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屈指可数造句】欧金林:学写格律诗,若干要点浅谈

轻黑色皮革/照片

学习律诗,浅谈几个要点。

文/吴振林

律诗,又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之一。

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的体裁有绝句和律诗。绝句与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常见的形式有五绝、七绝和五律、七律。格律诗的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如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我是从2011年6月下旬开始学习写格律诗的,已过九年了。在新浪网自己的博客、中华诗词论坛、东方诗词论坛和华夏诗词论坛等网络,九年来发出的诗词有1800余首,其中已有555首诗词被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诗歌精选》《当代华语诗歌精华》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格律诗1000首》《中华诗词己亥集》《新时代诗词百家》等诗集收录。

近几年,常有一些想学习写格律诗的朋友对我说,在网上看了不少如何写格律诗的资料,还是难于抓住要点,感到学写入门是相当难的,希望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介绍一些要点和方法,能使他们入门快些。我也是自学的,但有了好几年的写作实践,也看了不少的资料,因此对写格律诗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故每次给别人简略地讲了几点之后,对他们的学写入门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为经常有人要问,每次都是临时通过微信文字或者微信语音介绍,比较的费精力和费时间,并且还不容易讲得那么清楚,即使讲了几个要点,别人也难于记得很清楚,这就影响了介绍的效果。所以我想,还是抽点时间,把以往和别人讲的那些内容再整理充实一下,形成文稿的电子版,这样若有人再询问时,就可以把这个文稿的电子版发给他,他看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也省了许多的时间。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即就格律诗而言,那也是博大精深的。我虽然学习和练笔有九年了,但对于格律诗的了解,其实也还不是那么深的,就写作而言,算是入了门,又走了一段路程吧。因此,我的这个浅谈,只是现今我对于格律诗写作的了解与认识,只能给想学写格律诗的朋友做一些参考。浅谈中如有不妥的地方,诚请诗界的前辈、老师和诗友们不吝指正。

下面依次谈谈我认为初学写格律诗者,应该注意了解和掌握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不窜韵脚——铁的原则性

1.所有的汉语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诗,都有韵脚,这是通则。没有韵脚的文字组合,就不能称为诗。

2.格律诗的主要体裁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这四种体裁各有四格式,故共有十六种格式。五律和七律,又衍生出五言和七言的两种排律,每首排律至少需在十句以上。因为排律的格式是律诗格式的延伸,会写律诗的人自然就能写排律,所以十六种格式不包括五言和七言的两种排律。十六种格式,既可以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简称“新韵”)的平声字作韵脚写诗(简称“平韵格”),也可以用仄声字作韵脚写诗(简称“仄韵格”)。因为“平韵格”是格律诗的主体,所以我首先要较为详细叙述的是这个主体,“仄韵格”只能略作说明。

为叙述的方便和读者便于理解些,先讲平韵格的问题,仄韵格的问题,需要放到下一个部分的最后叙述。平韵格的十六种格式,每种格式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七绝为例,平起首句入韵式,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平声韵;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要用与韵脚不是同一韵母的仄声字,否则视为“撞韵”。第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平声韵;仄起首句入韵式,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平声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要用与韵脚不是同一韵母的仄声字,否则视为“撞韵”。第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平声韵。

举两首诗作为例子,看了就明白了。

1)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格式,用的是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式。什么是平起呢?就是需要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辞”是平声字,所以首句就是平起。间、还、山,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符合《平水韵》的上平十五删韵。

2)唐代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格式,用的是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什么是仄起呢?就是需要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乐”为仄声,所以首句就是仄起。雪与第二、四句最后一个字不押韵,并且仄声的“雪”字与平声的“霜”“乡”两字不在同一个韵部中。第二句的“霜”与第四句的“乡”为平声韵,符合《平水韵》的下平七阳韵。

