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歌咏黄河的句子】《兰州黄河桥赋》诠释

兰州黄河桥夜景

原标题《兰州黄河桥赋》解读

马冬瑜

经常往返于兰州黄河铁桥前,经常在桥上经过和游览,环顾围栏周围,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为她写些东西,但往往写不出来。(莎士比亚)。

经长时间的酝酿和构思,以及对形成的腹稿反复推敲,终于在稿纸上写成了《兰州黄河桥赋》一文。经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后,被百度百科收录为有关人文历史和名胜古迹方面的文化词条,可以说此文标志着已经出笼了,但还需进一步得到多方面的推力和验证,还需赢得更多读者的喜欢和支持。此文虽是短文,只有寥寥81字,但创作时却颇费一番心思,不亚于写上万言所花费的苦力。虽说“千古文章未尽才”,但从文章皆有出处的名义上,应部分读者之邀,暂且作个诠释。

兰州黄河桥(老兰州城) 1934年摄影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这是为“文章不写一字空”而讲的。大家都知道,兰州黄河桥,即兰州黄河铁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说不算十分古老,但她经历了清末至今的历史巨变。单从桥梁建设而言,她是中西文化交融之结晶,尤其在黄河铁桥层面相较,在国内可谓无与伦比,其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影响之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在创作上,以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为蓝本,以骈文辞赋为体裁,但从文章结构上,又有所不同的设置和变化。从写作上,还是沿袭以“起、承、转、合”的结构为基本作法。

兰州黄河桥面 1934年摄影

开八句讲形胜,这是辞赋作品的基本要求。作为黄河上游的兰州,以“天上之水,争川飞奔”句子来比喻和形容,这是尽显本有的气势和壮阔,如果登高俯察,想毕人人会给出如此评语。进而讲到了如果在滨河之处,就会看到“在河之洲,得月近人”的景象;虽被一水相隔,却“两岸帘幕,百丈相邻”,原来一城之中,人与人这么近。但由于没有桥的抵达和延伸,对于处于同一座城中而相望的人们来说,原来看到的只是“白鹭飞不尽,城郭过孤云”的单一画面。如此以来,呼唤“桥”的作用十分迫切。于是此文要做的是承接上文,从接句“长虹贯亚欧,丝路连游巡”句中加以申述,告诉人们的是桥已经通了,而且还是改变了的传统木材跟混泥土结合的铁桥,又是中西三个国家联合建造,可谓是中西合璧,对此,清代时任陕甘总督升允题写了黄河“第一桥”匾。于是就有了“三国举第一”的句子,此时的兰州铁桥是由中外三个国家联合建造,对于百年前封闭落后的旧中国而言,在当时的确是一件稀罕物。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举,对于今天和将来的我们来说,也具有现实意义。此文的转折点是“九曲记中山,三边利子孙”句,可以说是文中的警句。其中“九曲”和“三边”,来源于清代时任陕甘总督升允题写的“九曲安澜”和“三边利济”匾语;“中山”,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第一桥”改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可谓尽显兰州黄河铁桥文化之底蕴。

《兰州黄河桥赋》书法作品

此作经过“起”“承”“转”而一路下来,积蓄力量,发力于“合”,即文章的重头部分,经过采用“夫凭阑之思咏,闻打卡之论矣”的拟人写作手法,并采纳新的成语“打卡”词,放弃运用诸如传统的“留影”“倩影”等词汇,让作品充满时代性。通过虚拟诗人正“凭阑之思咏”而听到旅游者“打卡之论”时,(此法正应了成语是发展的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不争事实,尽力克服一派老学究的样子,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迎着太阳,带来朝气,消除暮气,勿厚古而薄今,多些创造思维。)把注意力和落脚点放在人们普遍而津津乐道的传统美好“鲤跃龙门”故事中,较好地体现了“谁人不想吉祥,谁人没有梦想,谁人没有希望”之所托!

鲤跃龙门图

《兰州黄河桥赋》的创作,字数虽少,却应了“吟安一个字,捋断数茎须”的古训。如果说洋洋洒洒数千言,那是描述壮阔的气象需要,那么,虽然不足百字体格短小,同样亦是凝聚精华之所在。况且也算是倡导写短文的一种尝试,为树立新的文风,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同时,此作在文章格调上,注重体现时代特征,克服萎靡不振的习气,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范,以实际行动把文化自觉落到实处。(搜狐网)

兰州黄河浮桥(铁桥之前) 图片

附《兰州黄河桥赋》:

天上之水,争川飞奔。在河之洲,得月近人。两岸帘幕,百丈相邻。白鹭飞不尽,城郭过孤云。长虹贯亚欧,丝路连游巡。三国举第一,铁桥新。九曲记中山,三边利子孙。夫凭阑之思咏,闻打卡之论矣。古人云:鲤跃龙门。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