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外外国语学校6 (9)范夏目润指导老师:赵秋军
“外面的味道,可能累了很久;读书的味道越长越深。”
两年前,吃货如我读梁实秋《雅舍谈吃》,书中一篇《读<中国吃>》吸引了我。《中国吃》是什么书?作者唐鲁孙又是谁?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扎下了根。等书到手,我如同打开了一幅清末到民国的清明上河图,深深地沉迷其中。
唐鲁孙于1908年生在北平,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孙,经历过推翻帝制、军阀混战,特殊的身世使得他的阅历非同一般。1946年,他因《唐鲁孙作品集》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旗人里的奇人”。
《唐鲁孙作品集》堪称“舌尖上的民国”。无论中式大菜或西式小点,街边小吃或酒楼筵席,清宫御膳或地方风味,他都将来历、做法摸得门儿清。同是写元宵,苏州“悦采芳”的玫瑰元宵“煮出来特别小巧,吃到嘴里兰熏越麝,别具柔香”,上海乔家栅的元宵“馅甜的蜜渍香泛,溅齿流甘;咸的膏润芳鲜,腴而不腻。”书里还讲了不少名人轶事,如梅兰芳爱吃鸭油素炒豌豆苗,吴佩孚为冯玉祥大摆宴席,袁世凯当政后河南饭庄迅速在北平扎根等。这些故事让民国人物在我眼中鲜活起来,我也明白了美食与时代的某种联系。而他赴台后最怕中秋,又分明是一腔游子心曲。
唐老笔下除了食不厌精的名流贵胄,也有在底层讨生活的各色人等,如堂倌、宫女、人力车夫、杂耍艺人甚至刽子手。《城南旧事》里曾提到靠换肥得籽儿为生的贫苦老妇人,唐老书中有一篇就专门讲这个职业:京剧名角“尚小云有人说他是清初三藩尚可喜的后裔,不过等小云出世,家里已经贫无立锥,乃母靠着换肥得籽儿为生了。”尽管如此,尚老太太总是对需要帮助的同行解囊相助。写到北平的人力车,唐老讲李四光靠着人力车的晃荡,竟治好了失眠症,还有摩登诗人林庚白的诗词佳句多得自人力车上,这些趣事让我对《骆驼祥子》《茶馆》中的场景更觉真切。我之前读过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这次我把它和唐老的书对照读,发现了北宋到民国的民俗传承和变迁,实在有趣。
在我眼中,唐老是一位风趣幽默、乐观豁达的老先生。他笔下,老百姓在自己能腾挪的小小空间,也能吃出个道理来;就算在流离失所中,依然用无穷的智慧抵抗着苦难;他用美食,寄托乡愁,活现社会百态,写出了“有滋味的民国史”。正如梁实秋所言:“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人间烟火,最是珍贵,这就是我从唐老书中品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