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声远离,青云喷着梧桐树。(孔子、论语、文官)
——余英超教师讲课的侧面笔记
王海燕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有幸聆听了语文教育家余永祖老师为语文报社全体主编特别做的报告《“精致”与“创新”——提升专业水平的两条路径》。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感想。向女老师表示感谢,其次和报社一起鼓励。(大卫亚设)。
这是一场为语文报刊编辑量身打造的专业报告,是一场有益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升专业素养的优质报告,又是一场余氏教学法意味浓厚的“大”课堂报告,还是一场以生命唤醒生命、激发个体实现自我的心灵洗礼与励志报告。它给聆听者以温暖的鼓舞和专业引导,方向明确,路径精准,策略高效。如一场好雨,润物无声,而此时正值谷雨时节,雨生百谷,草木葳蕤。
余老师先从个人的成长层面来讲精致与创新的重要性。他简单回顾了自己“为祖国健康工作40年”的经历:从高中毕业、下乡务农,到读中师,在插队的知青点任教,直到32岁才成为一名语文教师,35岁担任地方语文教研员,再到一干便是23年的荆州教研员,退休后仍坚持讲学、评课、著述,依然奉献于祖国的语文教育战线。他的经历对我们今天许多年青编辑而言,不啻于一部传奇,而他还没有讲那些在农场给鸡“助产”、发明节能灶台的种种趣事,没有讲他在教研员任上记得住老师们的名字、说得出他们的特点、听得出他们声音的超能……我是在2003年荆州初遇时听他和他的弟子们讲起这些,便感觉如遇天人,先生的禀赋实在远超常人。
禀赋因人而异,后天的努力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人生的提升乃至反转,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意义重大。因此,余老师重点讲了自己读书积累的方法和经历,讲了自己围绕语文教学与研究进行的各类专项写作,他深谙这一点对于文字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来说至关重要,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很强的借鉴意义。
先说读书积累。读专业杂志,做读书笔记,建立自己独有的分门别类的数据库,这是他的宝贵经验,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常态。读书贵在讲求方法,他的方法是,随时做读书卡片,每个月做分类目录,过去是手抄,现在用电脑进行。卡片的类别划分细密,仅以阅读教学为例,余老师就将其细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语言、词语、句义、段意、讲读、自读、语感、教例、课型等小类,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资料目录。我们若仔细体味,便可知晓他分类的多元角度与多点辐射的用意所在。他用PPT给我们展示了家中如瀑布般的写作任务小纸条,这样的坚持与用心可谓极致,让人既震撼又惭愧。他称“这是精致的读书方法,是笨拙而科学的读书方法,是麻烦又精细的读书方法”。他还做大量摘抄,反复咀嚼和体味。他对特级教师案例、思想等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甚至是有些人自己都做不到的。这就是余老师精致的资料积累,有了这样的积累,便能促使人不断思考、创新,大大推进了积累者科研能力的发展。在积累过程中,余老师谈到自己许多发现和创新之举。最让人难忘的一例,就是他在做地方教研员时,发现乡村中学没有可供使用的语文练习册,很不方便,遂以一人之力,用短短一年的功夫,编印出了优质的各年级分册单元练习题,填补了地方无练习册的空白,造福一方,服务师生。也正因为有了大量命题训练的经验,他后来主持荆州中考语文命题游刃有余,备受好评。他特别提出积累“定向”的概念——“资料积累,主要建立自己的个人成长或个人资料储存与管理‘系统’,以便丰富自己,为自己的发展‘定向’”。这就为我们年青编辑如何借由积累资料而实现自我发展指明途径。我觉得可以称之为“余氏定向积累法”。结合自己的编辑生活,我把这个定向,首先理解为阅读范围的划定,而后是专业阅读的有效途径。世界上的好书太多,你看不过来;这一生想做的事太多,也做不过来。不如为生命提纯,做减法,读读和专业成长以及个人兴趣点结合最为紧密的书,做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比如文学阅读,典籍浩瀚,理论庞杂,不妨择一门类、体裁、时段来读,甚至干脆研读一派、一人。范围划定后,研读治学的方法便可因材而异、量体打造。编辑当广泛涉猎,但不能只图广博而不求专、精。带兵打仗的统领吕蒙能“才略”大进,令鲁肃“大惊”;打小习吏事、寡学术的赵普也能晚年“手不释卷”,潜心研读《论语》。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不更应该把读书、读好书、读专业成长的书当成头等大事来对待吗?韶华当珍重,岁月不待人。
