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汉语的背景下,同样有水域、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名称。每个地方的名字都不一样。
一般地,江在南方,河在北方,湖在陆内,海在陆外。然而,为什么南方的就是江呢?为什么北方的就是河呢?为什么陆内的就是湖呢?为什么陆外的就是海呢?
为什么它们的名称,分别是这么几个字呢?
它们的这些不同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呢?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不从表达这些名称的这几个字的本身入手,先搞清楚这几个名—字之本身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看“江”这个字吧。
“江”字的一半是“水”,一半是“工”。
其中,“水”的意思我们明白,就是表示这是个水体。
但是,这个“工”呢?
有人说,“工”是“巨”的本字,有“巨大”的意思。
那么,长江“巨大”,黄河就不“巨大”吗?
汉江、湘江、赣江、钱塘江,都比黄河还要“巨大”吗?
为什么南方的就“巨大”,北方的就不“巨大”呢?
所以,用“巨大”来解释这个“工”字,进而解释“江”字,是有些牵强的。
“工”就是“工”,而不是“巨”,它与“水”组成一个“江”字,那就是说明,这个“江”字所指代的对象为水体,并且,这个水体一定是跟“工”有关的。
只是,这个水体跟“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说文》曰:“工,象人有规矩也。”
“工”的本义,就是规矩类的工具——曲尺,引申为做工的工匠。
那么,“江”中有“工”,就是表示这个水体流域的主人,善于使用规矩类的工具,是善于使用规矩类工具的工匠。
那么,这些善于使用规矩类工具的工匠们,都是这个地方的原居民吗?
不见得。
或许,这些善于使用规矩类工具的工匠们,都是外来的呢。
特别地强调水体流域的主人是善于使用规矩类工具的工匠,这里面的隐语,应该是表示这个水体流域,是一块殖民地,殖民地里的原居民们,没有善于使用规矩类工具的文化。
也就是说,这个“江”字,是由殖民者命名的,具有炫耀殖民者,是凭着高于被殖民者的文化层次,来征服和统治被殖民者的意思。
所以,为什么同样是流动性水体,在南方就称为“江”,而在北方,就大部分称为“河”呢?
就是南方有“江”的地方,都是被外来者所殖民统治的地方。
因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大多是要依水而居的,那么,这些被外来殖民者统治的地方,人们所赖以生存的流动性水体,就被外来的殖民者,炫耀性地称为了“江”。
而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南方有“江”的地方,确实是相对北方中原地区,是更早地被外来者所殖民统治的。
比如,湖南高庙文化,就是发生于距今7800年的外来文化。
长江和汉江沿岸的大溪文化,也是发生于距今6400年的外来文化。
这些外来文化,都不约而同地将她们的来源地,指向与她们同时期的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
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主人,是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的同一个族群。
这个族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崇尚玉文化。
所以,南方地区之所以到处是“江”,就是那些有“江”的地方,都被来自东北地区的崇尚玉文化的族群,给殖民统治了。
而相对的,中原地区没有“江”,只有“河”,就是中原地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来自东北地区的崇尚玉文化的族群所统治。
那么,中原地区的“河”,这个字除了表示水域之外,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河”字里面也是一个“水”,再加上另外的一个“可”字,它的特点也就是在这个“可”字上。
那么,“可”字的本意是什么呢?
“可”字的造字本义,是古代男女以吹笙唱歌的方式求偶,引申为令人舒服的、适合的,以及欣赏、接受、允许、同意等意思。
那么,可想而知,“河”字就是表示这个地方的人们,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平等的融合性的关系。
这里面暗含着民族融合的内涵。
而这个民族融合的形式,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形式,是民族平等的形式。
我们应该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
而仓颉是黄帝的左史官。
也就是说,我们的汉字,大部分是起源于黄帝时代。
那么,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
我们从黄帝的保护神“天鼋”的形象,就可以看出黄帝领导下的中原地区,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态。
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就是“龟龙”,或者“龙龟”。
它是龟和龙两种图腾的相互融合。
其中,龙是黄帝部族的图腾,来自东北地区;龟是中原地区原居民们的图腾。
我们从中原地区8000多年前的贾湖文化遗址中,就可以发现中原地区的龟文化。
龙和龟两种图腾,融合成黄帝的保护神“天鼋”。
这就正好体现了中原地区原居民与外来民族之间,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相互融合的社会关系。
所以,“河”是对中原地区民族平等与和谐之社会形态的表达。
那么,“湖”呢?