3.一首格律诗,最基本的和最首要的,是韵脚必须一致。如果采用《平水韵》的上平一东韵,那么全首诗的几个韵脚字就必须都是上平一东韵。如果是七绝,第一句和第二句用的是上平一东韵,第四句用的却是上平二冬韵,那第四句的韵脚就出韵了,如果第四句不換成上平一东韵,那这首七绝就不能成立了。但另有规定的“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两式除外,在这两个格式中,有一个韵脚字可以借用邻韵。如果采用这两个格式中的一种,一般需要在诗题下标明。初学者可以不用这个特殊的格式。

4.《中华新韵》(以下简称《新韵》)韵脚的用法原则,与《平水韵》韵脚的用法原则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新韵》里的一些字的平仄与《平水韵》里的一些字的平仄是不同的(这在下面谈平仄问题时再详细叙述),所以,在一首格律诗里,《新韵》与《平水韵》是不能混用的。并且,用《新韵》写的格律诗,需要标注“中华新韵”或者“新韵”字样。现在,也有部分人用《词林正韵》写格律诗,虽然已经得到了诗界的认可,但必须标注该诗的用韵为“词林正韵”。

5.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格律诗的韵脚用字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不窜韵脚,是格律诗铁的原则性。除了不窜韵脚外,在一首诗里,还要着重注意两点:

一是不要“撞韵”。所谓“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白脚,如七绝的第三句,五律和七律的第三、五、七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与韵脚字同韵母的仄声字。例如:七绝的第一、二、四句用的是平水韵下平六麻韵部的“花”“霞”“家”,如果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与这三个字中任何一个同韵母的仄声字,如“画”“架”“下”,那就撞韵了。撞韵的结果,会使整首诗的字韵缺少丰富的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因此,“撞韵”在格律诗中应尽可能地避免。

说“撞韵”应尽可能地避免,这是说的一般规则。但“撞韵”了,如果能在诗句中通过文字修饰,就可以将“死韵”做成“活韵”,将撞韵的伤害悄悄地消除。举个例子说,北宋诗人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诗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使本句诗的句读重点,落在了韵脚字之前的“照”字上,这就把诗句做成了“活韵”,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了。由此可知,如果白脚处撞韵了,但它的前后句的句读重心是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那这样的诗句就可以称之为“活韵”,撞韵的伤害就可以消除。

二是最好不要“挤韵”。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所谓“挤韵”,就是在诗句中的不是韵脚处,无论是平声字或是仄声字,重复使用了同韵母的字、特别是既同声母又同韵母的字。这样读起来让人拗口。挤韵最常见的为同韵母的字。如韵脚字为上平六鱼中的“书”字,句中又出现“居”“余”“梳”等字。又如韵脚字为上平一东中的“同”字,句中又出现“童”“桐”“瞳”这样的字。“同”“童”“桐”“瞳”这四个字的声母与韵母都完全相同,它们是一个同音的字,这个“挤韵”就更为严重了。还有最常见的就是出现重复的字。如一句中出现了一个“天”字,另一句中又出现一个“天”字。当然,字的重复,这也不是绝对不行的,诗意特别好的话,重字可以作为特殊情况对待。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明、月、头三个字都两次出现,但这首诗依然朗朗上口,流传千古。在诗中,叠字不算挤韵,如“悠悠”“朦朦”“依依”等。不仅平声字最好不要重复,仄声字最好也不要重复。如在第一句中已有仄声字“景”,那么在其它几句中就不要出现“景”了,也不要出现同音的“井”“警”“紧”了。但仄声的叠字也不算挤韵,如“静静”“郁郁”“淡淡”等。“挤韵”在格律诗中也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但“挤韵”在写诗时容易被疏忽,初学者要特别注意。有的实在不可避免的“挤韵”,也可以用上述“活韵”的方式解除,不过用活韵来解除撞韵和挤韵,需要作者有相当深厚的文字功力,初学者难于做到。知道了这个道理,初学者以尽量避免撞韵和挤韵为宜。

