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谎报灾情》
“谎报灾难情况”
一年,五谷歉收,一位老农民到官府报告灾情。
县官问:“麦子收成多少?”答道:“三成。”又问:“棉花收成多少?”答道:“二成。”再问:“稻子收成多少?”答道:“二成。”县官大怒说:“这不是有了七成收成吗?你谎报灾情,该打!”那老农一时气结,冷笑道:“我活了一百几十岁,没见过这样的荒年。”县官更加恼火,拍案大骂说:“你又虚报自己的岁数了,该打!”老农不慌不忙说:“小民实报,我今年七十岁,儿子四十多岁,孙子二十多岁,照老爷的算法,合起来不是一百几十岁吗?”(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祭文》
编绘:张冰洁
这位老先生真可谓是真正的″书呆子"了![赞]
村民某甲死了岳母,来求村塾先生为他写一篇祭文。
2村塾先生找出写祭文的范本,一字不漏地抄了一篇下来。
3某甲拿回来请人一读,原来是一篇祭岳父的……
4某甲赶紧返回村塾请先生修改,说:“先生,这篇祭文错了……”
5先生发怒道:“成书之文,焉有错哉!况我是一字不差地照录下来的。定是你家错死了人!!”[呲牙][呲牙][呲牙]
《水流东坡诗》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东坡经常和佛印开玩笑,他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岸之上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顺手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上联:“河上”谐音“和尚”;下联:“诗”谐音“尸”[呲牙][呲牙][呲牙]
苏东坡戏谑佛印,用手一指:瞧,狗在啃“和尚”骨头呢?(狗啃和尚骨[大笑])。
佛印老尚也是老江湖了,把有苏东坡写诗词的扇子水里一扔:看,水里流下“东坡”尸(诗)呢!(水流东坡尸)[呲牙][呲牙]
噫!文人之雅兴也!
成语《一夔已足》
出处《吕氏春秋·察传》:“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释义:夔(kui葵),相传为尧舜时代的乐正(乐官之长),精通音律。“一夔已足”,意思是说,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也就够了。
绘画:刘绍荟
相传上古黄帝在位的时候,东海流波山中出现了一只怪兽,形状象牛,浑身青色而无角,只有一足(一只脚),却能行走如飞。它两眼炯炯发光,白天象太阳,夜晚象月亮,吼声比打雷还响。人们把它叫做夔。
当地的诸侯派出许多勇士到山上去捕获了这只夔,把它献给了黄帝。黄帝感到这样的猛兽很难驯养,就把它杀掉以后剥下皮来,做成一只大鼓。据说这只鼓敲打起来,声震天地,一直可以传到五百里路以外。
到了尧的时代,民间出了一位著名的乐师,名字也叫夔。据说夔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磬(qing庆;古代一种玉制的乐器),只要他的磬声一响,百兽就会随着节奏跳起舞来。
舜继位做了天子,想要任命一位乐正。他派大臣重黎到民间去物色人才。重黎找到了夔,把他推荐给舜。夔担任乐正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订正六律,调协五声,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乐曲。舜对他非常满意。
舜决定派夔去巡行天下,把这些乐曲传播到四方诸侯之国。重黎担心夔一个人难以胜任,想再去物色几位乐师辅助夔执行使命。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若夔者一而足矣(象夔这样的人才一个就足够了)。”
夔奉命出巡,每到一地后,就悉心帮助那里的乐师正音协律,并且把自己创作的乐曲传授给他们,使中原地区的文化远播到四方。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夔国也称归国,在今湖北秭归)诸侯。
公元前643年,夔国被楚成王出兵攻灭,从此便永远从历史上消失了。但作为古代传说中一位著名的乐师,夔的名字却仍然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国家长期地流传着,不过已被人们涂上了一些神奇的色彩。
例如在春秋后期的鲁国,大多数人都把舜时担任乐正的夔同黄帝时的怪兽混为一谈,认为这位著名的乐师只长着一只脚(一足)。有一次,鲁哀公特地去问孔子说:“我听说乐正夔只有一足,这是真的吗?”
孔子回答道:“一足的夔是有的,那是黄帝时的怪兽。可您说的乐正夔是个人,怎么会只有一足呢?从前舜讲过“夔者一而足’的话,但他的意思是说,精通音律的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不是说他只长了一只脚!”
鲁哀公听了,顿时恍然大悟,不由十分钦佩孔子的博学多才。以后,人们就用“一夔已足”这个成语,表示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也就足够了。
名人轶闻《真不愧为英雄》
绘画:征云 炽挺
一九一六年三月,刘伯承在丰都城外阻击北洋军。激战中,他右眼和颅顶受了重伤。
一位苦力从战火中将他背出城外,在一户人家里隐藏起来。
因为没有医药,就用烟丝堵住伤口,结果使右眼发炎了。
一位苦力从战火中将他背出城外,在一户人家里隐藏起来。
一位德国籍医生检查之后说,右眼保不住了,必须立即摘除,装上假眼球。刘伯承答应了。
手术时没有麻药,刘伯承坦然自若,请医生只管动手。豆大的汗珠往下滚,刘伯承却一声不吭。
手术很快完成了。医生一边擦着汗,一边说:“真不愧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