读书积累是输入,它使得阅读者生命广阔厚重;而写作则是输出,是生命的历练,思维的激发,也是读书积淀作用之下的厚积薄发。有日常坚持不懈的积累,又有了对无数教例的品评与研究做底子,余老师50岁开始上课,进行自己的各类专业写作。他的写作与今天动辄引述别人观点与研究的文章不同,他说,我不引用,我就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案例。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报刊编辑关注,对于我们自身写作或审读作者来稿都有助益——那就是,你的文章到底有多少自己的东西,它应该成为衡量一篇文章独创性的重要指标。他面向教师专业写作多个角度的提炼与概括,恰好也可成为编者选题策划、设置栏目、审稿把关的角度参照。余老师的写作门类既多,体量又极其庞大,我只能用我了解到的一些不完整的数字来描述:目前已出版的专著22本;公开发表的文章近2000篇,知网可查1000余篇;每年听课评课约300余节,全部有现场的听课实录与评点文字……余老师以自身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将自己的发现、思考用文字记录下来,时时捕捉思维的火花,审视自己的不足,提炼工作和生活的智慧,就是最好的成长。他,用奋斗定义时光,用文字记录奋斗历程,用书写沉淀思想、积聚智慧。只有在不断的写作中,阅读的积累才能有效转化为生命成长的给养,才有可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评价体系。阅读,是用别人哺养自己;而写作,则是反哺。心有清泉的人,不仅能洗涤自己,保持清新,还能为别人提供镜鉴,照耀和涤净更多的灵魂。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热爱《离骚》,我们从中借鉴香草美人的寓托手法,汲取葆有自我的人格力量,感受自性芬芳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志趣,这一切都归功于屈子的写作。我们也依然热爱谪仙李青莲、诗圣杜子美、“大江东去”苏东坡、“晓风残月”柳耆卿……他们的写作光照千古,成为滋育一代代中国人精神成长的生命养料。而我们编辑就站在这些伟大作者、优秀文化与渴求知识的生命之间,如何经由我们之手眼,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者与优秀文化有层次、有条理、充满意趣地传播给读者,仍要靠写作——当下优秀语文人的写作与我们编辑自身的写作。即或一份普通的约稿,也是一次有着神圣使命的写作,它关系到作者的付出与万千读者的阅读体验,焉能不认真审慎地对待?勤将笔头练,功夫不唐捐。
余老师讲述自己的教学,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便处处印证着精致与创新。在教学上,余老师的课与研究从初中“上”到高中,又“下”到了小学。三个学段全部覆盖,仅此一点,放眼国内语文大家与名师,便无出其右者。只有深谙教学的语文人,才能感知到每一次挑战、跨越的难度与深度,才能体味到这份精益求精、不断推陈出新背后的艰辛付出、丰厚智慧和博大情怀。余氏教学法从创立之初便有自己明确的主张:板块式教学,主问题设计,诗意手法。而在此大前提下,余老师又注重任务型课堂的创设,注重对学生的集体训练,他主张“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活动里都有收获”——不知他的课堂教学艺术有多少诸如此类的细节,只觉得为此一念即怦然心动——这一细节体现的不正是真正以生为本,对学生的平等关爱和尊重,对生命能否在课堂这一有限时间、特定空间里得到发展的根本关注吗?就像阳光不忽视每一株草木,哪怕在角落里,也有被普照的权利。我由此想到了决不浪费孩子的生命,这些可贵的理念不正需要在细节处去落实么?而你如果不知道、不懂教育,你也许会因为自己的无知与琐碎而浪费别人的生命。课堂需要理论指导,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讲求艺术,需要关注细节,同理,我们的编辑工作也是如此,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他们都应被世界温柔以待。而我们就要学习和领会对生命温柔以待的术与道。这一层启发与引领,只有用心体悟,才会感受得到。余老师对学生,对教育的情怀、责任和热爱,于此可见一斑。大师之大,首先要有大的格局和胸怀,但有时也在于严谨考究细节,无数细节都讲求到位、追求极致,才会凝成一个大字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潮(余映潮的潮,语文潮的潮)。
其实,就以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来启发,便足以使人开悟了,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引领。而且,他还启发得那么具体、耐心,讲了那么多的故事、案例;他的启发又是那么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手法诗意,每一个板块标题都凝练、精致,每一段成长感言都隽永、清新。
但他还不满足于现身说法或者说言传身教的濡染,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编辑该怎样实现精致与创新。那就是要着力提升五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审读欣赏的能力、观察提炼的能力、专项研究的能力、资料积累的能力、创新策划的能力。诚哉斯言,报刊编辑概莫能外;诚如斯言,报刊同人必有长足发展。现在课标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此五种能力视为报刊编辑的核心素养,我想也是极为妥当的。
我将深刻铭记先生的教诲。
这是语文报社全体编辑第二次聆听余老师报告,上一次是2020年6月5日,余老师在语文报社云直播平台所做的《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示范课,全体编辑同各地师生一起在线听讲。那次的课程,总策划者《语文报·中考版》主编王琦老师说,“余老师的名著导读示范课创立了名著课的标高”。在我看来,这次讲座也是一次专业成长报告标高的创立。不破不立,不创不新,余老师的好课,将永远在精致与创新之中推进。我期待着,也将继续追随他成长、进步。
2021年4月24日,于太原家中
(作者系语文报社《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