还有一个问题也要提示一下。在用平韵格的五绝、七绝中,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不使用仄声字的。但在写全轱辘体时,到了第三首的时候,它的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需要使用平声字,而它的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则需要使用仄声字。这是一个在“平韵格”诗第二、四句最后一个字使用仄声字作韵脚的特殊例子。

二、平仄——衡量的准绳

1.格律诗第一个要紧的问题是韵脚的问题,其大致的要义已如上述。格律诗第二个要紧的问题便是平仄的问题。可以说,你写的是不是格律诗,平仄的检验就是衡量的准绳。

2.上节谈到,格律诗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共有十六种格式。每种格式都有一种平仄表。限于篇幅,我这里只列出七绝的四种,然后以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在这种固定的平仄表中,如何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来进行写作。

A.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B.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C.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D.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1)先取A表,并取一首唐诗嵌入表中对照,就很容易明白的了。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七绝《望天门山》,韵脚符合《平水韵》中的上平十灰韵。平仄表中的⊙符号是可平声也可仄声的。字与表中平仄一一对照,均合律。

再取我自己用《平水韵》中的上平一东韵写的一首七绝《登南岳衡山》,也嵌入A表中看看。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暮春云路上苍穹,举手疏风揽碧空。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北望湘江浮玉带, 洞庭帆影画图中。

字与表中平仄一一对照,均合律。我的这首七绝,已被收入2019年3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诗歌精选》诗集。

2)再取C表,用我自己以《平水韵》中的下平一先韵写的一首七绝《游览甘肃省月牙泉》,也嵌入表中看看。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沙壑深层涌暗泉,形如牙月已千年。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飞沙不入潭中水, 只映霞云旷世妍。

字与表中平仄一一对照,均合律。我的这首七绝,已被收入2019年12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华语诗歌精华》诗集。

3)用现代汉语拼音的字来写平水韵的格律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哪些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平声字(阴平、阳平),而在平水韵中却是仄声字?例如:“八”“发”“搏”“国”“杰”“觉”“德”“学”“敌”“食”“出”“拂”“福”“竹”“族”“读”等等,有500多个字,常用的有400多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平声字,但在平水韵中却是仄声字。还有仄平两读音的字,如“看听思望忘醒乘教漫”等。这是令初学平水韵的写诗者最头痛的事,因为有这么多的字容易混淆,所以弄不好随时都会出律的。这常用的400多个字,一般需要记住,初学写平水韵时则需要知道怎么查证。张占一先生做了一张《今平声,古仄声的常用字备查表》,只要把此表下到电脑里,或者打在一张A4纸上放在电脑旁,临时查对还是很方便的。百度里也有类似的表可以搜到作查对。当然把这400多个字能背下来,那就更方便了。如果能熟练地辨别这400多个字古今平仄的不同,那么,写平水韵时的择字就会非常的娴熟,除了极少数的字可能疏忽外,基本上是能够避免出律的问题了。

还有《平水韵》里的入声字,也是需要细心运用的。入声是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里不复存在,在汉语的一些其他方言里则仍有保留。《平水韵》里共列有970余个入声字,例如:屋、竹、服、福、谷、族、菊、逐、读、粥、肃、缩、幅、叔、淑、独、速、祝、筑、国、烛、毒、局、促、旭、笃、督、觉、角、卓、琢、壳、学,等等。这970多个入声字,在《平水韵》的入声字表里,都已分类列出,查起来比较方便。入声字在用平水韵写诗中属于仄声字,写诗时常用的大约只有400余个字。但是在现代汉语里,约有560个字已经归入阴平和阳平的平声字,约有410个字归入上声和去声的仄声字。对于已经归为平声的那560余个入声字,写诗者应特别注意,否则就很容易把它们当平声字,这就很容易出律了。

