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歇后语渊源试探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他不仅为调查创立了“藏语”新词汇,还详细比较了用成语截取和比喻的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歇后语,将歇后语归入调查的范畴,为歇后语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道路。

陈先生以为比解形式的歇后语“实际是前头一种歇后的发展现象”他说的前头,指藏词,特别是藏尾词的一种发展。事实是,随着对歇后语研究的深入,大量的材料证明,这两种歇后语不但性质不同,形式不同,而且还有着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线索,这些都带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歇后语在整个语言史上,以它各自的自身特点,在演变中发展或消亡。

那种称为原来的歇后语,它是古代读书人对熟句或成语省略地运用。诸如《尚书·君陈》友于兄弟,用友于代兄弟,《诗·云汉》,周余黎明,用周余代黎明。还有如: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分别藏去一个“水”字和“酒”字,口头还有:黎山老(母),牛头马(面),青梅竹(马)等等。根椐这些词语的形式特点,有人把它叫藏尾词或缩脚语。

近年出版的一些歇后语专著,对歇后语溯源论证的引例,或以《旧唐书·郑綮列传》,从歇后一词产生说起,论述到“由歇后体诗蜕变出来的早期歇后语”。(马国凡·高歌东《歇后语》),或以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为最早用例(王勤《谚语歇后语慨论》),这些溯源考证,都是指原来的歇后语。唐宗以来,歇后形式进入到诗里,称为歇体诗,事实上,晋·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还》,“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和唐朝的唐彦谦《长陵诗》:“耳闻明主提三尺(剑),眼见愚民盗一杯(酒),与郑綮歇后体诗:“唯有两行公廨泪,一时洒向渡头风”之类,形式和內容也有明显差异,前者重在藏词(字),后者则重在含蓄诙谐。

其实,称原来的歇后语,即对熟句成语省略的运用。还可以追溯得更早,李心平在《略说<周易>与<诗经>的关係》一文中,谈到歇后在《周易》中的运用,《周易》爻辞採用《诗经》的叠字,如《泰卦》:“翩翩不富以其邻”,就是袭取《诗·四牡》及《南有嘉鱼》中的“翩翩者鵻”。这与《管子·小问》中的“浩浩”“育育”也属于同一性质的歇后语。“浩浩”“育育”即古逸诗:“浩浩者水,育育者鱼”的歇后语,说明古人早就省略地运用熟句或成语,只是当时还没有被认作歇后语罢了。

检阅一些典藉,凡记载称歇后者,均属藏词,缩脚语一类,即所谓原来的歇后语。那末,被称为新型的歇后语,即比解形式的歇后语,在古代有没有?回答是肯定的,原来,比解形式的歇后语,古代早已存在,只是因为它起于民间,被历代统治者歧视,偶有收录,也斥之为鄙言俚语,乡谚俗语,是“下里巴人”的东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浩如烟海的典藉里,难免留下一麟半爪,就在这些难得的片言只字之中,为比解形式歇后语留下依稀可辩的发展线索。

古老文选《周易》,有些卦炎辞,就很象歇后语,如《大过》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譽。”《渐》卦:“鸿渐于磐,饮食衍衍,吉。鸿渐于木,或得其桶,无咎。”其中贞兆词对事理的说明和判断,很象歇后语的后语部份。《归妹》:“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更象两条完整形式的歇后语,它运用了人们常见的矛盾法,如竹篮打水,一场空之类。当然,承认歇后语不但求其形式,而看它是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语言。现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传统说法已被否定,对《周易》深有研究的郭沫若,闻一多,李境池诸先生都认为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周易》是编纂的集子,这里不能排除古代比兴谣谚一类语言的辑入。退一步讲,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比解形式的短句,在商周时代已初见端倪。

