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不仅在媒体领域,而且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整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网络时代的媒介融合对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尤为深入,这在函授教育教学领域影响更是明显。1、网络时代媒介融合的状态
根据媒介满足人类需求出现的先后顺序,把它分为承意媒介、同源媒介、附承媒介、组织媒介①②,每一个大类下又可分为若干小类。根据媒介的主要功能,把它分为建符媒介、承符媒介、传符媒介。
媒介融合主要是指第一种分类情况下,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所形成的,不同种类媒介在大类或小类上经常性的配合。为明了网络时代媒介融合的模式与特点,有必要从意义传递的时空、规模角度来考察媒介融合的历程。
1.1 即时的、近距离传播时代的媒介融合
前语言时期利用形体动作为媒介,语言时期利用语音作为媒介,这种承意媒介只能承载意义,不能传递意义。为了实现意义的传递,还要融合同源媒介的空气与组织媒介中的讲话者与听话者。语言与前语言时代媒介融合的模式=承意媒介+同源媒介。
文字时期利用线条、笔画作为承意媒介,为了实现意义的传递,还要融合附承媒介的实物,如简牍、甲骨等。其媒介融合模式=承意媒介+同源媒介+附承媒介。
1.2 即时或非即时的、远距离传播时代的媒介融合
承意媒介、同源媒介的融合,只能实施即时的、近距离的传播;承意媒介、同源媒介、附承媒介的融合,能实施即时的、近距离的传播,同时也为非即时的、远距离的传播提供了可能。组织媒介的出现,可以为符号的跨时空传播提供相应的动能。这一时代媒介融合的模式=承意媒介+同源媒介+附承媒介+组织媒介。
1.3 网络时代规模化传播的媒介融合
前两个时代的媒介融合,一般只是承意媒介、同源媒介、附承媒介、组织媒介四个大类层级间的融合。非即时的、远距离的传播,虽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又牺牲了双向、多向传播的特性。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介融合,不只是大类层级间的传播,更可以是每个大类下的小类层级的融合,同时还可以在突破时、空限制状况下实现双向与多向的传播。这一时代的媒介融合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如在电磁波作为附承媒介的情况下,电影、电视的出现,使得视觉的、听觉的各类大小层级的媒介的组合丰富多彩;在网络作为附承媒介的情况下,不仅是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其沟通形式也多种多样,互联网络的出现,其突出之处是全面实现了双向与多向传播。
这一时代由于信息的发布者不再只是特定的某类人,他是全民参与的,再加上电子技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强力支持,导致其媒介融合主要是“某些承意媒介+某些附承媒介+某些组织媒介”的融合,三大类媒介中的不同小类的也可以自由配合。
这种媒介融合,由于信息生产与发布者的全民参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内容与信息组织方式的选择具有强大的自主性,因而导致:其一,条块形媒介组织竞争加剧,其二,信息传播的涉及面与传播速度深入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不只是学习的、工作的,更涉及思维的、心理的、生活的诸多方面。
这种媒介融合,使得信息传播具备了互动化、扁平化的特点,信息的组织具备了碎片化与扁平化特点,这将深刻影响到人类知识获取与传授的方式。
2、网络时代媒介融合对函授教学实施的影响
任何教学都是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的传播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有效接受特定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念。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其核心一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二是落实实施环节。策略的选择、环节的落实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又要充分考虑媒介融合对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等的承载状况与传播特性。
2.1 对函授教学实施策略的影响
函授教学,一般从教学者的教学内容处理、组织者的教学内容传递、学习者的学习内容选择与融会三个环节考虑实施策略。这分别是教学内容的加工策略、教学内容传输策略、教学秩序管理策略、学习积极性提升策略、有效认知指导策略。网络时代媒介融合对这些策略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内容之所以要进行合适的加工,无非是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的,其一,让内容内在逻辑上更适合受教育者的认知基础与能力基础;其二,让教学内容在传输方面更适合媒介现状,提升传输效益;其三,让教学内容在情志方面更切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与价值取向。教学秩序的维持与优化,无非是要降低教学内容传输的成本,提升学习内容接受的效益。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有效认知的指导也是为了提升学习内容接受的效益。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个方面:第一,降低教学外在环节(如远程传输)的成本;第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益。而媒介的深度融合,其一是使得传播渠道得以规模化、产业化[1]202-204,可以凭规模化、产业化方式大幅度降低传输成本;其二是使得知识扁平化、碎片化,改变了学习者知识接受的模式与心态。因而在策略制定时,必须着重考虑以学生为本、内容的问题化与情境化、合作学习、因材施教等诸多方面。当然,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的出台,还必须切合学校、站点教学硬件设施现状与人员配备情况。
