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触目惊心造句】10岁女孩缪可馨作文曝光:你眼中的正能量,是压垮孩子的最后稻草

1.

你可能听说过6月4日,江苏10岁小学女生缪可欣,语文课后跳楼自杀。

据官方通报显示,孩子下午3点14分跳楼,学校半小时后才通知家长,家长不知道孩子经历了什么,翻孩子书包,发现一篇画满红圈的作文。

这篇文章写的是《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情节,虽然字数不多,但孩子参考了原著,细节还原得很好,用词造句都很用心。

孩子还在作文最后写道:“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确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段充满智慧的话,被语文老师用红笔圈起来,写下批评语:传递正能量。

一篇充满个性和创意的作文,被老师扣上“不够正能量”的帽子,换做是我,我心情也糟。

但我不会因此想不开,毕竟谁的童年没被老师批评教育过?可监控显示,语文课结束后,缪可馨一脸痛苦跑出教室,立刻跳楼自杀。

警方调查显示,语文课上没有发现老师辱骂、体罚、扇巴掌等行为,也排除他杀可能,所有原因成谜,唯一清晰的,只有孩子这篇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

我们无法判断老师批改作文时,是否带了个人情绪,但孩子课后就离开了人世,却是有目共睹的。

家长于是发出质问:那节课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孩子跳楼了,学校半小时后才通知家长?为什么老师身为班主任,事发后却躲起来丝毫不作出解释?

第二天,该老师依然不回复,却在班级群里通知家长:周五继续上课。周六,还有人在班级群里“集赞”,试图用家长们的点赞来为该老师洗白。

在我一个文学爱好者看来,缪可馨的文章真的很优秀。10岁孩子已经有了识人黑白、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被老师罚了,下笔之前依然会耐心地查资料核实,实属难得。

未来,缪可馨很可能是一个写作的好人才,却硬生生被老师剪掉翅膀、毁掉想象力、套进“正能量”的应试教育制度框架里。

除了大感可惜,我真的找不出话来。



2.

最近几年,孩子因为作文想不通的事,我有两件印象特别深的。

一个是西安9岁女孩,因为作文怎么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留下遗书“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行?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跳楼自杀。

二个是江苏14岁男孩,他在作文描述自己的家庭:几年前,父亲出狱气跑了母亲,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过妈妈,他很想念她。

这篇作文得了县作文大赛二等奖,不久后,男孩跳在上学路跳河身亡。跳河前,他还很平静地把书包递给小侄女,并且挥手说再见。

这两件触目惊心的事情,有一个共同点:孩子并不是活在温室里,他们承受着成年人一样大的阴暗,却没有铠甲保护自己。

铠甲对孩子有多重要?对不懂得表达情绪、经常压抑自己的孩子来说,铠甲,即是保护心理不崩溃的最后防线,也是将情绪传递给大人的渠道。

每当有悲剧发生,总有人指责父母“没有培养孩子抗挫能力”,恕我直言,说这话的人怕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8阶段论提出,6-12岁的孩子最大的冲突,是勤奋和自卑的冲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在乎成绩,他们情绪好坏,很大程度来自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成年人工作失败,尚且经常崩溃,一个10岁孩子尚不能保护自己,没有牢固的铠甲抵御风险,被老师痛批,怎么可能喜怒不形于色?

阿德勒也认为: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他们追求卓越的渴望。

孩子不懂就事论事,大人的夸奖是他们努力的动机,老师不经意的一句批评,他们会藏在心里难过很久。

缪可馨老师的批改,如果换个学生或许也不会产生问题。毕竟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缪可馨的作文确实“不够高分”。

但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孩子努力用心反复修改,不过是想要一句肯定。即使作业不合格,也应当认可孩子独具匠心的创造力。



3.

什么是创造力?Torrance&ball把创造力定义为:将感知信息中的空白思考起来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创意,更是独立思考能力的源泉,而独立思考能力有多强,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铠甲有多坚固。

一个创造力十足的孩子,在个体自由与群体规则之间,总是有一定“留白”的缝隙。比如老师布置作文写“我的父亲”,别的孩子想都不想,老老实实写父亲,创造力强的孩子却在想:

要是我爸是李刚怎么样?要是我爸是孙悟空怎么样?要是我爸是混世大魔王怎么样?

这种作文当然“文不对题”,但孩子无视客观事实,不随波逐流,将观察到的信息整合起来,重新创造出一个东西,这种东西是很有趣的,能让孩子的思维跳出常规,无畏于与众不同。

可光靠有趣,没法得到高分。这既是教育的矛盾之处,也是孩子成长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果老师不优秀,家长教育方式不合适,孩子是不是就没有正确发展创造力的机会了呢?

