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关于戏曲】戏与曲结合,情怀蕴其中?浅谈《西游记》中的戏曲元素之美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小说,包含了很多关于世界万象的道理,但除此之外,它还包含了很多关于戏曲的内容,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代戏曲的影响

元朝时的戏曲文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标志,在此之前都是文人墨客主导的唐诗宋词,相对简约典雅,但到后期,由于市民社会的发展,通俗文学渐渐兴起,戏曲也应运而生。

戏曲顾名思义,就是包括戏与曲两部分,前边是故事情节,后面是艺术形式,一方面要吸引大众的视野,一方面要通过这种媒介传递情怀。

古代人的生活状态还是很无聊的,需要一些活动来填补,所以类似的戏曲,小说始终成长在民间,尽管发展缓慢,还仍然不断前进。

戏曲其实就是一种将故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当中不仅有生动的情节,还有精彩的形式展现,令人印象深刻,感动不已。

俗话说,文以载道。通过戏曲对民众的教育是很有用的,某些深刻的大道理完全可以通过戏曲来生动地讲述。

元朝是异族统治,老百姓被划分成为三六九等,人民生活困苦,但是受制于统治者的武力压迫,难于反抗。这使得下级官吏非常骄横,对黎民的侵蚀更加严重。于是一些有担当的文人为了控诉国家的不公,广泛创作各种戏剧来揭露社会现实。

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在其中塑造了一个普通的民女被官府迫害致死,引得老天惩罚,最后其父出来平反,还了一个公道。

在这部戏剧中,以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代表了广大受到压榨的普通百姓,而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府无法无天,大多数人求告无门,只有祈求上天还来公道,而看似美好的结局却只有通过艺术想象来实现,大多数情况都不了了之,正是这种以戏曲讽刺时事的做法在老百姓中引发了广大回响,被到处传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故事门槛比较低,能够打动人心。不过戏曲也是一种过渡,在以前的文人多数还是看不起这种形式,总是孤芳自赏,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诗词歌赋。

戏曲就是将传统的文人传统与世俗审美癖好有机融合,既有文学内涵,又有教育意义,这样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榜样。但戏曲受到宋词的影响可能更多一些,还是用来传唱的。

当中的故事篇幅和曲调内容占比不相上下,而有时候直接是把故事完全嵌入戏曲之中,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欣赏还是有一定门槛。直到后来,随着明清两朝的文人的不断推陈出新,为了便于推广,将故事内容和诗词表达慢慢划分,这就为小说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二、《西游记》和戏曲的关系

1.文学创作方面的递进

我们今天人读《西游记》的时候,可以看到目录上有众多的回目,这就是借鉴了古人对于诗词的讲究,对仗工整,而戏曲对此也非常讲究,正如上文提到,戏曲是文化由雅入俗,从庙堂走向民间的重要过渡手段。

中国文人讲究留白,喜欢玩文字游戏,总是乐于表达得十分隐晦,从而显示自己的高明。如果单单是文人之间交流没什么问题,可到了民间就显得矫揉造作,不接地气。于是戏曲的出现做了综合,它既借鉴文学的美感,留下想象的空间,又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故事充实饱满。

《西游记》在这方面就体现得很明显,虽然当中也有很多半文不白的话语,但已经容易理解得多了。而且不是与从前一样,完全讲究对仗格律,只是在题目上留下启示,在结尾处保留悬念,从而使得整体没有受到“文学”的裹挟,而是实实在在的故事内容,通俗易懂。

后来的小说都是把故事和文学分得鲜明,在这方面就是因为戏曲做了典范。

2.《西游记》中人物与戏曲形象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以想象来进行创作,与人文对照,看起来构思巧妙。其实这也是戏曲的一大特色,一般来说,戏曲表现地要么是前代人物,要么是神话传说,否则在当下很犯忌讳。