4)初学者,可直接用《平水韵》表来写格律诗。《平水韵》的韵部分为106部,韵脚比较窄些,但韵脚字的音韵紧贴,因此写出来的诗韵律紧密,诗中出现挤韵的几率很小,即时有挤韵也很容易解除。尤其是在构思诗意时,如拟定表意的核心诗句中的“国”“觉”必须用仄声字时(在新韵里这两个字都是平声字),那这首诗就更必须用平水韵来写了。以上两点是平水韵最鲜明的优势。但是,由于平水韵的韵脚比较窄些,有时要表达你想要表达的诗意,会受到韵脚的限制,即使再換一个韵脚,感觉诗意也难于得到最充分的表达,这是平水韵韵脚过窄所产生的表意方面的不足。

初学者,也可直接用《中华新韵》表来写格律诗。格律诗的十六种格式,用《中华新韵》和《平水韵》来写,用韵的原理、规则都是一样的。《新韵》的韵部,分为 14部,这就是说,《新韵》的韵脚字要宽泛得多。这样,你选择韵脚字的余地就大多了,在某种情况下,诗意的造句会更自由一些。再者,《新韵》里的字,是按照现代汉语谱通话的拼音来定音的,分为阴、阳、上、去四声。在写诗中,阴阳两声为平声,上去两声为仄声,绝大多数的人学过汉语拼音,特别是谱通话讲得比较标准的人,要分辨每个汉字属于四声里的哪一声,也就是要分辨出某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是比较容易的。既然能分辨出一个字的平仄属性,那对照各个格式的平仄表填入符合平仄的汉字,自然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这是从运用平仄字的技术的方面来看的,当然,要写出一首好的七绝或者七律,那远不只是掌握这个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你能够清楚地辨别每个汉字的平仄声调,那学写格律诗入门无疑就会快些。但是,新韵也有自身的不足。由于韵脚字比较宽泛,那在一首诗中,尤其是写七律的时候,挤韵的几率就比平水韵多了,有时有几个字挤韵,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解除;而且由于韵脚宽泛,有一部分韵的谐音不是太紧密,诗读起来韵律感就没有那么强了。

我们对于两种韵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都应明了,这样才便于我们在每一次的写作时作具体的选择。我自己虽然是从学写《平水韵》开始入门的,并且现在也是以写平水韵为主,但我时常也会穿插着用《新韵》写作,对于两种用韵的方法都比较熟悉,这样觉得很方便。有时要描写一个事物,先用平水韵构思,觉得有关键的字眼被卡住了,或者表意不很理想,于是马上改用新韵来写,效果就出来了。由于新韵写作,对于用字的平仄声掌握要容易一些,所以,初学者可先从新韵入门,入门以后再学会以平水韵写作,两者都能,交替使用,这样从长远看,将会更有利于一个人潜在诗能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在一首诗里,从韵脚开始到所有的字,要么全是《平水韵》的用字,要么全是《新韵》的用字,两者是不能混用的。如果韵脚混用,这首诗就不能成立了;如果其余字眼混用,那这首诗就会多处出律。用《中华新韵》如何写诗,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

先取以上的七绝A表: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幼苗稚嫩费心栽,授语牙牙爱满怀。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赤胆深情终不负,他年乐见栋梁材。

这是我用《中华新韵》中的“四开”韵写的一首七绝《赞小学老师》,已被收入2019年6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格律诗1000首》诗集。字与A表中平仄一一对照,均合律。

再取以上的七绝C表: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航母昂然崛势威,核潜可把劲敌摧。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中华神盾中华造,四代重歼呼啸飞。

这是我用《中华新韵》中的“五微”韵写的七绝《强大国防》,已被收入2019年9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诗词己亥集》诗集。诗中的“四代重歼”,是我国第四代隐形战机的专用名称。这里“重”字读去声,为仄声字。“重”字处本需用平声字,故“重”字出律了。但随后的“呼”字处本需用仄声字,而“呼”为平声字,这样就把“重”字救了(拗救的问题将在下面详说)。因此,字与C表中平仄一一对照,也就都合律了。

