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只代表部分高校,不要坐在座位上]
教育是大学教师的重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大多数大学教师也这样做。
但是问题在于学校教务处不信任老师,经常搞出一些很奇葩的教学评价或教学考核,让老师们无所适从,让大学教学失去大学教学工作的最本质的意义: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如何提高效率和效果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下面就看看大学里有哪些看起来就不符合常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1. 要求同一个系里的老师互相打分,进行绝对排名。
看到这个是不是感到很震惊?在这个年代教务处竟然还能提出如此奇葩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考核方式?是不是让人想到回到XX年代?把教学评价和考核的矛盾转移到老师们内部,让老师们互相伤害吗?
更为奇怪的是,学校的二级学院的领导们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还让老师们照章执行。
2. 学生对任课老师打分,进行绝对排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结果占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50%。
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提出反馈和建议,便于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看教学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优化,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让学生对任课老师教学进行绝对排名,并占据任课老师教学考核的50%,这是不是又是一个很奇葩的事情?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了,但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大学读书并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远比不上体育运动、游戏或其它娱乐让人开心;特别是一些难度较高的课程,让很多同学学起来很痛苦。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教学进行打分和绝对排名,不要说大学生,就是成年人都难以做到客观和公正。
大部分人都是趋利避害,而不会去探究其事物背后的本质。简单举一个例子:同学们在面对一个难度较高且要求严格的理工课课程老师,与一个课程难度较低且要求不严格的文科课程老师,学生们会如何打分和评价?显而易见,学生们对老师的打分和评价不会很客观。
把学生对任课老师教学进行打分和绝对排位,是不是把矛盾又转移到老师和学生之间?让大学教学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们“互相讨好”的模式?这还能称为合格的大学教育吗?
3. 学生评价对新入职教师的影响
大学新入职教师,如果之前没有教学经验,在课堂控制以及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2、3次完整的教学过程的优化,就完全可以成熟起来。
在优化成熟之前,学生对教学提出一些问题也是完全正常的;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只有一部分是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和改进的;另外一部分是不合理的,无须改进;需要任课老师自己分析。
问题就出在这里,教务处一旦发现有学生提出了问题,就安排各种人找新老师谈话,而不去看看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多少是合理的?
甚至更为奇葩的是,近100名同学反馈中,如果有1名或2名同学提出意见,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质疑。100%的满意率可信吗?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如果新入职老师不是特别有主见,就会被教务处的考核,以及安排谈话的老教师或者督导的建议所引导,走入学校陈旧的教学模式之中了,就更别谈按照自己想法进行教学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