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根
无聊,可能是这几天很多人的极大直观感受。
眼睁睁望着假期余额一续再续,不能出门让难得的长假变成了一种“诅咒”。
为了排解无聊,人们算是煞费苦心。
这不,已经销声匿迹多年的点名游戏,重新出现在朋友圈,成为一种消遣方式。
最近风行的点名游戏有几大类,一是爆照型。
它们会像一把洛阳铲,把你留着葬爱家族同款发型的旧照刨出。
第二种,是居委会大妈查户口型。
没点到的人,得把上至名字住址,下至婚恋状况和愿望等信息全盘脱出。问题列表的结尾,还会“虚伪”地问上一句“是否痛恨传给你点卷的人”。
但一句“正在写这种垃圾浪费时间”,早已暴露了想暴打对方的真实想法。
此外,还有“真心话大冒险”型。别问,问就是自爆
人肉老虎机型,简直商业鬼才。
最毒的还是“诱导诈骗”型,它们会用一个看似能让你参与看热闹的噱头,把你坑进去。实际上,真正的“热闹”就是你自己。
这些点名游戏的内容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被点到的人不许拒绝。 轻则,会搬出“出来混要玩得起”、“愿赌服输”的道德施压。
重则会用“诅咒”威胁,不是咒你考试挂科,就是咒你变成财运绝缘体。
望着铺天盖地的点名游戏,相信大多人都能找到它们的来源:这不就是当年QQ空间单名游戏吗?
若是放在平常,这种早已low穿地心的点名游戏,绝对是为大家所深恶痛绝的玩意儿。
一旦看见有谁在发,我们都会心照不宣地将ta丢入那个名为LowB的秘密分组里。 在此之前,可能还会友好地提醒一句:回去玩QQ空间吧,微信不适合你。
然而,当无聊的氛围愈加浓烈,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都沦陷了。
此情此景,不免令人想起了一部与点名有关的——《鬼来电》。
你一定听过下面这段诡异的旋律。
当年,不知有多少人把它设成过铃声。几个人电话同时响起,氛围就像阴间开趴体。
而片中那种由鬼顺着手机联系人接力杀人的模式,跟当下的点名游戏风潮颇有些相似。
如今再看,更觉颈后发凉。
故事开始不久,第一个受害者丽梅(化名)便已出现。
这天,她接到了一通奇怪的来电,之所以说它奇怪,有三个原因:
1.来电铃声就是上面放的那首诡异的音乐,并非她原本的手机铃声。
2.来电的号码是她自己的号码。3.最奇怪的是,听筒那端传来了后天的语音留言,只听听筒里的她自己说了句:不好了,要下雨了。随后就是一阵尖叫。
奇怪归奇怪,生活依然要继续。
丽梅没把电话的事儿太放在心上,殊不知,自己已经被点名了。
两天后的夜里,丽梅走在夜路上跟朋友翠花(化名)通着电话,讨论着买泳衣钓凯子的话题。
结果好巧不巧,天上忽然下起了雨。
紧接着你猜怎么着?
那通电话的内容开始应验了。
先是“不好了,要下雨了的”感慨。紧接着,不知什么东西快速接近了丽梅,令她放声尖叫。
然后,悲剧发生了。丽梅纵身从铁路上方的桥上跳了下去,而她的断手,居然缓缓地拨通了又一个号码。
没错,下一个对象被点名了。
以电话接力进行死亡预告的大幕就此拉开,恐慌的情绪快速蔓延起来。
第二个死亡接力的受害者叫铁柱(化名),丽梅断手所拨通的正是他的号码。
于是,同样的情节再次上演。
同样的语言应验,同样的死亡结局重现。被点到的人毫无反抗之力。
这次,死亡的接力棒传到了秀花(化名)的手中,并且变得更可怕:铁柱发来的彩信中,一个不明黑影躲在她脑后,正在扑来。
怎么样,像不像最近的朋友圈点名游戏?