KAMARAJ和AKTAN认为并非如此。他们统计发现,学龄前有创造力的孩子有以下特征:

他们在游戏中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

每一种新情况都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他们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感兴趣。

它们成功地扮演着各种角色(生物、物体)

他们可能看起来和其他人不一样。

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

他们可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个主题(Yyldyrym, 1998)。

他们在新经历中解决问题时会冒险。

他们能够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看待想法,并能产生想法

他们有挑战权威的倾向(希利,1998)。

他们注重细节,对问题的细节有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不依赖于别人的想法。

他们被定义为有进取心,有领导能力,有合作精神,积极主动,幽默风趣,积极主动。

他们能够有效地分析和综合信息。

为了研究创造力的来源,研究者们随机抽取了310名儿童,结果发现,艺术和戏剧被认为是最有效促进创造力的方式,土耳其教师会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也有孩子天生就对艺术和戏剧比较敏感,喜欢写作、画画、讲故事、吟诗作赋,这不只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思考方式。

阿德勒在《儿童成长心理学》中写道:即使一个孩子学走路的时间特别长,一旦学会走路,他并不会因此自卑,要是周围人因为他不会走路,报以偏见和恶意,就会让他形成自卑情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形状,他们天生就有铠甲,即使没法栽培,只要不扼杀,他们都能学会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

可一些教育者却打着“高分”旗号,掠夺孩子的创造力,孩子抑郁难过时,又责怪他“心理承受力太低”,殊不知手无寸铁的孩子,光是活着就耗尽力气,当伤害来临,他拿什么去保护自己呢?



4.

没有人知道,缪可馨为什么选择在语文课后放弃这个世界,但铠甲消失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吉尔福德认为,思想集中者常用传统思维解决问题,他们依靠现成的信息给出正确的答案,比如老师认为作文按照一个套路来写,才容易得高分。

而发散思维的人,则喜欢寻找别人不使用的更灵活的方法,他们是创造力的集大成者,但成绩往往飘摇不定,有时得满分,有时得3分。

如果将成绩视为唯一的判断标准,所有发散思维的孩子都必须“改”,但这类孩子并不理解什么是“集中思维”,他们的大脑结构、生理特质、遗传因素多方面决定了,他只能发散思考。

就像缪可馨从三打白骨精联想到为人处事的阴暗面,虽然参考了作文书,但依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落脚点。她不理解这位什么错了,你能说她错吗?

如果无法用对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不如不指。因为你并不知道,孩子是真的懒惰、粗心犯错,还是正在用他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

一个集中思维的教师遇上一个发散思维的孩子,互相都无法理解,老师觉得孩子太“特别”了,必须得敲打一下。

孩子觉得老师太难为人了,她根本不知道老师口中的“对”,到底是什么个“对”法,这是思维方式决定的,也不是她本意。

所以双方不能较真,一旦较真,老师压抑,孩子也压抑;老师焦虑,孩子也焦虑。

如果缪可馨的老师对这篇作文失望,那就看看其他孩子的作文转换一下心情,或者稍微夸奖两句“作文很独特”,可能结果都会不一样。

压垮缪可馨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作文,而是她失去了保护自己的铠甲,却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错了。

老实说,不止缪可馨,对这个孩子跳楼生亡、家长刷屏点赞的班级,换作是我,也大感不理解。

我相信老师对孩子有着教育意义,但老师的意义是创造一个好环境,让孩子自由发展自己;还是创造一个好分数,逼孩子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这真的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END-

引用文献:

Arik, Alev (1987) Yaraticilik. Birinci Basim, p. 790. Ankara: Kultur ve Turizm Bakanligi Yayinlari.

Aslan, Esra, Aktan, Ebru & Kamaraj, Isik (1997) Anaokulu Egitimi’nin Yaraticilik ve Yaratici Problem-Cozme Becerisi Uzerindeki Etkisi, Marmara Universitesi Egitim Bilimleri Dergisi, 9, pp. 37-48.

De Bono, E. (1972) Cocuklar Sorun Cozuyor. Ceviri: Feryal Halatci. Istanbul: Inkilap Yayinevi.

Guildford, J.P. (1963)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y, 9, pp. 444-454.

Healy, J.M. (1998) Your Child’s Growing Mind. Colorado: Main Street Books.

Kamaraj, Isyk & Aktan, Ebru (1998) Okul Oncesi Egitimde Yaraticilik ve ProblemCozme Becerisi, Cagdas Egitim Dergisi, 244, pp. 55-60.

Nierenberg, G.I. (1996) The Art of Creative Thinking. New York: Barnes & Noble.

Oguzkan, Sukran, Demıral, Ozgor & Tur, Gulseren (1999) Okul Oncesinde Yaratici Cocuk Etkinlikleri. Birinci Baski. Istanbul: YA-PA Yayin Pazarlama.

Torrance, E.P. & Ball, O.E. (1974)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Norms-Technical Manual. Bensenville: 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 Inc.

Ulcay, Sema (1985) Okul Oncesi Kuruluslarda Yaraticilik, pp. 99-106. Istanbul: YA-PA Okul Oncesi Egitimi ve Yayginlastirilmasi Semineri II-III.

Yildirim, R. (1998) Yaraticilik, Birinci Basim. Istanbul: Sistem Yayincilik, 157.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