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一举两得造句】学好大语文,从这点开始最容易最有效!可惜太多爸妈忽略了

你好,我是陈妈妈。


之前收到一个读者留言,问:

“千妈,娃上幼儿园中班,老师让每天背成语接龙,娃背不下来,很排斥,怎么办?”


这个留言让我想起千寻学前班时,我们几个家长在班级群“怼”老师的英雄事迹。


起因也是老师要求孩子每天成语接龙,家长拍视频打卡。


刚开始,大家都乖乖按要求打卡,几天后有妈妈忍不住了,在家长群吐槽:

“孩子每天又要上兴趣班又要搞阅读,弄完都到睡觉时间了,洗漱完毕穿好睡衣,还得被抓起来在床上背成语录视频,感觉像在完成任务,这样的打卡,有意义吗?”


▲ 图源:网络


我当时立场是,要说完全没意义也不是,真能每天坚持下去,孩子也能记住不少成语,但仅仅记住有什么用呢?


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已是我们看得很清晰的教育弊端,放到现实环境中,却总是难以避免。


我相信老师也是出于一番好心,想让孩子们打好学前基础,但作为家长,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大家商量后,一致决定在群里跟老师“怼”一下。


没想到这一“怼”效果不错,老师综合家长的建议,取消了每晚成语接龙打卡,改成白天增设一个“成语故事小沙龙”的环节,这样孩子们每天都能在学校听成语故事了。


那段时间,在集体氛围的带动下,千寻也学了不少成语,经常在回家路上给我讲成语故事。


如今回头看,我还是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可能刚开始强制要求打卡的方法有点“操之过急”,但初衷绝对是好的。


因为孩子上了小学你就会发现,成语是刚需。


语文课文下面有个“读一读,看一看”,里面全都是要掌握的成语,日常成语类考题也不少。而且大语文时代下,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它跟文学常识、文言文基础乃至写作都紧密相连!




先来看一组成语: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


你发现没,孩子学这些成语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学历史。


完璧归赵,讲的是战国时期,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出使秦国的故事。围绕这个成语,我又给千寻讲了《廉颇蔺相如传》的故事,她不仅了解了那段历史,还学了负荆请罪等关联成语。


▲《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


后面两个成语更有意思。


四面楚歌,讲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


楚王项羽被围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了,半夜听见围住他的军队唱起了楚地民歌,以为刘邦已占领楚地,彻底丧失了斗志。


破釜沉舟,讲的也是项羽的故事。


项羽带兵过河,过河后就命令把做饭的锅砸了,把船凿沉,士兵们没了退路,决心大涨,项羽率领他们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也正是这场战役让项羽威名远扬,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


▲《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


历史上的项羽,勇武善战却谋略不足,这两个成语故事中的反差,正是项羽矛盾性格的体现。


我们完全可以借机发挥,引导孩子关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


我和千寻就是由这两个成语故事开始,一路追到楚汉之争、鸿门宴,越品越觉得项羽这个人有意思,画像鲜明。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去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题不?


▲ 图源:网络


考生要是对齐恒公、鲍叔、管仲这三个人物性格画像不了解,哪怕熟读这段历史,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透过高考风向标我们不难看出,大语文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帮孩子打好基础!




What,成语还跟文言文有关系?千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真不是开玩笑,给大家举个例。


有次陪小千寻读书,见她不到两分钟翻一页,我就随口说了句:

“千寻,读书不要求快哦,像你这样一目十行,没琢磨没细品,看完就忘啦。”


她马上抬起头问我:

“妈妈,什么是一目十行?”


我告诉她,就是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速度非常快,“目”在这里是“看”的意思。


然后我们来看古文《鸿门宴》中的句子:


范增数目项王。

【译:范增几次用眼光示意项羽】


大家发现没,“目”在这里也是名词作动词。


白话文里,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孩子平时阅读、讲话都接触不到,突然在古文里看到,自然陌生,这就是很多人觉得文言文难的一个原因,因为不熟悉古文的语言体系。


难得的是,成语里还保留着很多文言文语法。


百年树人、衣锦还乡、莫名其妙等,都是名词作动词的用法。所以,孩子熟悉成语的过程,也是熟悉文言文语法的过程。


试想,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多给孩子讲讲这类成语,不就一举两得完成了文言文的基础学习嘛,孩子以后接触古文,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 图源:网络




语言是工具,说到底是为人所用的。我们学语言目的就是输出,讲话也好写作文也好,都是输出。


先来看两组“输出对比”:


▲ 图源:网络

普通人:哇塞,好多鸟,都飞了。

读过书的人: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图源:网络

普通人:你愿意嫁给我吗?

读过书的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以上只是段子,咱们平时肯定不会那么文绉绉的讲话。但身为语文学霸的我看这些段子,第一反应就是“语言凝练增强了表现力”。


成语与诗歌类似,也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代表。


《令人心动的offer》人大学霸李浩源的教科书式面试,面试官问李浩源实习感言,李浩源直接就用了四个成语:


▲ 《令人心动的offer》

斗智斗勇 宵衣旰食

勇猛精进 刚正不阿


精准表达让面试官眼前一亮,也为李浩源实力圈粉。


孩子学成语,就是在学精准凝练的输出。


积累多了,感受多了,自然懂得如何对事物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表达观点。




前面三点,说的是成语在大语文时代的价值。


咱们完全可以从这三点切入,多给孩子讲讲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带孩子多熟悉成语中那些区别于白话文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多感受成语的凝练,就是非常好的大语文启蒙!


最后千妈再给大家分享2个“用成语”的Tips,助孩子学以致用。


❶ Tip 1 “成语主题游戏”


如果说成语接龙练的是记忆力,“成语主题游戏”考验的就是孩子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比如,今天游戏主题是描述爸爸,千爸当模特,我和千寻比赛谁用的成语更妙。千寻冒出个“大腹便便”,千爸差点当场崩掉,哈哈~~



玩一会要是词穷了,千寻就会在《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里找到“写人”类别,瞧瞧还有哪些精妙成语是我们没想到的。


▲《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


你看,这个过程不就是“用成语”嘛,孩子一边玩一边就学会了怎么用。


游戏主题大家可以自由发挥,除了描述爸爸,还可以形容家中小猫,今天的晚餐等等。平常或周末有时间了就玩玩,孩子不仅成语量见长,也知道怎么活学活用!


❷ Tip 2 “延伸练习”


还可以陪孩子做一些成语的延伸练习,比如造句。


讲完“口若悬河”的故事后,我会鼓励千寻用这个成语造句。


“口若悬河”例句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知县见他说得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


千寻的白话文版本是:“吃晚饭时,我口若悬河,说服了妈妈给我买双新鞋,我真棒!”(算你狠,哈哈~~)



▲《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


又比如,找找近反义词。


“口若悬河”的近义词有哪些呢?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反义词有哪些呢?沉默寡言、一言不发...想不出来没关系,千寻已是熟门熟路,书里一翻就Get。:)


▲《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



EASTWEST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成语”有了新认识呢?原来小小成语,不只用来接龙,还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这就是我常跟大家叨的“素质鸡娃”啦。千妈投身教育前是学经济的,《资本论》早已阐述过效率与劳动力的关系,只有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产业升级,才能实现劳动力提升,效率优化。


教育也一样,作为新时代父母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改变原始落后的方式,给孩子更优化的方法、更科学的助力,助其“快乐升级”!这也是“双减”后的养育方向。





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