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比喻帝王死亡】苏轼挥泪送别领导的一首词,借景抒情,清音绵邈,如泣如诉

苏轼考百年第一点时,宋新宗大加称赞,欧阳修大加赞赏。为了使苏轼得到更好的锻炼,苏轼奉命到凤翔进行签名判决。回到北京后,士官、官职不大,但每次遇到不公平的事,苏轼都直言书本。

这一点有些受父亲苏洵的影响。

苏洵一度以政论文章著称,他取法古代纵横家,并说“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他的观点追古探今,论点精辟,文字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在那一场规模最大的制科考试中,亦取理古今,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显露出高妙的才华。但是,他的才华在神宗这里似乎没有得到太多重视。那是因为王安石掌权,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数次意见相左。

例如王安石欲科举改革,苏轼上书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

苏轼甚至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以神宗喻尧舜,论述新法之弊。苏轼洋洋洒洒几近万言,神宗读后置之一侧,不予理会,这让王安石大为不悦。几个回合下来,苏轼自请外调,外人以为是苏轼逃离京城,其实恰恰相反,苏轼的“出走”,是为了更好的遇见。

1071年7月,苏轼携家眷离京,11月底到了杭州,任通判。这一年,正是苏轼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他三十六岁。这是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但是他觉得“前生已到”。这和宝黛初见如出一辙,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出口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苏轼遇见杭州,或许是命中的缘分吧。

杭州的清丽山水,寻常巷陌,无需刻意笔墨雕琢,苏轼随口一句,就是锦绣山河。

苏轼遇见杭州,在这里逐风弄月,畅游山水,好不快活。他还遇见了诸多当地人结缘,包括他的顶头上司陈襄,退居杭州的张先,孤山寺僧人慧勤、惠思、守诠等,当然还有陪伴他二十多年,被苏轼誉为“维摩天女”,年仅十二岁的王朝云等。

1072年,苏轼到任杭州第二年,太守是陈襄,字述古,他也是苏轼的直接领导,因政见相同,都喜爱风雅,彼此唱酬不断。他们搭班子两年多时间,行政为民,治理杭州六井,为百姓解决饮水问题,得到了广泛赞誉。

他们曾经多次同游西湖,在一次游湖中,苏轼迷醉于湖光山色,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

1074年7月,陈襄移守南都,苏轼曾写数首词为陈襄送别,第一首是《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八月,苏轼一路送陈襄离开杭州,并为陈述古写了最后一首送别词《南乡子·送述古》,也是第七首词,原词如下: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题解:

1. 送述古,也就是送别述古做了此词。

2. 述古:陈襄,字述古,1072年,也就是苏轼赴任杭州通判的第二年,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1074年7月,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当时的南都又叫南京,北宋四京之一。


注释:

1.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2.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五十里,周十八里,高五十三丈。水路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出入杭州东大门的必经之地。

3. 亭亭:高高矗立的样子。

4. 晚风清:晚风带来凉意。

5. 荧荧:光亮微弱闪烁的样子。这里指泪水在灯下闪光。

赏析:

上片“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回头只看见横亘的山和隐约在山中的城市,却看不见城市中的人。谁能像临平山上的塔一样,高高矗立,迎来送往。


苏轼坐船送别陈襄,一直送到五十里外的临平,临平宽阔有十八里,陈襄从这里另外登船沿运河北上赴京,作者在船上看到陈襄离自己越来越远,一直到看不见为止。情之深重,溢于言表。

首句一个“乱”字,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山”字具有非同一般的意象,在古典文学中,一般用来形容距离感和阻隔感,这是作者有意这样写,表明友情如山,恒久屹立,也在说今后即便有千山相隔,也隔不断两个人之间感情。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云:“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作者离开杭州后还在怀念这座塔,临平塔成了送别的标志。所以作者在舟中看到巍峨的临平塔,联想到这座塔见证了多少人的相见相别,竟然无动于衷。


作者自嘲自己没有塔那么高,自己恐怕已经看不到陈襄了,可是,高处的塔还在替自己送别。这是苏轼惯用的拟人化手法,生动形象。也在劝慰自己,要学习塔的境界,不要陷入离别的伤感,从而引出下片。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回去的路上,晚风带来丝丝凉意,躺在床上,枕头是寒凉的,久久无法入睡。今夜残烛斜照,即将燃尽,烛光映在我泪痕未干的脸上,秋雨绵绵尚且有晴朗之日,而我的眼泪流不完,心里没有晴的时候。

告别陈襄太守,作者在回去的路上,已经是晚上了,是入睡的时候。阴历八月的夜晚,秋风习习,颇有几分凉爽。但是作者却因为思念太守难以入睡。孤灯如豆,马上燃尽,灯光下的苏轼,泪光莹莹,擦不干的泪水,抹不去的悲伤,还有心中挥之不去的寒意,不过是刚刚分别,竟然如此难过,可见二人情感非同一般。


作者层层递进,渲染情绪,从上片“不见居人只见城”写到下片“泪不晴”,让送别的气氛越来越浓烈。作者曾经因为陈襄离开杭州,写过七首词,这是最后一首,也是最后一别。作者情感深沉,笔法细腻,借景抒情,并以清音绵邈著称的《南乡子》这个词牌,来表达对亦师亦友的太守陈襄的恋恋不舍。

苏轼在杭州遇见了陈襄,也遇见了新太守杨元素。陈襄走后不久,苏轼又写了好几首欢迎新太守杨元素的词,其中多次用到了《南乡子》词牌,敬请关注后期的解读。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021生机大会#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