现代汉语解释,“湖”就是四周为陆地的广阔水域。
这显然不能说明“湖”字的字形结构,为什么是一个“水”字加一个“胡”字。
“胡”代表着什么呢?
《说文》曰:“胡,牛顄垂也。从肉,古声。”
“胡”字的本义,是牛脖子下的垂肉。
而牛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家畜。
所以,这个字也被用来泛指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那么,“胡”加上“水”而成“湖”的这个造字法,是不是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关呢?
这是不是说明,是北方游牧民族来到南方,发现南方的有些水体,和他们北方大草原上的那些水体一样,这使得他们看到这些水体,就像是回到了他们北方大草原似地,于是,他们就把这些和他们北方大草原的水体一样的水体,称为“湖”。
所以,这个“湖”字,是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出来的,也带着北方游牧民族来到南方,并且掌握了南方话语权的历史烙印。
事实上,“笑傲江湖”、“江湖恩仇录”,这些成语、俗语中的“江湖”二字,总是和游牧民族一样,体现出一种流浪、争斗的特性。
而其中的“江”,就是北方民族南下殖民南方地区的意思,那么,这个“湖”即便是没有北方游牧民族殖民南方之意,至少也是表明北方游牧民族来到过中原,并且给了中原地区带来了文化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看“海”。
最早的“海”字,是一个“水”加一个“母”字。
而“母”字是什么意思呢?
“母”就是哺乳和养育孩子的女人。
这就是说 ,“海”就像母亲一样,养育着它身边的人类。
那么,人类依靠“海”来养育,那不是说,人类是处在渔猎社会吗?
事实上,我们从《山海经》的“海外经”与“海内经”之记述就可以知道,古代的“海”,并不是指大陆以外的水体,而是指陆地上,大片面积的供人类生活繁衍的水体。
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华胥氏了。
《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这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不就是生活在雨水烦多、湖海遍地的时代吗?
我们再分析这华胥氏之“华”,就是花草放出的光华。
它是华胥氏的图腾,标志着华胥氏在渔猎时代崇尚“花木”,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动植物的习性 ,从而开发农业生产。
而华胥氏之“胥”,据《说文》曰:“胥,蟹醢也。”
就是华胥氏把一时吃不完的螃蟹做成蟹酱。
所以,我们的祖先们,是经历过了一个渔猎时代的。
这也就使得古人们,将大面积的水体,称为“海”。
而从这“江”、“河”、“湖”、“海”几个字的来源与本义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
首先是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就是生活在渔猎时代。
然后,华胥氏“生庖牺于成纪”,就是华胥氏在今天的甘肃天水秦安县一带,转变成庖牺氏。
而庖牺氏是“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也就是说,他们是以放牧为主,过的是游牧生活。这样,他们当然就是早已离开甘肃成纪,生活在广大的北方草原上了。
而他们后来又从草原回到中原,发现中原地区和草原上一样的水体,这就出现了“湖”的名字。
他们最初回到中原,在中原并没有扎住脚,而是被赶到南方,成为南方的统治者。这就有了“江”的名字。
而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原,与中原地区的原居民们相互融合,和睦共处,这就有了“河”的名字。
当然,这些“江”、“河”、“湖”、“海”的名字,只是一种主观设定,不一定就是客观事实。
比如,在南方,有江西仙人洞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浙江双湖桥遗址,都显示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沃土,而且源源不断。
怎么轮得上一时的外来殖民,就将其全盘否定呢?
这不过是一个高调与低调的问题。
而高调容易打脸,做人还是低调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