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说,表现出一定的意义,在文章中整体适用,承担着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基本上都有以下四个特点(1)长期传诵袭用。绝大部分成语有较长的历史,或来自古代寓言、或来自历史故事、或来自文学名句等等不一而足。如“刻舟求剑”、"项庄舞剑”、“守株待兔”、“南辕北辙”、“四面楚歌”"、“滥竽充数"等;也有
很多来自民间口语的,如“五花八门”、“土生土长”、“大材小用"等。
(2)结构形式固定。由于长期袭用的缘故,成语的结构习惯上已约定俗成、固定不变了,如果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其结构成分不能替换、增减或颠倒,也不能随意把里面的字换成别的字,如:我们不能把“丰衣足食”写成“丰衣饱食”,不能把“流离失所”说成“流落失所”等。
(3)意义凝炼完整。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在长期的袭用中,它的意义已非常凝炼,成语的整体意义不等于各语素之间简单的相加。它已经高度概括所要反应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哲理等等的深刻内涵。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精辟含蓄,褒贬鲜明。故而我们绝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如“万人空巷”,“明日黄花”、“阳春白雪”、“拔苗助长”,“望洋兴叹”等。
(4)书面语的色彩。由以上三个特点可以看出,成语与其它熟语(如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相比较而言,更具有书面语的特色。
成语虽然是固定短语,但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有时为表达的需要,可以活用成语,如“知难而进”是“知难而退”的仿造,名副其实”也可写作“名符其实”等。在实践中,成语也在不发展,产生新的成语,如“安定团结”、“又红又专”等。有些成语的意义、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有了更多的变化,如“明哲保身”、“不求甚解,、“一团和气”等由褒义变为贬义; “肝胆涂地”由原义形容得很惨,转为形容竭尽忠诚、不怕做任何牺牲,意义发生了转变;短小精悍”、“万紫千红”等适用范围都扩大了。
我们在平时学习与运用汉语成语时,对以下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确切把握成语的意义,对于成语的来源和变化一定要弄清楚,想明白,不能望文生义。如“百废待兴、百废俱兴”,“不厌其烦、不胜其烦”,一字之差,含义却截然相反。二是要认真辨析成语的字音字形,如"发人深省”的“省" (xing),不能读作sheng,"滥竽充数”不能写成“滥竿充数”、“滥芋充数”、“烂鱼充数”等。
当然成语也不全部都是四个字的。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
在汉语熟语中,除了成语外还有格言、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要注意积累。它们在语言运用中各具特色,都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好这些词语,会使文章更加饱满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