对很多老百姓来说,看一看神仙鬼怪其实让他们更感兴趣,大开眼界。戏曲当中就是存在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情节,满足人们心中的幻念。元代很多作曲家就创作过类似戏剧,并且为后来《西游记》的创新提供了素材。

上文提到的《窦娥冤》就描述过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譬如窦娥死后六月飞雪,紧接着三年大旱。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巧合,但也把主人公描写得太过神奇,似乎具有超能力,当然这是代表了人们惩恶扬善的美好想法,不过这样离奇的记述还是太夸张了。

其实,当时有一位蒙族的戏曲家叫做杨景贤的人,就曾经创作一部杂剧版的《西游记》,当中约略描画了很多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内容,对后来吴承恩的集大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内容来看,两者还是有着紧密关系,不仅是在名字,就是在故事情节上,都非常契合。故事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在路上收徒患难展开,都是非常开脑洞的。

然而,这部戏曲还是被埋没了。可能由于吴承恩的小说影响太大,而元杂剧名气太大,《西游记》在小说界中异军突起,却在戏曲界默默无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不过由此亦可以看出,有些故事适合被写成小说推广,而有些内容则擅长作为戏曲包装。

元戏曲当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后来都没有被改成小说出版,或者说即使出版但影响寥寥,可是那部在戏曲中没有什么名声的《西游记》却在小说界问世后,大获成功。这可以看作是作者功力的不同,也是题材适用的范围不一样。

《西游记》的前身既然与戏曲有关,自然它的很多故事会有类似的影子。与其它三大名著不同,《西游记》的人物虽多,但主角很明显只有唐僧师徒四人,所以以他们为中心进行刻画,就符合戏曲的一般规律。

当中有生旦净末丑,唐僧斯文出演旦角,孙悟空彪悍担当武生,而猪八戒虽好吃懒做,但古灵精怪,在“净”与“丑”之间左右摇摆,而沙僧老实本分,当然是末了的老生了。

如此刻画非常全面又十分传神,容易聚拢视线,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

三、《西游记》中营造的戏剧冲突

戏剧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就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大家可以看到正邪的对立与斗争的激烈。

这一传统遗留下来,就深深影响了小说。在很多篇章的结尾,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就吊足了大众的胃口,纷纷期待将来的发展。

当然这与一些从事戏曲行当的人故意作假也有关联,他们为了便于下次吸引人来听,能够买票营生,故意停顿,这是其“狡猾之处”,但却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发展充实。

如果我们在听书的时候平平淡淡,一点波澜都没有,那久而久之必定索然无味。写戏曲小说的人自然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们才会绞尽脑汁,不断思索,研究新的故事内容,从而让读者看客投入其中,欲罢不能。

正是这样的创作思维,使得这些戏剧小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有才华的人填充了各种精妙的情节,从而不仅在当时传播甚广,而且更加流传后世。

戏剧在从庙堂走向民间的过程中,为了生存需要顾客,因此必须投其所好,从而诞生了很多通俗易懂,经久流传的作品,而小说更是如此,在市井流播的过程中,作者为了生存,或者扬名,必须让自己的故事能够产生共鸣,激起回响。这便吸引很多高明人士进入其中,从而催生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西游记》得益于小说市场化的潮流,而小说也凭借戏曲在民间取得成功经验,才愿意接地气。所以说,《西游记》标志着小说的盛世,而戏曲推动了小说的成长。

四、总结

戏曲与小说至今都是作为国粹被好好保留,并且成为很多人的乐趣。戏曲对小说的影响太大,《西游记》得益于此,后来的很多小说也能看出他的影子。

戏曲也在不断流变之中发展出了京剧,黄梅戏与昆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深深镌刻在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之中,经久流传。如今在戏曲舞台上,还能看到很多由《西游记》小说改编的剧目,这不能不说是又一种成全与反补了。

五、参考文献

  1. 关汉卿《窦娥冤》
  2. 韩儒林《元史讲座》
  3. 吴承恩《西游记》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