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恩是我国唐朝非常有名的诗人。在他的诗里,我们总能读到朦胧的美丽。例如,尽管他的许多武则西有不明确的具体含义,但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那种美感和情趣会深深感染读者,所以用“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说意思”来形容李尚恩的诗可能更合适。(莎士比亚)。
也正因为诗意的“朦胧美”,人们还将李商隐称为“爱情诗人”,而那些凄清、浪漫的诗句,也成为人们心中不曾放下、浅浅吟哦的经典。
那么在我国清朝,有位才情了得的诗人,他曾经写下一首表达爱情、表达相思之苦的诗,可以说,其中每一句都是匠心之笔,从表之形式到内之韵味,都有李商隐诗的影子,读来甚是感人。
诗巷在本期给大家带来的就是这首爱情名篇,各位看官,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咱们先简单说说作者黄景仁。黄景仁是一位苦命的诗人,他在四岁就成了半个孤儿,或许老天也怜悯他的不幸,便赋予了他超人的才华。
不过当才华遇到政权,遇到黑暗现实,就变得无助又无力了。黄景仁一生贫困潦倒,在身体健康之年,尚未得一官半职。官途不兴出诗才,黄景仁四处流浪奔走,得以生活洗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作;而这首《绮怀》,就是他有力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黄景仁因思念与自己相爱过的表妹而写,单从题目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诗中缠绵悱恻的韵味。“绮”,美丽也,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也就有了凄美、凄婉之意。
作者首先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美的意境: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曾经多少次,作者坐在花下吹箫,而心上人的闺房虽然近在咫尺,但他却只能隔墙而望,所以就如二人天涯相隔一样。
这一联可是不折不扣的名句,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首先它的语言很雅,其次它的意境又很美,营造出的氛围凄清浪漫,足以感染人。作者只通过简洁的描述,就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句子如此吸睛,不得不说首联起得超棒。
曾经的一对恋人在花前月下相约相依,是多么甜蜜,而如今却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所以对于作者而言,相同之景便变得陌生不已: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当时有多么浪漫美好,现在就有多么惆怅凄凉,作者此时看到的星辰,再也没有了当时的那种明亮光彩。很明显,不是星辰无光,而是作者的心情黯淡了,所以“境由心造”,就是这个理。
在凄凉的夜里,作者孤身独立,那他为谁而立?当然是自己所思念之人。后句用了疑问形式,虽然答案就在其中,但用问句的形式却比一般句式要有效果;它可以拔高笔调,增强情感,让诗意充满张力,又成了一句经典。
接下来的一联依然是经典之句: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大家应该都发现了,这两句的句式很特别。我们可以看作作者在其中用了倒装的手法,也可以看做用了省略的手法(如介词),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神奇之处。
经过这样的句式调整,不仅达到了格律上的和谐,更是达到了句意上的突出效果。缠绵的情思已尽,就像抽丝将残的蚕茧一样;婉转的情怀已伤,就像被剥开的香蕉一样。在其中,作者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内心的伤感与无限深情表达出来。多形象的比喻,经过如此修辞的运用,本来抽象的情感就变得清晰又具体,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和体会,可谓字字扎在心上。
比起前两联,这一句可能更有艺术魅力,更能体现作者的水平。诗家都说这两句不输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的是不无道理。
在最后,作者再借人物的点出,把情感诉说出来: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中心人物到这里才明明白白地“登场”,晚吗?不晚。这样恰恰增强了表现力,于前面的内容也好,于后句的抒情也好,皆有“托起”效果。“三五年”指伊人的年龄,即15岁;“三五月”指时间,即十五日,也就是月圆之夜。
这是作者的回忆,“那年、那时、那人、那月”是作者眼中最美丽的风景,所以他特意在这里引入诗,在带动读者想象力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情感表达指出“归属”。“可怜杯酒不曾消”,一切都成过去,都化作酒中的苦涩,始终不能消去。一句惆怅语,百千感叹声,让人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各位看官,读完黄景仁的这首经典之作,你有何看法或感想?或是相较李商隐的《无题》,你更喜欢哪一首?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