5)格律诗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任何一首诗中的任何一句,最后的三个字都不能是三个平声字,若都是三个平声字,便称之为三平尾。同样,任何一首诗中的任何一句,最后的三个字都不能是三个仄声字,若都是三个仄声字,便称之为三仄尾。三平尾不宜用,尤其是三仄尾不能用。两者会使诗的声调、韵律欠美,所以都是作诗的忌讳。

还有一个孤平的问题。一句诗里(指押韵这一句)除去结尾的平声字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例如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平声字不能改用仄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就犯了孤平。再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平声字不能改用仄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就犯了孤平。平时所说的“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在这两种句形中不适用。犯孤平是写诗的大忌,需要我们特别的注意。如果是仄声字的收尾句(一般指第三、五、七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采用下句和隔句救的办法就可以解救了。

6)平仄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是我要讲的重点,因此这个节的内容就讲得比较详细一些。十六种格式的平仄,原理都是一样的,我重点介绍了七绝中的平起首句入韵式和仄起首句入韵式,举一反三,其余的各式类推便可知了。

什么是平起首句入韵式?什么是仄起首句入韵式?十六种平仄表,所有的平起或者仄起,都是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这是关键字。你如果确定要写的这首诗,想用平起首句入韵式,那么首句的第二个字就要用平声字,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一个平声字作韵脚。如果你确定要写的这首诗,想用仄起首句入韵式,那么首句的第二个字就要用仄声字,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一个平声字作韵脚。

这是初学者如何知道一首诗,是首句平起还是首句仄起的识别点。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看懂我上面所写的叙述了,也可以看懂别人诗的平仄了;想写首句平起、或者首句仄起,那自然就是很容易掌握的了。

3.以仄声字作韵脚写格律诗,虽然不是格律诗的主体,但是它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用仄声字作韵脚写得很好的诗照样可以脍炙人口而流传千古。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唐代诗人李绅的五绝《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再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清代文人曹雪芹的《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五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如唐末宋初诗人李九龄的七绝《过相思谷》:悠悠信马春山曲,芳草和烟铺嫩绿。正被离愁著莫人,那堪更过相思谷。” 这些仄韵诗妙绝古今,也都是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艺术杰作。

仄韵诗的格式,就是按照平声诗韵的对粘规则,把它的格式翻过来。因此仄韵诗按照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四种体裁,每种体裁也有四种格式,共计也有十六种格式。限于编幅,兹只列出七绝四种:

A.平起首句入韵式(仄韵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B.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仄韵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C.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韵格)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D.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韵格)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仄韵格可以用《平水韵》来写,也可以用《中华新韵》来。因为仄韵格的写法与以上介绍的平韵格的写法规则是一样的,故对于仄韵格写作中的用韵及平仄等,在此就不赘述了。初学者建议先学习平韵格,待入门后,也可尝试学习仄韵格式。

三、拗救——绝处可逢生

在诗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叫“拗”。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下句适当的位置,将一个仄声字改用平声字,以示挽救,叫“救”。

拗救的实质,是使出律的诗仍旧符合约定俗成的规定。若是每首诗都必须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极严格的平仄规定来做,那有不少的诗就做不出来了,甚至有一些立意极好的诗也会搁浅。因此,懂得拗救,就可以使你的偶尔出律的诗转危为安,绝处逢生。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在诗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在七言句的诗句中的第一、三、五字是可以不论平仄的,但第二、四、六字是必须论平仄的。从我在上面列出七绝的A、B、C、D四种平仄表来看,这种说法只有一部分是对的。即“二、四、六分明”是对的。一、三不论和一、五不论,只有一部分句子适用,完全的“一、三、五不论”则没有任何一句适用。查检格律诗的十六种格式,不仅七绝是这样,五绝、五律、七律全部是这样。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流行语,不能笼统的照办,在作某首诗时,一定要对照特定的格律表,才能使你择选的字准确无误。

