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母亲节诗句】母亲节:关于母爱,难道还有比《游子吟》更醇美、更感人的诗吗?

贾母手里有线,游子身上穿衣服。

离开密室,担心晚点回来。

谁也不说寸草不生的心,报答三春辉。

——唐·孟郊《游子吟》

许多人都读过孟郊的这首诗,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的题目下面,原有一行小注,注曰:“迎母溧上作”。

孟郊写这首诗时,年已半百,是他中进士之后,又过了四年,才发生的事情,当时他刚刚被任命为溧阳尉,便把老母接了过来,颐养天年。在路上,他想起了与母亲的过往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许多人都不理解,年过五旬的孟郊,按说早已经看惯了人世的沧桑,现在又作为一方长官,接母亲来享福,不是好事吗?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首诗?

恐怕,孟郊面对自己年迈的老母时,除了无尽的感激之外,还夹杂着许多忧伤和酸楚,甚至,几分愧疚。

一、孟郊其人

孟郊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孟庭珍便离开了人世,只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儿子。

孟郊的母亲,经历了年少丧夫之痛后,面对的是现实生活的重担。她一个人,含辛茹苦,要抚养三个孩子,这期间,要经历多少磨难和艰辛?可就因为她是母亲,她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所以无论多么困难,她都坚持了下来。

孟郊 像

作为长兄的孟郊,看到了太多太多,他很小便十分懂事,在母亲的教育下,孟郊越大越让人喜欢,“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可亲”。

不知不觉间,近二十年过去了,孟郊需要帮助母亲养家,但他更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在这无尽的矛盾中,他直到三十岁上下,才开始外出宦游,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可是,科考上的屡战屡败,直到贞元十二年,46岁的孟郊,才尝到了进士及第的滋味,所以我们不能嘲笑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情。

但是,一次次的科考失败,常年在外的宦游,带给孟郊的,不仅是沉重的打击,还有那尝尽了的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

常年在外,有时候,吃,要乞求于人;住,要寄人篱下;但是穿,却始终是老母亲亲手为其缝制的衣服。

我们只知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感人至深,却不知道这里面隐藏着一种民间的风俗和愿景,那便是:家人出远门时,母亲或妻子为远游人做衣服,必须要针脚细密,不然,远游人的归期就会被各种事情所耽误。

针脚绵密,大小合身,密密缝制的衣服,带给孟郊无数次的温暖,成为了他记忆深处最深的烙印,他总是提起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秋风游子衣,落日行远道”、“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全是衣服,因为这“密密缝”的衣服种,寄托的是孟郊全部的温暖和辛酸。

二、《游子吟》其诗

《游子吟》这首诗,从构诗的角度来看,似乎太“普通”了一点。结构上,只选取了一个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场景,即母亲为即将出行的儿子缝衣,结尾用比兴之法,以寸草春晖比之游子慈母;语言上,更是如口语一般,自然朴素,明白的让人读完,都不要解释。

但就是这样明白如话、结构简单的一首诗,却能如此深入人心。明代的邢昉在《唐风定》中评价这首诗:“仁孝蔼蔼,万古如新”。此言不虚。

因为形式和语言的平淡,不代表诗作艺术的平庸,质朴简单的语言,也有明显的优势,《游子吟》中,有细微的动作,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感人的比兴,有叠词、比喻、借代、对比、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这些特点,却有着“天然去雕饰”的特点,不见矫情,不见雕琢,只有真情,当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深语若平,巧语带朴,新语入古,幽语含淡”。一旦我们进入到了诗意的美好中,就会发现,越平易自然,越能贴近人心,这是一种平易带来的近人。

另外,《游子吟》虽然只有六句三十字,却感情真挚、感人至极,它通过描写游子临行前,慈母缝衣的场景,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现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敬,这种发自肺腑的感情,是这首诗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根本。

因为对诗歌而言,感情,才是最高的艺术!

在高举文化自信的今天,重读此诗,感受到的,除了感人的真情之外,便是满满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深深的感召,感召我们学会感激,学会理解忠孝,更要学会知恩图报。

三、《游子吟》其意

自古以来,描写母爱的诗有很多,唐代的孟浩然有诗曰“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司空图在《步虚》中说“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元代王冕在《墨萱图》中说“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清代的黄景仁也有“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但这些诗句,都不如《游子吟》这样打动人心。慈母缝衣、游子远行,这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常见的场景,正因为常见、平凡,所以更能激起读者普遍的共鸣。

所以,《游子吟》的诗意中,是浓浓的母爱之情。

自古以来,中国也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中,要求大丈夫要忠君爱国、孝敬父母,要舍生取义、克己复礼。但儒家思想很矛盾,有“百善孝为先”的呐喊,更有忠孝不能两全时,舍孝而取忠的操守。

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孟郊,忠孝思想,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早年没有外出宦游求学,直到三十岁上下才离家,我相信,便是这种忠孝思想在他脑海中一直在斗争,最终,忠君报国之心战胜了事母至孝之情,忠孝不能两全的游子,奉行了舍孝而取忠的儒家信条,但他始终念着慈母的恩情,所以他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难道不是长期以来无法报答母爱的愧疚之情?

所以,《游子吟》的诗意中,是忠孝不能两全时,舍孝而取忠的无奈和矛盾。

自国以来,中国一直也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俗语,知恩图报,一直是我们最传统的美德之一,中国自古以来,知恩图报的事例,不胜枚举。知恩图报,早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德的一个标准。

更何况,要报答的,是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的母亲!如果一个人,连疼爱自己的母亲都不去报答,都不去感恩,那谁还敢亲近他呢?

所以,《游子吟》的诗意中,是知恩图报的精神,是所有为人子女都应该牢记的慈母的养育之恩。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游子吟》所表现的,何止如斯。永恒的母爱,永远的恩情,临行密密缝的那根针,其重何止千万!《游子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的诗。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