2.2 对函授教学实施环节的影响
函授教学,从学生的知识获取、教师的知识传递、管理者的效果检查等方面,可以分为自学、辅导、考核等三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递环节,针对函授而言又可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2.2.1 对自学环节的影响
网络时代媒介融合对自学环节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学时间的碎片化。前网络时代,自学一般是在8小时工作之外,寻得一个较为集中的时间段学习;网络时代,媒介的深度融合,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自学者可以在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学习。
其二,自学内容的碎片化与扁平化。前网络时代,自学者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主要来自教材课本。网络时代,由于媒介的深度融合,自学者对知识的获取与理解,有更多的途径与方式,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以教材内容为主要蓝本,以网络公众知识为参考。而网络所提供的知识与书本内容的线性组织结构不同,它是一种网状结构,并且时时更新,不断扩大,从而使自学者获取的知识相当一部分是碎片化与扁平化的;自学者对内容的内省不只是线性的逻辑方式,也可以是联想的扁平方式。
其三,自学方式的个性化。前网络时代,自学,无非是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省悟教材,整个过程主要是独自进行的,缺少同学之间的讨论,缺少师生之间的融会,缺少参考,缺少鼓励。网络时代,由于媒介的深度融合,自学方式可随个人性情与性格特点,可以在原来方式的基础上或与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或有公众知识参考而强化内省深度,或参考成功的同学典范,无论是学习的方式,还是学习的动力都会呈现出各自的个性。
2.2.2 对辅导环节的影响
网络时代媒介融合对辅导环节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辅导传播的及时化。前网络时代,辅导一般通过通信来往实现,一次辅导所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网络时代,受益于媒介的深度融合,一次辅导的经历,无论双方使用媒介有多大的差异,都可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实施。
其二,辅导过程的互动化。网络的使用,辅导过程由个别、单向的方式,转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动方式,再加上传播的及时性,可以实现在多个地点,一个教师与多个学生之间答疑讨论。
其三,辅导方式上的多样化。辅导方式往往与媒介的利用状况有直接的关系。网络时代媒介的深度融合,使得辅导可以是纸面的、非即时的;也可以是微信、博客、QQ的联系与答疑;可以是听觉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非即时的;可以是翻转[2]19-27的,也可以慕课[3]63-113的。
2.2.3 对考核环节的影响
网络时代媒介融合对考核环节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考核,其实质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等的把握程度。学校教育,一般采用纸面的、集中的、开卷或闭卷的考试、考查。函授教学,学生不集中于一个地方,考核难度相对较大。网络时代,媒介的融合,考核除了前面的种种线下方式外,还可以是线上的;可以是常规的,也可以是多媒体的。
其二,考核内容的情境化。网络时代前,受媒介的限制,对知识考核点的考题设计,多以问题式的方式提出,考题内容多以文字叙述为主。网络时代媒介的深度融合,为考题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知识点的考核,在内容的表述方面,可以采用情境化的方式,在考点知识方面揉进非专业素质的因素。
其三,考核组织的人性化。线下的考核,往往把学生集中于同一时、同一处。网络时代媒介深度融合状况下,线下的考核往往被线上考核代替,考试时,考题可以随机抽取,学生可以分散于不同地方,也可以在不同的时段参加考试。
2.2.4 对教学内容组织的影响
网络时代媒介融合对教学内容组织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一般而言,教学内容多以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条理化处理内容的能力。但人类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形成,除了线性的逻辑因果,还可以有离散的、联想的,或平面或立体的扩散方式。网络时代媒介的深度融合,为后一种方式提供广阔的舞台。在这种背景下,教学内容多以问题化的方式处理而扁平化,从而与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互为映照,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
其二,内容组织的短小化。受知识碎片化与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的影响,每一次教学,其内容的组织,不宜多而全。一般以10分针左右设计一段独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化配合起来,可以充分满足网络组织与传播、学生学习状况的需要。