为什么会发生“拗救”的问题?这是因为即使你对照格律表择字作诗,有时你也无法择选到既合平仄又合意义的字,你只能选用合符意义但不合平仄的字,于是在此处就违律了,违律了就是“拗”了。既然“拗”了,就必须补“救”,通过“救”,才能使诗句的韵律符合约定俗成的规定。

凡是格律表中规定一、三、五可平可仄的字,都可不救。凡是没有规定可平可仄的字,如果违背了,就需要救。

如何救呢?按五言、七言句的不同,有多种救法。但基本的为本句自救和下句相救两种。下面举例说明。

1.七言绝句中的本句自救:

以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七绝《淮中晚泊犊头》为例,取以上A表嵌入。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此诗除第三句的第五、六两个字出律外,其余均合平水韵的七绝平仄。因为第三句中的第五字本该用平声字,第六字本该用仄声字,现在第五字“古”为仄声,需救,所以将第六字改用平声字“祠”,这样就救了。又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羌笛何须怨杨柳”“西望瑶池降王母”“千载琵琶作胡语”“想得家中夜深坐”等的本句自救,都是这样的一种救法。

2.七言绝句中的下句相救:

以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为例,取以上C表嵌入。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第三句的第五字“不”和第四句的第三字“客”出律。第四句的第五字,本来是可平可仄的,但诗人在此处不再用仄声字,而是用了平声字的“何”,如果本句没有出律的字,那这个“何”字就起了救上句中“不”字的作用。现在,本句中有“客”字出律了,那这个“何”字就不仅把本句出律的“客”字救了,而且把上句出律的“不”字也救了,这种救法就具有下句相救和本句自救的双救意义。

四、起承转合——要环环相扣

1.起承转合,是历代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总结出来的诗文结构方式之一。最早由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提出,他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合”是全诗的结束。收合结束,使诗歌的结构完整,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所以,诗中的“起承转合”,讲的是如何开端,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和如何收尾的结构问题。一首好的格律诗,无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它的起承转合,要做到环环相扣。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2.绝句的起承转合。

1)唐代诗人王之渙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描绘夕阳依山徐徐落下的实景。次句承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之景。第三句不再写实景,转为思索写虚:还想看到更远处的美丽景色吗?第四句收尾并回答第三句:那就应该不断攀登,迈上更高一层楼,暗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这首诗是五绝中起承转合的典范杰作,是五绝中屈指可数的千古名诗,尤其是第三、四句已成为诗中不朽的千古名句。

2)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句起句,写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第二句承句,写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第三句转句,写从前飞翔在王谢大堂前的燕子。第四句合句,写如今燕子再来时却是飞进平常百姓人家。该诗的起承转合,平淡自然,其艺术构思令人抚今追惜,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3.律诗的起承转合。

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可以首联为起句,颔联、颈联共为承句,尾联第七句作转句,第八句作合句。也可以首联为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为转句,尾联为合句。还有其它的形式。兹就前面两种形式各举一例。

1)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观。首联写远景,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写出了主峰的高峻和山脉的连亘之势。颔联写近景,承接上联,描写“白云、青霭”,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颈联再承颔联,描写登上山后在中峰纵目俯瞰,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苍茫风姿。尾联转合,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终南山之壮美,于诗可见。

2)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起,点出地点,写出环境。颔联:承,承接首联,继续从颜色、声音方面描写丞相祠堂的偏远幽静,并点明作者所描绘的季节是春天。颈联:转,对丞相祠堂的主人做出评价,歌颂诸葛亮的高深谋略与高尚品德。尾联:合,说诸葛亮北定中原的策略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这种遗憾感染了后来的英雄,“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语句结构——搭配有讲究

