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说过,由于无法控制的欲望和无法放下的情感执着,我们家充满了无法拥有的东西。(莎士比亚)。
那面对着这些多余的东西,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第一、从源头开始,控制购物欲望。
在断舍离中,“断”就是剪断过多的购物欲。正如之前说的,我们的水池有入闸和出闸,我们控制好入闸,不要让太多东西失控般地涌入水池,就不会因为东西太多而增加出闸的负担。
那我们该怎么控制入闸呢?
- 首先,我们在购物时,最好货比三家,切记冲动消费。
我们不提倡“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样跟风似的购物,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日本电饭煲代购现象。一些人为了跟风,花上千元买一个电饭煲,之后就后悔了。
虽然功能多,但平时最常用的功能就只有煮饭。这功能几百元的电饭煲也能实现。最后,家里好几个电饭锅堆积占地方,因为买的贵,又舍不得扔。
我们也不提倡买最便宜的东西。毕竟商品还是有成本控制,低廉的价格,是不可能买到高级材料制作的商品。比如:一些人在拼夕夕上买的几毛钱的充电线。结果,回家险些把家给烧了,由于质量不合格,漏电走火,最后贪小便宜吃大亏。
所以,对于优惠、打折、流行的东西,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件物品是我们现在必要的吗?家里有没有和它用途一样的东西?如果要以新替旧的话,旧的东西是否舍得扔掉?
- 其次,如果这些问题都考虑完了,决定要买,那我们还得注意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控制数量。
比如:在超市,有时大瓶果酱比小瓶的更便宜,然而我们只是偶尔吃,那再便宜的大剂量东西,买回来用不完过期了,也是浪费。
再比如:“孩子衣服裤子买大点,等他以后还能穿......”,可等买回家,穿着不合身,不好看,孩子闹着重新买了一件。等孩子长大,之前拿出来穿,发现过时了,还是不好看,扔了吗?可惜,留着吧。
对于这类优惠的东西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物品的使用频率,和是否持续使用。
如果这样东西是我们经常使用且持续使用的,我们可以以优惠价格买更多、更大包装;
但如果这样东西,买回家只是偶尔使用或者以后可能才用,那这个东西买回家以后,大概率是会被放到角落,直到遗忘,甚至可能会产生有害霉菌。如果是食物的话,可能没吃完就过期了。
千万不要占小便宜吃大亏,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控制源头,即控制购物欲望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时间性和实用性,即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
简单来说,我们购买东西的原则是:现在必需要用的,且经常、持续使用的东西。
既然要经常使用,我认为还是选择质量有保障的,不要贪图一时便宜,最后因为质量不过关,引起更多损失。高质量的东西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第二、面对藏存已久的旧物,让它们去该去的地方。
提到房子的用途,我们能想到的是什么?首先想到的,这是一个“家”,是用来给人们居住的。不论是买来自己住还是投资给其他人住,主角都应该是“人”。
所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我们不应该让过多可有可无的东西,跟我们一起分享这个空间,甚至有时候是侵占。
比如说:一些之前用过但以后用不到的母婴用品,比如婴儿车、学步车等,淘汰的电子产品等;还有一些反季节买的衣服,还没穿就过时了,也许是穿不下了的;还有一些购物赠品等。
此时,我们应该这样做:
1) 对于我们不需要但还能用的东西,可以当二手物品卖了;
2) 一些没用过的、新的东西,可以送给目前更需要的人;
3) 如果是过时的旧衣物、玩具等,可以投到捐赠箱内;
4) 而对于没用的、坏掉的东西,我们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直接扔掉。
另一方面,随着不断成长,有很多东西,虽然已经失去它们最初的功能,可我们还是舍不得扔掉,比如:旧磁带、旧背包、曾经的奖状、去某个地方的纪念品等。
它们不仅分割我们的物质空间,还占据了我们的情感空间。
对于这些东西来说,我们扔不掉的,不是物品,而是我们的回忆和感情。
都说时间会证明一切,也会冲淡一切。这些释怀不了的故人旧事,还有放不下的感情回忆,总会在我们的念念不忘中,被遗忘。
与其让感情的遗物,使我们触景伤情,不如潇洒地来场有仪式感的告别。
舍不得扔掉的,可以捐赠、转送。让它们在其他地方,继续体现自身价值,或者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舍得”,有舍才有得,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我们不要被回忆绑架,让内心和情绪留有足够的空间,才能获得未来带给我们的精彩和惊喜。
所以,对于藏在家里的旧物,我们要考虑的是:空间性。包括物质空间和情感空间。存放在物质空间里的无用的旧物,我们应该果断地扔掉;而情感空间里的旧物,我们可捐可赠,或者来场有仪式感的告别。
把有限的空间,让给无限的未来。
【总结】
想象一下,我们在外劳累工作一天,回家一开门,脏乱的沙发无处可坐,迎面扑来的是浑浊的空气,是不是觉得更累?当你要拿一个东西,要翻开很多它上层的挤压的物品才能拿到,是不是会崩溃?
相反,如果一开门,放下一天的劳累,在沙发上来个葛优躺,呼吸着干净的空气,如此惬意;你想要的东西,随手可拿,如此方便。这才是我们向往的空间。
所以,我们要学会删繁就简。让我们周围的物品,处于持续不断的优胜劣汰模式,以此来净化我们的生活空间,提高我们的居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