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节,满月挂得很高。在“千里共仙宴”的祝福下,皎洁的月光从古代照亮了今天,从中照亮了西方,时间在流逝,照亮了沧海桑田。(莎士比亚)。
月光所照见的,慷慨激昂者有之,狰狞可怖者有之,美不胜收者有之,沉静克制者有之,暗潮涌动者有之。正是以月为背景的世间百态,成就了月之百态。月亮永不变,月色却总不同。
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月亮同样是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的美丽之物。被称为江户时期最后一位浮世绘天才的月冈芳年就曾创作百幅以满月为背景、视角或主题的画作,集成一部《月百姿》。其中的主角有诗人、有英雄、有鬼怪、有神兽、有美人、有美景,均取材于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诗词歌赋。同样一轮月亮,却衬得江上的曹操愈加意气风发、盲眼的婵丸愈加落魄凄凉、孤独的嫦娥愈加清婉动人。
本文选取了《月百姿》中的8幅画作,邀你共赏这一轮圆月。
文丨[英]约翰·史蒂文森
图丨[日]月冈芳年
摘编丨肖舒妍
《月百姿》,作者:[英]约翰·史蒂文森/文 [日]月冈芳年/绘,译者: 赵东蕾,版本: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20年11月
1.南屏山升月——曹操
此画表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关键一役——赤壁之战前夜时的场景。曹操昂首阔立于83 万大军阵前,全身穿戴稍显陈旧的中国将领服饰站立于船头——芳年完美地捕捉到了曹操那雄姿英发的仪态。一阵微风吹动了他的衣襟,薄雾弥漫于江水之上。月亮从远处的悬崖峭壁上升起,两只乌鸦正从他的头上飞过。
《三国演义》讲述了曹操曾在大战前夜与军中将士大摆筵宴,他忽然听到乌鸦的啼叫,便问道乌鸦为何在三更半夜发出如此不祥的声音。众人回禀说,这是因为满月的光亮令乌鸦无法入睡。曹操当时已稍有醉意,对于这样一个不祥之兆并没有理睬。他肆意地挥舞着拿在手里的长矛,夸口道自己曾用它把全部的敌人都挑落马下,这次也会如此。随后他下令开始攻击,最终却以全军溃败告终。
几百年来,有大量源自中国的故事被日本文化吸收融合,芳年的《月百姿》中有1/5 的内容均来自中国的传说和故事。
2.赤壁月
中国的军事家曹操曾经在赤壁之战中经历了一场大败,800 年后,有一位伟大的诗人重游了这处古战场。正是这次游览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歌之一。
苏东坡,又名苏轼,曾经是中国宋代的一位朝廷命官。1082 年年末,他与几位朋友在长江上泛舟行至赤壁,把酒言欢,共赏明月。月光与弥漫在水面上的薄雾形成的景象美得令人赞叹,苏东坡的客人们被美景所触动,回忆起峥嵘往事。其中一位客人则吹起洞箫并赋诗一首。
客人所作的诗比较因循守旧,苏东坡便也作了一首诗,在诗中他向客人询问是否知晓江水与明月所蕴含的意义。流淌的江水不曾逝去,时圆时缺的月亮终究没有增减。他继续以最为精妙的语句思考着时间的真谛,最终以对事物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的认同结尾。全诗的灵感来自所处之所的特殊意义,几个世纪以前这里曾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月冈芳年的画作在诗作800年后选取了这一引人深思的夜晚,成为中日文化在延续性方面的一个完美例证。
自明代早期开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故事就成了中国浙派山水画的一个流行主题。浙派山水画的画风与文人画存在着很大差异。日本最伟大的文人画画家文晁谷(1763-1840年),曾经常临摹浙派山水画。月冈芳年应该对他的作品非常熟悉,而且对晁谷的精湛技艺和华丽画风有着特殊的好感。他在这幅《赤壁月》中就用到了晁谷那错落有致、鲜明醒目的笔触。最典型的是“形似斧子”的岩石斜坡,在地平线处用了点画线,特点鲜明,完全不同于文人画画家层层递进式的笔法。整幅图案的构图也是典型的晁谷式和浙派山水式的,右侧利用留白与悬崖峭壁互相呼应,白雾的苍茫感呼之欲出。色彩使用了有限的浅色水彩,而浙派山水画的传统正是以墨色为主,水彩为辅。
3.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
芳年的这幅版画选用中国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为创作主题。王昌龄的诗文多以描绘驻扎在大唐帝国遥远边塞的官兵将领们的内心情感而闻名于世。