1.格律诗,之所以能成为我国诗坛的主要诗体,是因其在文字结构和声韵协调方面,都有系统的独特要求,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和谐之美。而诗在语句结构方面,搭配很有讲究,但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样就使得诗体百转千回,生气盎然,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诗句内部的结构都是有要求的。由于汉语词汇是以双字词为主,所以五言句的语言结构,即意义节奏必然是以“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形式出现。七言句必然是以“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的形式出现。在双字词的位置上如果要使用单字词,就需要用其他的单字词与其搭配成一个词组一起使用。

虽然诗的语言结构是相当固定的,但一首诗的语句结构却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变化是使诗变得灵动活泼的主要因素。这就是说,如果写五绝,四句话可以全部用“二二一”语言结构来写,也可以全部用“二一二”的语言结构来写,但更多的则是以“二二一”和“二一二”两者搭配来写。如果写七绝,四句话可以全部用“二二二一”或是“二二一二”的语言结构来写,而更多的则是以“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者搭配来写。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究竟采用哪种句式的搭配最好,没有固定的格式,只看哪种搭配能把诗意反映得最充分,就采用哪种搭配的方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五绝,四句全部用“二二一”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王之渙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五绝,用“二二一”与“二一二”搭配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 明月 光,疑是 地上 霜。

举头 望 明月,低头 思 故乡。

3)五律,用“二二一”与“二一二”搭配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白居一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 原上 草,一岁 一 枯荣。

野火 烧 不尽,春风 吹 又生。

远芳 侵 古道,晴翠 接 荒城。

又送 王孙 去,萋萋 满 别情。

4)七绝,四句全部用“二二一二”的语言结构写。

如:明代于谦(明朝名臣)《石灰吟》

千锤 万凿 出 深山,烈火 焚烧 若 等闲。

粉骨 碎身 浑 不怕,要留 清白 在 人间。

5)七绝,用“二二二一”与“二二一二”搭配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七律,用“二二一二”与“二二二一”搭配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六、对仗——律诗的精彩

五律,五言八句。七律,七言八句。五律和七律,都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对仗,是律诗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但不要求对仗。但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这两联若不对仗,便不能称之为律诗了。所以对仗,便是律诗的特色和精彩之处了。

对仗的要求,如从词的性质方面讲,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颜色词对颜色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代词对代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等等。

对仗的主要形式有:

1)工对。即工整的对仗。凡词类相同,平仄相反,无论在词汇意义或语法结构上都对的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对。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王维五律《使至塞上》)

又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代杜甫五律《旅夜书怀》)

又如: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代孟浩然五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又如: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唐代白居易七律《杭州春望》)

又如: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现代叶剑英元帅七律《远望》)

2)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植物对动物,等等。

例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唐杜甫七律《曲江对酒》)

又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代诗人王维五律《使至塞上》)。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又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唐代诗人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3)宽对。即对的不十分工整的对仗。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就可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例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唐代杜甫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

又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北宋诗人黄庭坚七律《答龙门潘秀才见寄》)

4)流水对。即两句意思上下流贯的对仗,也叫串对。这种对仗,相对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例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唐代杜甫七律《秋兴八首其二》)

又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代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欧金林,网名欧金林诗词、林海涛声。研究馆员。湖南省湘潭县花石镇日华村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历任湖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近现代史部主任。社会任职曾任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现被推举担任《中华欧氏总谱》编纂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常务副会长、副主编兼执行主编,《总谱》湖南省分会常务副会长、湖南主编。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业余爱好古典诗词写作,主写七绝,擅长叠韵。诗风追求清新灵动、拟人情感、雄浑厚重、形神兼备。已在网络发表诗词1800余首。迄今共有555首诗词和数十副对联被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诗歌精选》《当代华语诗歌精华》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格律诗1000首》《中华诗词己亥集》《新时代诗词百家》(多卷本)等诗词集收录。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