到了汉代,司马迁《史记》这部“成一家之言”的巨作里,为我们留下许多熠熠闪光的语言,如《项羽本纪》:“衣绣夜行”(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谁得见)“沐猴而冠”(猕猴戴上人的帽子,假充人”。其它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翦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列传》)“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秦始皇本纪》)。”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周本纪》),等等。这些精彩的语言,得来非易,《太史公自序》:“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见作者有过一番辛苦的采集工作,其中也不外乎对谚言俚语的收集。作者在运用这些形象化的语言时,不是简单地下结论,而是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寓于形象之中,给人以鲜明,新奇的感觉,这些含蓄精辟的语言与歇后语比较,无论从形式到内容是多么地相似。

唐代李义山《杂纂》收集相当数量的歇后语:

必不来:醉客逃席,客作偷物去。

不相称:病医人,瘦人相朴,屠家念经。

怕人知:贼赃,匿人子女。

恶不久:夫妇争小事,赃官打骂公人。

杀风景:游春重载,花下晒裩,花架下养鸡鸭。

宋代王君玉,苏子瞻继李义山后也有收集。

自做得:木匠带枷,铁匠被锁。

没用处:秃筆,隔年桃符。

又爱又怕:小儿放炮,狗吃热肉。

难理会:哑子打手势,杜撰草书。

(王君玉续纂《杂纂》卷中)

未足信:媒人夸女儿,卖物人索价说咒。

改不得:生来劣相,偷食猫儿。

说不得:哑子说梦,贼被狗咬。

苏子瞻续纂《杂纂》)

唐宋以来,比解形式歇后语在民间广为流传,不过,却没有把这类语言计入歇后语中,李义山,王君玉,苏子瞻等人“皆集俚俗常谈鄙事”倒不是为了收集歇后语,是因其“颇亦等世务之幽隐,聊资笑噱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元、明、清以后,歇后语有更大的发展。歇后语以其新鲜形象见长,杂以机智巧妙,博得一些文人学士的青俫,有些文集中也有采入远用如:趙老送灯台,一去不复来。(宋·欧阳修《归田录》)

缺口镊子,一毛不拔。(宋《东坡文集》)

入市乌龟,得缩头时且缩头。(宋·释惟白《续傅灯录》)

落汤螃蟹,手忙脚乱,(宋·释道之《景德傅灯录》)

大拇指头挠庠,随上随下。(元·郑廷玉《包侍制智赚灰闌记》)

肋底下插柴,自隐。(元·《公孙汗衫记》)

长老种芝麻,末定。(明·郎英《七修类稿》)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明·施耐庵《水浒傅》廿十九回)

至于清代,歇后语的收集,集理,研究工作尤甚,翟灏《通俗编》,杜文澜辑《古谣谚》,王有光《下谚联》等等。如《通俗编》就收集了为数众多的歇后语:“今市俗有等谚语,如云,“称钩打钉,曳直”。“黄花女儿做媒,自身难保”。“黄檗树下弹琴,苦中取乐”。“火烧眉毛,且顧眼下。”同时,还收集了许多谐音歇后语,“火烧旗竿,好长叹。”“月下提灯,虚掛名”。“船家烧纸,为何?”“墙头上种菜,没缘”“外甥打灯笼,照旧”“石臼舂夜叉,祷鬼”“堂前掛草荐,不是话”“吕布跌下井,使不得急。”以炭为叹,明为名,河为何,园为缘,舅为旧,捣为祷,话为画,㦸为急,本应如是,不嫌其谬悠也。”

清代考据之风大盛,歇后语溯源也不例外,翟灏在探索歇后语渊源,以为是六朝風人体的“遗风”,如“理丝入殘机,何患不成匹”“攡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打金侧瑇瑁,外艳里怀薄。”“玉作弹棋局,心中最不平”。“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

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这种风人体的特点,上句借用有关的话,下句申释本意。每以前句比兴引喻而后实言以证之,而且只取同音,不论字异,又常运用谐音双关,歇后语正是在这方面一脉相承的。翟灏之说,不无道理。