画中这位脖颈细长的贵妇正在房间内抚琴奏乐,忽然注意到了窗外美丽如画的夜景。她授意侍女把珠帘卷起,这样就能看到高悬于树影间的满月了。她的衣袖拖在一把黑色涂漆的古琴上。原诗中的“斜抱云和”是指把琵琶放在大腿上斜着抱在怀里,但版画中画的是一把七弦古琴。古代早期,的确有抱在腿上弹奏的小型古琴,而标准的古琴则是要置放于桌子或地板上来弹的——我们姑且把这个细节理解成女子在演奏完刚把琴收了起来,或者是画家根据诗词的含义进行了改编。
女子腰身纤细,姿态婀娜,完全不像唐代推崇的丰满圆润的女性,反而符合了明代认为女性应当小巧柔弱的审美观念。她的发型是非日式的,芳年或许认为这就是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式。长袍上不常见的颜色和图案搭配让画面充满了一种异域风情,芳年在《嫦娥奔月》和《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幅作品中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
4.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还有后续的版本。喝下仙水的嫦娥拥有了长生不老之身,因此天上的神仙是无法将她处死的,他们转而把嫦娥变成了一只蟾蜍。蟾蜍在古代象征着雨水,所以也与即将下雨时那云雾缭绕的月亮有关。住在月亮上的这只蟾蜍经常想要吞下月亮,这便是古人早先对月全食的一种解释。试图吃掉月亮也成了道教教义中对不切实际、无法实现之事的隐喻。
画中的嫦娥身穿芳年设计的中式古代长袍,袍子上的彩带随风飞舞,人物飘浮于一片云海之上。彩云中有黄色、黑色和灰色,长袍边缘没有上色而是自然留白。画纸表面的纤维在绘制过程中被抚平,未上色的区域留下的则是画纸本身清晰自然的纹理。嫦娥背后的月亮是粉色的,这种颜料极易挥发,长时间受到阳光的照射后会失去色彩的饱满度。
嫦娥低下头看着外面画有蟾蜍图案的玉杯,脸部用透视法予以缩短。不同于传统的木刻印版画法,芳年经常利用独特的角度来表现人物。这让他在处理人物性格时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提升了处理人物情绪的能力。
中国河南省的一处坟冢中曾经出土过一组绘制于公元前49 年的西王母主题壁画,而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时间上无疑要更早。壁画中有很多与长生不老之药有关的象征物,多数与月亮有关的图案均在其中有所体现,其中包括白色的月亮(代表阴性或女性)、蟾蜍(嫦娥的化身)、玉兔、九尾狐以及仙界的桂树。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的神话传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5.玉兔和孙悟空
孙悟空闯入天宫中的花园,吃了蟠桃便有了长生不老之身。位列仙班之后,天庭里的众神对这只调皮的猴子毫无办法,许多有关于他的恶作剧和冒险经历的故事一直给中国和日本的少年儿童带来无限欢乐。
日本人也在月亮表面的深色纹理中找到形似一只小兔子的图案。这只兔子被认作玉兔,月亮上的这只兔子与猴子一同出现在了这里。许多与月亮有关的传说曾经从印度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在印度有一个神话叫宝兔(“玉”和“宝石”在日语中是同一个字),宝兔为了救出挨饿的村民而葬身火海。为了表彰它所做出的牺牲,因陀罗神把它送到月亮上,一直在那里捣用来制作长生不老仙丹的药剂,描绘这一场景的图案曾在2000 多年前中国汉代的金银器物上频繁出现。在最常见的表现猴子和月亮的图案中,猴子试图抓住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也许这幅画中的猴子只是在与住在月亮上的玉兔嬉笑打闹,但是在《西游记》中的确出现了一段与白兔有关的故事情节。在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变成一只白兔,把一位正在打猎途中的王子引到了一座寺庙,然后在那里告诉了他即将要发生的灾祸。
值得强调的是,这幅图案的上色十分精美。模板上的天然木纹丰富了深色天空的纹理,玉兔的皮毛呈现出未上色的画纸上自然粗糙的纹理,月亮则散发着粉色的暖光。
6.金时山之月
金时是一位流浪剑客的儿子,出生时便被遗弃在富士山附近的足柄山中。后来,他被半人半仙的山姥捡到后抚养成人。山姥给这个婴儿取名“金太郎”(Kintarō)。他童年时代的玩伴是山中的动物,以及向源义经传授武功的鸟人天狗。小男孩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本领,长大变成了一个结实强壮的男子汉。
