应的批评和思想教育。

第三,保持对小华的观察督促。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持续关注小华的情况,避免其再出现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况。

第四,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网络。事件之后要与小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小华在家中的表现,跟家长一起配合教导小华,促进小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六、案例分析题(共1题,共15分)

在一堂数学课上,有位学生板演时小数点点错了一位,把12.52米写成了125.2米,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要求纠正,老师没做声,只是又出了一个题目,一位工程师设计修建一个水库,把12.52立方米写成了125.2立方米,如果搬运每立方米需要25个劳动力,问由于该工程师的计算错误浪费了多少劳动力,同学们计算完了以后老师把两道题的结果在黑板上用柱形图表示出来,一目了然,这堂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中的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原则。

第一,该教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材料中的教师在教数学时,将数学的理论与修建水库这个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去理解知识,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该教师运用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材料中的教师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并没有立即纠正,而是以这个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了知识,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第三,该教师运用了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材料中的教师在同学们计算完了以后,把两道题的结果在黑板上用柱形图表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对比,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