温端政著《歇后语》,在探源上继承了清朝翟灏的路子,他引用了“风人体”后,论述道:歇后语作为语汇形式存在的时候,前后两个部分并不存在譬解关係,但当运用于句子里时,有不少歇后语前一部分相当于“比”……还有许多歇后语用于句子里,前一部分虽然不是“比”,但相当于“兴”。因此,说歇后语是比兴引喻的演变。很明显,歇后语与歌谣有着血缘关係,演变发展到今天,继续带着脱胎于比兴句的痕迹。

研究表明,歇后语并不始于六朝乐府歌谣,只不过魏晋的“风人体”比较地集中,更有象徵性罢了。寻根溯源,如前所述,从《周易》中找到歇后语的形迹,卦爻辞的叙事喻物,贞兆词的对事物的判断和说明,歇后语正继承了这一形式。同样,我们还可以从《诗经》中找到源头。问题是,要想从《诗经》中找到象现在那样歇后语的例句,当然是困难的,《诗经》中的国風,虽采自于民间,毕竟是年代久遠,与我们现代口语有相当的距离,但从国風中不难找到象歇向语那样比兴例句。

现在,对于歇后语前一部分的称呼不一,有的叫“比”(马国凡·高歌东《歇后语》),有的叫“引”,(温端政《歇后语》),也还有叫“寓意”,(苏联BH戈列洛夫著,王德春译《现代汉语修辞学》),更有叫“借托语”,“假托语”等等。主要是探讨歇后语的前一部份怎样称呼才切合实际,合乎科学。但无论怎样,意思是相通的,即前一部份起到比兴作用。而赋,比、兴一向与風,雅、颂列为《诗》之六义,可见比在《诗经》中处于重要地位,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词也。刘勰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可见兴也可当作“引”,作为开头,发端,起到指物借意,即寓意的作用。歇后语前一部分实际就是比兴的演变。《诗经》中的比兴触目皆是,如《陈风·防有鹊巢》第一句,“防有鹊巢”,意谓堤岸上筑鹊巢,很象一句省去后语的歇后语。《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鹊与鸠分别是夫和妻的谐语,古代男尊女卑,妻子依附丈夫,故有鸠居鹊巢的兴词。《周南·关睢》:“关关睢鸠”,睢鸠分别是男女的比兴,关关睢鸠可以解释为一对好夫妻。此外,不乏生动形象比兴,如: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兔爰》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木瓜》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

桃之夭天,灼灼其华。《桃天》等等。

这些比兴句“写物以附意,杨言以切事”“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拿来用我们现在的歇后语比较,每一句只是省却了后语,这正是歇后语本来面目,从这些例句说明,《诗经》中大量比兴句的出现,可以说它是歇后语的雏形。

其次,诗经中的谐音双关,提供歇后语源于诗瑶的又一个例证,《周南·兔置》:“肃肃兔置”比兴一个孔武有力的丈夫,肃肃,双关词,指器物,有坚密义,指人有庄严义。《邶风·谷风》:“毋逝我粱,毋发我笱”一句为双关语,自表义言之,莫走过我的渔堰,莫拿起我的鱼筌,自隐义言之,则是莫夺走我的男人。《葛覃》中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的“覃”既指藤,也有长久义。“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句中的“服”,也是双关字,既指衣服,也指服侍。等等,为歇后语双关和谐音双关的先声。

从歇后语整体结构来看,它极象一首微型诗,前一部分,运用我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寄情寓意,然后用后语一个词或一句话,直接了当说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来得简洁明快,这些传统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兴含蓄巧妙,诣音,双关,无不在中国最早的优秀艺术篇章里找到它的“根”。

从上述对两种形式歇后语发展的粗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新型的歇后语和原来的歇后语,并不存在着继承和发展关係,完全有着两条不同形式,不同性质,不同发展线索,而称为新型歇后语,即比解形式歇后语,它起于民间,从谣谚的比兴句发展演变过来,是谣谚的变体。它生动形象,受到人民喜爱,延续至今,兴盛不衰,越来越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所谓原来的歇后语,是古代读书人对书中成语熟句的截取和运用,由于自身和历史的原因,终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渐趋消亡。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