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逆流奖(IDyuanyuankaoshi)
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来,他把老师给的资料分享给了朋友圈。
我点开看了看,莫名挺感慨的。
那里面详细地写了:
普通高中录取批次是什么?职业院校录取批次是什么?
省一级达标高中特长生是如何招生录取?社考生、四年生、五学年及以上学生是如何录取?
戳到我的是它背后的意思:教育分层。
教育,是分了三六九等的。
01 为什么会有重点学校?
问你们个问题,你们会不会觉得,重点学校这个东西是生而就有的,理所应当的?
其实不是。
我去查了我们国家的国史网,过去根本没有重点中学的存在。
后来为什么会出现?这背后的故事很深。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在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是:
文盲太多了,80%的人都是文盲。
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教育上最大的任务就是扫盲,普及教育。
那个时候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等学校学生增加了69%,中学生增加了142.2%,小学生增加了101%。
但说实话,因为平均用力的原因,教育质量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就决定:建立重点学校,把所有资源向它倾斜。
一是让它做示范,起带头作用;
二是希望选拔一些急需用的高精尖人才。
那时候我们正在搞汽车,搞各种各样的重工业来发展新中国。
所以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也倒逼了重点学校的产生。
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被分了高低,成为我们梦魇的来源。
现在想想,小时候因为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而产生的压力,是不是很大?
02 为什么我小时候不停转学?
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读到几个特别让我心酸的事实,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小时候一直在不停地换学校。
我是在村里接受的教育,先是在村东头上小学,再转到西头,后来又转到东头。
最后我们村里面干脆就没有学校了……
现在才明白,原来是因为,那时候在搞重点学校。
本来建立学校是由村委牵头,大家集资,建的学校都在村里,上学很方便。
但6成的乡村财政花在乡村教师身上,村里压力很大,所以让县里来管这个事。
县里把所有资源集中在县城,村里就开始大规模地裁并学校。
而我,也因此经历了先并校后裁校的过程。
这导致了什么结果?
从我之后,我们村里的孩子如果想接受像样的学校教育,必须要跑到县城去。
他们的妈妈得去陪读或者让他们自己一个人当住校生。
都是村里的孩子,哪能各家各户都有那个能力啊。
所以他们跟那些县城孩子在竞争过程中优势就更弱了。
我们设立了很多标准去优化教育结果,但很唏嘘的是,对于普通人来说:
有些标准的设立,本意是让你“优化进场”的,但结果却让你不得不“出局”。
03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要去读中专?
我还明白了另一件蛮让人难过的事情:为什么那么多农村孩子要读中专?
其实,有段时间,中专是很香的。
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增加了非常多的轻工业,这些轻工业需要很多的熟练工种,不需要你高学历,但需要你的熟练。
为了培养一些有技术的人直接去工作,于是有了中专。
而且,国家为了鼓励大家读中专,毕业包分配,直接国企上岗。
那时候,中专甚至比重点高中还要好。
但是后来大学扩招,重点中学也没有那么难进,人人都去考大学。
国企也开始改革,中专不包分配了。
红利减退的结果就是,中专的考生也变少了。
但中专的建立是为了满足人才的缺口啊,大家都不上中专怎么办?
国家就开始“要求”,有一部分人必须去上中专。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中考就开始划线。
这个线之上的人上高中,不过这个线的人就上中专。
所以中考又变成了一个“淘汰机制”,好像没有上高中,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这些孩子到了社会上,就会再遭遇一轮就业歧视,他们的人生好像一直都是艰难模式。
04 是时候回归教育初心了
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这样的大改革和大系统之下被影响着。
有些人被系统淘汰了,有些人被系统选上了。
但被淘汰的人,他们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消息,一位家长说:
儿子小区对面要建设一所重点中学了,这让一直在焦虑学区房的人心里落下块大石头。
宝宝同学还不到4岁,还没开始上幼儿园,家里已经在琢磨他将来的学校了,中国的家长太不容易了。
好在一直被眷顾。感恩所有。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好事天上来。有福之人不用忙。太开心啦!
你看,有的人就是会很幸运,甚至什么都不用做,就会被命运的浪潮推着向前走。
但这是个体的幸运,背后,有系统性的不够公平。
我们再回归到,为什么会建立重点学校?
为了效率。
在最急需人才的时候,我们得有效率。
可是现在效率达到了,我觉得是时候,回归名为“公平”的教育的初心了。
看过一位博主说他理解的公平,很喜欢。
他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公平的。
朱门吃酒肉,路人喝米粥,虽然这还是不公平,但是相对前种情况,进步了一些。
如果再进一步,还有咸菜可以吃,那么就更好了。
本文来源:公众号@逆刘而上,作者刘媛媛。
每晚十点,更新思维干货,成长感悟,还附带晚安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