一天,也被称作“雷吼”的武士源赖光来到足柄山中打猎,途中他遇到了一名有着红棕色皮肤,体格强健得超乎想象的小孩。小孩徒手推倒了一棵大树,好让他的动物伙伴们把大树当作过河的桥。源赖光对小孩偏爱有加,就去说服山姥允许他把孩子带走,日后一定将其训练成英雄。小孩改名叫“金时”,后来成为以强大和勇敢著称的雷吼四大副将中的一位。
金太郎通常在浮世绘作品中与山中的动物一起出现。他酷爱摔跤,经常在画中把一只熊摔倒在地。画中的金太郎正在为一场猴子和兔子的摔跤比赛当裁判,这两只动物也曾在作品《孙悟空》中一起玩耍打闹。芳年按照传统,用金时小时候的名字中的红色来描绘他。这幅画中的金太郎身穿小男孩的衣服,浑身上下都长着婴儿的肥肉,这样的形象在日本人和中国人看来代表着一个孩子的身体状况极佳。
当看着朋友们嬉戏玩耍时,金太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表情。他和两只小动物中间有一根柿子枝,或许这是在暗示这是猴子从天宫中偷来的长生不老之果,以及金太郎具有的超常力量。木板上的纹理增加了画中岩石的生动感,兔子的皮毛也刻印得十分精美。
7.破窗月
公元6世纪早期,一位印度(古称天竺国)的王子离开了自己跟随多年的佛法老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的名字叫作菩提达摩(Daruma)。他曾在中国广东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他与梁武帝只重视修筑物质功德,而不重视精神修为的观念无法契合。然后便离开广东,一路北上,最终在中国中原洛阳郊外的少林寺落脚。他在这里终日面对着一面墙参禅打坐,一坐便是9年——据传说,随着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墙壁上已经出现了裂缝。“窗”暗指打开达摩祖师思想意识的顿悟之窗,抑或指的是他面前开裂的墙壁。14 世纪的日本古典文学著作《太平记》则记载了佛教僧侣谈及“透过抽象与沉思的窗子,参悟恒常永存的月亮”的对话。
在这幅版画中看到的是菩提达摩坐定的姿态,全身裹着一件僧袍,集中精神于沉思冥想。人物的形象中有典型印度人的卷发和胡须。他身旁的泥土墙表面有裂纹,四周布满藤蔓。画面的场景中洒满了月光,然而整体氛围却并不平静——竭尽全力思考的菩提达摩眉头紧锁,看上去面带粗鲁的凶相,而不是清修者的云淡风轻。
菩提达摩是禅宗画派最喜欢描绘的人物之一,其中以画家白隐慧鹤禅师的达摩画最为著名。达摩通常是以几笔浓重的线条勾勒出的一个满脸胡须、表情严肃专注的形象出现。他被视为禅宗戒律与刻苦修行的化身。
8.月的四弦——蝉丸
盲人蝉丸,既是一位历史人物,也是能乐世界中的著名人物。他所留下的各种和歌谣曲以及记载于《小仓百人一首》中的一篇诗文均为世人所铭记。
根据历史记载,诗人和琴师蝉丸曾侍奉过宇多天皇的太子。当皇子于966年去世后,蝉丸没再为其他主人效力,而是搬到了京都东面的山中小屋隐居。他一个人在一把琵琶的陪伴下度过了余生;在能乐剧目《乌帽子折》中便提到了孤独终老的故事。除了弹奏琵琶,蝉丸还经常以横笛演奏者的形象出现。蝉丸点化过源博雅,并且把一首让源博雅魂牵梦绕多年的横笛乐谱的吹奏秘诀传授给了他。
在能乐剧目《蝉丸》中,他被演绎成了一名皇宫中的太子。主人公以醍醐天皇四子的身份登台亮相,本来因为双目失明而出家成为一名僧人的他,最终却被抛弃在京城东面的大阪山中。当他孤零零地在一间茅草屋中弹奏琵琶时,他的妹妹坂上子恰好从旁边经过——坂上子被驱逐出皇宫,人也陷入了发疯的状态。兄妹二人在这荒郊野外重逢,不禁对他们悲惨的命运哀伤叹息。歌舞伎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在净琉璃中引入了能乐,演绎了同名剧目《蝉丸》,作品结合了对待爱情的盲目、嫉妒和变形等多个主题——在剧中,心怀妒忌的太子妃像芳年的《新形三十六怪撰》中的清姬那样变成了一条蛇。
《月百姿》中的这幅版画可以恰当地表现出蝉丸命运的各种不同版本。画中的蝉丸头发稀疏,胡须蓬乱,坐在一间残破茅屋的门廊处,手拿琴拨撩拨着怀中的四弦琵琶。乐器上绘有一轮弯月的图案。琴板上的黑色波浪纹在印刷时使用了含有氧化铜的颜料,原作中是一种明亮的金属黄色。
雕版师刻出了表示屋顶上的茅草的粗壮线条中的每一根草丝。门廊下面的立柱、画面中所用到的3 种不同的灰色变化等细节均印制得十分精细。松针映衬在苍穹之下的蓝色套印,则表现出了月色朦胧的效果。
茅屋的墙壁已经破败不堪。四周野草丛生,营造出一种落魄荒凉之感,在画面的前部却有鲜花开在了这个忧伤的秋季。对于这位双目失明的男子来说,他的生命中除了音乐便什么都没有了。他看不到月亮的美妙姿态,或是洒在残垣断壁上的柔美月光。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月百姿》,较原文有删减。原作者:约翰·史蒂文森,月冈芳年;摘编:肖舒妍;编辑:张进;导语部分校对:危卓。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