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看文化
霸宁在两个月内与《延禧攻略》接壤的《如懿传》的热播,不仅引起了剧情,还引起了两种风格的服化度口战。
两部剧历史背景同处乾隆时期,《延禧攻略》素雅,《如懿传》浓艳,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乾隆色彩?它是用什么染料染的?又是怎么染的呢?想要了解这其中的色彩奥秘,不妨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一探究竟。真实的清代衣服到底长啥样?为何人们会如此着迷宫廷服饰?其华丽丽的配饰“撩人”的秘密是什么?
这两部剧题材类似,同为反映乾隆朝后宫宫斗,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比较。不少人拿这两部剧中服饰颜色比较,得出了《延禧攻略》中的色彩更耐看、更高级的结论。其色彩素雅温柔,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博得了大众青睐,于是有人就把这些色彩冠上了“莫兰迪色”的名头。
首先要明确一下何为“莫兰迪色”。它是指法国乔治·莫兰迪作品中的色调,有人评价说他是20世纪最独特的艺术家,他一生的创作都是在画着几只瓶子和生活周围的景色。在其大部分作品中都看不见鲜艳明亮的色彩,几乎每一个色块都是温润的灰色调,然而这些看似没有任何活力的中间色,在他的笔下显得高雅精致。这种“高级灰”的色调与《延禧攻略》成片中呈现出来的色调极为接近。
相比之下,《如懿传》中服饰的颜色明艳许多,网络中就有批评的声音,甚至调侃为是“清朝版的乡村爱情故事”,仿佛大红大紫就代表了俗。
绿地妆花蟒缎袍料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从清宫档案复原“乾隆色谱”
究竟这两种服色哪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
就成片效果来看,《如懿传》中的服装颜色更符合清宫实物遗存、史料记载。这两部剧中戏服的颜色应该都是符合历史原貌的,之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更多的原因在于影视后期滤镜、调色。
基于多年来国丝馆围绕“乾隆色谱”所做出的研究。他表示,之前学术界对天然染料的性能及染色方法已做了一定的实验研究和探索,而对于某一历史时期所使用的确切染色方法还未见详细论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全宗乾隆至道光年间织染局档案中有一些染作的资料,记述了用宫廷所用丝织品的物料消耗。在其中的一份档案中还有清中期宫廷日用丝织品常用的颜色及染色方法。
清代织染局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设在京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裁撤。主要负责织造皇家内外用衣物,按期交与广储司。所织、染物品主要有各种常服、行服袍褂、套袖、褡裢裙,各种丝带、绣纰、妆花绒、祭祀用的幡、桌帷等。此外,皇后亲蚕活动后缫得的蚕丝也会送到织染局,染成红、绿、黑、黄色后织造郊庙用的祭服。
根据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乾隆四十年间染作档案统计,颜色名称有40个。其中色系的分类是以染色配方中使用的主要染料类别为依据。蓝色系包括:鱼白色、玉色、月白色、深蓝、宝蓝、石青色、红青色、元青色等8个色名。黄色系包括明黄色、金黄色、杏黄、柿黄、生沉香色、麦黄、葵黄、秋香色、酱色、古铜、米色、驼色等12个色名。绿色系包括松绿、深官绿、黄官绿、官绿、瓜皮绿、水绿、砂绿、豆绿等8个色名。紫色系包括藕荷、深藕荷、铁紫真紫、紫红色、青莲等5个色名。红色系包括红色、水红、桃红、大红、鱼红色等5个色名。其他颜色包括灰色、墨色2个色名。
档案中记载的颜色名称有40个,但染色方法只有34种,其中宝蓝和深蓝,官绿、黄官绿和深官绿,鱼白色和玉色这三组每一组染色方法相同。从这份档案就可以了解到清代的染色工艺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峰。
国丝馆对“乾隆色谱”的还原不单单只靠文献记载,还需借助现代科技分析现存清宫服饰,与史料相印证。
尽管通过色卡可以尽可能还原清代宫廷服饰色彩,但在清代的不同时间、不同织染局,特别是不同染色师傅染出的颜色也都会有差别。所以,还原选择了一条极为严格的、多重证据的探索路径。
从文献中的种类和配方出发,到依赖染料本身上染显色原理的科学实践,并用分析化学手段准确鉴别出清代文物上的染料品种,同时比对同时期存世的乾隆服饰色彩以及复原色卡的颜色数值。通过检测,官绿色纱线上染料的成分为芦丁、靛蓝和靛玉红,分别为槐米和靛青的主要色素成分,与乾隆时期染作销算档案一致。
以服色定尊卑
从对“乾隆色谱”的复原中不难看出清代宫廷服色有着一套复杂的系统。《左传·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是服饰的核心内容,服饰是“礼”的外在表现。
封建统治者作为“礼”的制定者和掌管者,有着将“礼”渗入服饰色彩审美观的内在要求,故而其推行的官民服饰色彩制度表现为维护法则、追求文化秩序、尊重规范的自发倾向。服饰色彩可以因时而变化,因事而变通。但尊卑、上下、长幼的序列不能因流变而动摇。
历朝历代都以各种条文律令,规范和管理着各阶层的穿着,在色彩方面的规定已殊为详尽,形成所谓的“贵色忌”与“贱色忌”。清代在此方面可谓发展到极致。清代以黄色、香色(次明黄一类)等为贵色,这些颜色是皇室或权贵人士的专用色,禁用于民间服饰。有关用色的烦琐规定也不胜枚举。
色彩作为服饰审美的特定范畴,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上的主体审美观的物化形态。服饰色彩的认知与审美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不仅与主体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更与其信仰、道德、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密切相关。通过还原“乾隆色谱”,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及世风民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我国广泛使用天然染料的末期,天然染色工艺也在那个时期达到巅峰。17世纪初,太祖努尔哈赤建立清朝以后,宫廷服饰的染色依然采用汉人的技术,早期的服饰制度也与前朝相似。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对宫廷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服色也有了本朝特有的制度。从“乾隆色谱”切入,亦可窥见乾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