只不过它提供的选项就只有一个:
死亡来电,让一部分人闻风丧胆,纷纷互删号码,甚至销毁手机。
因为下一个死者都是上一个死者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
就如你不卡其扰,把列表里玩点名游戏的人拉黑,从根本上进行杜绝。
死亡来电,也让一部分人嗨到不行。电视台的人找上秀花,让她到演播厅接受大师的驱魔,在线直播。
不搞大新闻,愧为媒体人。
然而,驱魔大师的咒语就像以卵击石。黑影照旧袭来,尖叫声此起彼伏,演播厅一片混乱。
混乱过后,死亡如约而至。接下来,亲身经历了三位朋友死亡的翠花,终于成了死亡预告的新对象。
行文至此,有必要谈及一下《鬼来电》的恐怖营造。 首先,东方人素来讲究宿命,而《鬼来电》恐怖的制胜手段就在于利用了这种宿命感。 从每个人接到死亡预告来电的那一刻起,结局就已经注定。而知晓下场后走向结局的这段时间里,就只剩下歇斯底里的慌乱和无力。 片中多次出现时钟的画面,就是为了强化这种绝望的紧迫感,相当于死亡的倒计时。
其次,片中的死亡接力和朋友圈的点名游戏很像,它们都尽可能不给你拒绝的余地。
只不过,片中的点名做的更彻底。一旦被点名,就彻底无法回绝。
就像秀花,为了避免死亡命运,特地丢掉了手机。
可是到了演播厅之后,被丢掉的手机又鬼使神差地回到了包里,诡异铃声如约响起。
如果收到这样的点名游戏,你还会玩吗?
《鬼来电》在日本公映于2004年年初,但它在国内开始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已是几年之后。 打开它的豆瓣短评页面,就会发现短评的发布时间尤其集中在07到12年之间。
而那时的你,有可能就像短评里说的那样,跟同寝室的同学们关了灯,围在一起用快播战战兢兢看完了这部片子。
在那个年头,除了一般的点名游戏,QQ空间上也有一些带有恐怖性质的接力游戏。
最有名的,可能要属台湾人面鱼的那张图。据说,这条鱼的身上浮现出一张老人的脸,然后鱼会张口问道:鱼好吃吗?
图片的配文一般会这样写:如果看见了还不转发,三天之内就会遭逢厄运。
诅咒(死亡)接力的模式,还被一些影视动画作品所吸纳。
《多啦A梦》中就有一集,讲的是大雄受到了一封诅咒信。
这封信已经在29个人手里流转过,信中说如果不在十天内把它再寄给29个人,就会遭遇不幸。
最后,大雄和哆啦A梦找出了寄出这些信的人,把信通通回寄了过去。
其中本想陷害大雄的小夫,尝到了根本就抄不过来、寄不过来信的苦果。
回头再来看朋友圈的点名游戏。
人们曾经对它嗤之以鼻的原因不难理解:被迫公开隐私,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但人们曾经喜欢点名游戏的原因也很简单。
毕竟,那个年代的互联网生态中,春节没有微信红包,也没有支付宝集福,连表情包都停留在石器时代。
人们大都还没认识到,怎样精心打造小资的社交媒体人设。
所谓互联网脸面,主要停留在QQ空间的皮肤以及聊天页面的QQ秀上。
QQ空间贵族:黄钻一族
每天都是马化腾生日的谣言,也能唬住一大堆人。
因此,如今看来简单朴素以至于有点土的点名游戏,也能在那会儿盛行一时。
现在,疫情当前。窗外的世界瞬息万变,缩在家中的我们,不知不觉找回了当年的生活慢节奏。
和家人一起看个电视,下厨房炒几个拿手小菜,令人忆起2003年的非典期间。
你可能在封闭的寄宿学校里跟同学打发时间,也可能在家中度日如年。
但现今的你,除了无聊还要承受生活压力带来的焦虑,比如即将到来的收租日,还有踩着《鬼来电》铃声而来的信用卡还款提醒。
人在家中坐,房租在千里外的北上广熊熊燃烧。
或许,只有意外收到的点名游戏邀请,才能助你暂时放下无形的包袱。
QQ空间上线,假装回一次无忧无虑的童年。
设计/视觉: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