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句子会因为一个好词被瞬间点亮。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意盎然;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水浒传》之《风雪山神庙》,一句“那雪下得正紧。”
一个“紧”字,不仅写出自然界风雪下得紧凑,更烘托出林冲面临的处境危急、紧张。
一个句子,也会因为一个蹩脚的词语黯然失色。
如“街上车水马龙,国庆节当天,舞龙的队伍像彩虹穿刺了人流。”
其中,“穿刺”一词与原句要表达的喜庆气氛极不和谐,使整句话一下子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令人费解。
正确选用词语,才能提升表达效果,让文笔更有质感。
01 为什么要选用词语
(1)词语有轻重缓急之别
先说轻重。
形容一个人的病态,如果按照轻重区分,可以是这样的:
这人看起来面黄肌瘦,有点病。
这人看起来骨瘦如柴,病得厉害。
这人看起来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从“面黄肌瘦”到“骨瘦如柴”,再到“奄奄一息”,同样是形容一个人的病态,可是词义由轻到重,逐渐递增。
这就是词义的轻重之别,用得不对,就会影响表达效果。
再说缓急。
我们在表达态度和意愿时,可能这样表达:
你有困难,我可以帮你。
你有困难,我愿意帮你。
你有困难,我必须帮你。
仔细品一下,“可以帮你”,这是比较平和的态度,不紧不慢;
“愿意帮你”,这是语出内心,有一定温度;
“我必须帮你”,这是态度坚决,毫不犹豫。
可以、愿意、必须,从缓到急,不可颠倒,否则情感态度就截然不同。
(2)词语有褒贬抑扬之分
同样是形容人的反应和机智,用于不同立场的人,情感色彩截然不同。
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狡猾的敌人,一次次偷偷摸摸地来搞突袭。
英勇机智的八路军战士,一次次打退了来突袭的敌人。
褒义词和贬义词,并非泾渭分明,绝对不可逾越彼此的界限。
有时为了突出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情感,贬义词“褒用”,比如: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 思。”(魏巍《我的老师》)
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很显然,这里的“狡猾”并不是指儿童本性奸诈,而是指儿童的调皮可爱。
在这里,“狡猾”一词,反而有一种俏皮活泼的表达效果。如果改成“机灵”反而有些墨守成规了。
既然词语有着轻重缓急和褒贬抑扬的区别,为了更准确、更传神地表情达意,写作时就应有意识选用合适的词语。
02 如何选用?
1.因意选词
这恐怕是运用词语最基本的要求。
因为没人会说我不是根据自己想说的意思来遣词造句的。可事实是,我们真的做到“因意选词”了吗?
遇到写年终总结,你是写一份“差不多”意思的就行了,还是认认真真回顾,忠于内心作盘点呢?
很多人开头第一句话是这样的:
时光飞逝,一年又过去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到了年末。
忙碌又充实的一年,即将过去。
……
发现了吧?说这是千篇一律,那都是说得好听了。
其实,就是没有根据自己内心的意思来遣词造句。
南唐后主李煜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这是对时光已逝、物是人非的敏感体察,是李煜从皇帝沦落为阶下囚的独特感悟,时间在他那里是猝不及防的改头换面。
“朱颜改”和“太匆匆”,才是内心惶恐和不安的真实写照。
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对时光流转,宇宙轮回的细微把捉,抖露着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眷念和油然而生的淡淡哀伤。
时间在晏殊这里是挽留不住的珠玉之气。
“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是实话实说。
所以,如果你是公务员,你的年度总结第一句话或许是这样的:
手边的文件还没啃完,新年的钟声又要敲响。
如果你是在校老师,你的年度总结第一句话可以是这样的:
给最后一本作业打上日期,才发现2021年就要翻篇了。
如果你是公司文职,你的年度总结第一句话也许是这样的:
字里行间都是岁月的足迹。看着新的一页打印出来,我知道新年就要来了。
选词造句,带着各自不同的职场色彩与鲜活体验,表我欲表,言我所言,这才是“因意选词”。
2.因情选词
除了心中表达的意思林林种种,要求我们提笔写作时要根据意思的不同进行选择,情感的丰富多彩也在时刻提醒我们有所选择,方能做到文采斐然。
情感有时像变幻莫测的大海,暗流涌动;有时像涓涓细流,清澈明亮;有时又像怒不可遏的天空,电闪雷鸣,风雨大作。
梁晓声《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为什么不写“背挺起来了”?这就关系到情感的表达。
母亲一直弯着腰,趴在缝纫机上劳作,当孩子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内心猛然受到了震撼。
所以母亲的背根本不是“挺起来”,因为很可能已经不再挺拔,而只能是短暂直起来。
一个“直起来”,道出了作者内心无限酸楚和对母亲的歉疚。
同理,不写“扭过头来”,而写“转过身来”,也是为了表现母亲长时间劳作,身体略显僵硬,从而表达了作者不易察觉的对母亲的心疼。
因情选词,要考虑自己究竟想描摹什么样的情状,究竟要突出什么样的形态,究竟要刻画什么样的形象或情景,以此传达自己内心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
3.因境选词
词语的选用,看似只关系到一个句子,但在很多重要场合却影响了你要营造的氛围和意境。
请看: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选自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泛舟湖上,一饮而醉,天上的星星都照进了梦里。你看,“压”这个词用得极妙!为什么呢?
诗人喝醉酒,仿佛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湖,水天浑然一体,自以为自己的船压住了星河。这就是梦境,还是诗人大胆的想象呢?
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抛却俗世烦恼,让人无比轻松快活。
这就是因境选词。
既要考虑抒发内心的情感,又要与当下的整体氛围相融合,这样选词,能不点亮全文吗?
又如,王小波在《黄金时代》有这样一段话: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其中“受锤”、“挨了锤”、“锤不了”这三个词,不仅很形象,还能把主人公对人生感悟的那一刻,整个氛围都烘托得十分浓郁而鲜明。
你想,生活是不是就像一把锤子,每天都以各种方式锤你一下,不是工作事业遇到困难,就是家人朋友哪哪不舒服了让你牵肠挂肚……
文章关键处,选用好一个词,全文要着力营造的境界也就呼之欲出了。
03 选词的2个注意点:
(1)细微差别
无论因意选词,还是因情选词、因境选词,其实都离不开辨别词语的细微差别。
用语是否精当,表达是否到位,关键在于对细微差别的把握。
平时,多琢磨,多品味,久而久之,语感强了,选词用词自然会注意到细微差别,自然能在细微之处见真功夫。
(2)个性风格
写作到了成熟期,自然会追求自己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这就是风格。
比如,鲁迅先生以辛辣讽刺见长;朱自清以清新优美著称;张爱玲以细腻入骨扬名。
在不断锤炼语言的过程中,选词用词,有意识突出某种特色,渐渐就能形成自己的个性。
愿你在文字的疆场上,调兵遣将,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共勉。
好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