其三,内容传播的多媒体化。内容的承意媒介可以是听觉的语音、音乐等,也可以是视觉的线条、色彩、影调等,还可以是视听媒介的不同方式的融合;附承媒介可以是平面的,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电波的,还可以是不同附承媒介的配合。
其四,内容设计的人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涉及三个方面:教学者、传播过程、接受者。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更多受限于媒介融合的技术与状态、传播过程的简单,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者,要求教学者知识素养浓厚,内容表述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网络时代媒介的深度融合,内容设计不仅要受制于教学者,还要充分考虑接受者的才智状况、心理状况、接受习惯、兴趣爱好与媒介接触状况。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社会统计学特征,从而使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体现出更为浓厚的人文特征。
3、网络时代媒介融合对函授教学实施的挑战
3.1 对函授教师的挑战
函授教学的讲授者,主要来自全日制高等学校相应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习惯了全日制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实施模式与管理模式,其备课、上课、考核、作业布置与批改都有一套成熟有效的实施方式。随着网络时代与媒介融合的深化,他们再大的改变是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介、教育手段,在同时长的课堂时间内,传输更多的知识。而函授教学实施必须考虑上面提到的碎片化、扁平化、人性化等诸多因素,这对函授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对函授组织者的挑战
对函授组织管理者而言,其挑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管理思想,要从引导意识走向服务意识。管理者、组织者在网络时代,在媒介深度融合时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体现平等合作的状态。管理者、组织者在知识开放背景下,应当以服务意识主导自己的行为。
其二,知识传播的平台,必须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对高校而言,必须建立与网络、媒介状况相应的教学与管理一体化平台。对函授站点而言,必须添置相应的集中讲授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其三,教学资源方面,相应高校要根据慕课的教学要求,提供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还要组织相应的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督促其按照网络时代媒介融合的状况,加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4、网络时代媒介融合给函授教学实施的机遇
函授教学实施从内容有效获取方面考虑有自学、辅导、考核三个环节;从内容转移的实施者方面考虑有知识传授者、过程组织者、内容接受者三类人物或机构。这里的机遇主要是就函授教学实施所涉及的人物或机构而言。
4.1 对知识传授者的机遇
网络时代媒介深度融合状况,必将带来教育的变革,是教育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思维的变革[4]23-41,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5]6,作为函授知识传授者的高校教师,墨守陈规已不可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变革时代已然到来,全日制下高校中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认识到能力的建构不只是线性的逻辑因果,知识的关联不只是逻辑的纵式联系,更有扁平的联想的横式联系。这给从事函授教学实施的知识传授者带来了机遇。因为函授教学是目前最深入地接触媒介深度融合状态的教学实践之一,较之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教学对媒介融合状态卷入更深。从事函授教学的教师,天然地对未来的虚拟教学的适应处于领跑者地位。
4.2 对函授组织者的机遇
对函授组织者的高校与函授站点而言,虽然前期投入相应增加,但从中长期来看,投入产出的效益明显增加;对于站点而言,前期投入增加,同时也是进入门槛的提高,天然地就排除了一部分竞争对手。对高校而言,由于函授教学实施对媒介深入融合的卷入度比较高,可以借函授教学实施锻炼全日制教学实施的队伍,为未来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对函授教学实施过程本身的机遇
函授教学实施,向来就是全日制教学的小弟,从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上课的内容与形式到教师的选用、上课、备课与考核,都是在模仿全日制教学实施,虽有改变,但整个教育教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手段都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网络时代前,媒介融合状态,全日制教学与函授教学都面临着同样状况,对媒介融合的卷入度处于同等状况。网络时代媒介的深度融合,函授教学由于其学员在地点上的分散,在学习时间上的分散,对媒介融合的卷入度天然地较全日制教学要深、广,因而在教育教学思维方面、教学实施手段与方法方面要领先于全日制教学,更容易适应未来的虚拟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