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抽象而笼统,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友谊的开端与本质,是原谅他人的小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也绝非唯一;也有人心底想起的最好的朋友随着年岁渐长已走散在风中,匆匆见过了最后一面,以后也再难聚首;那些幸运的人,依然与最好的朋友亲密无间,交心联手,依然彼此激励彼此拯救,约定一起渡过这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己,已经算得上是不枉此生了吧。提起文人的友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属李杜。大唐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当潇洒飘逸的诗仙遇上了悲天悯人的诗圣,此刻极端浪漫的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极端现实的杜甫却刚刚初出茅庐,作为唐诗中最为璀璨的双星,两人相遇自然是值得铭记的时刻。近50年之后的793年,同样是长安城中,万安寺中香客盈门,有30多名新科进士于大雁塔下题诗。此后名动天下的刘禹锡跟柳宗元,便在此相遇。他们的相遇与结交,仿佛为了印证“世上总会有一个人,与你极为神似,人生轨迹如出一辙”这件事一般。
一、登科初遇
自称柳宗元的21岁青年直言自己出生河东柳氏,性格敦重沉稳的他在一一拜会过同榜登科的才子们之后便默然站在一旁,稍显拘谨。不久后,一位风度翩翩、性格爽朗的才子过来招呼柳宗元,开口自报:“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跟刘备刘玄德同宗同源,我叫刘禹锡。”柳宗元见来人亲切,当下便与其攀谈起来。“刘兄,多多指教”“哪里,你我自当携手同心,共扶社稷!”这是21岁的柳宗元第一次见到22岁的刘禹锡,也是两人此后情同手足的开端。
本来一见如故的两人应该一起参与到当时分科取士的科考当中,但意外的是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在此时去世,柳宗元回到家中守丧,直到五年之后,才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其后被任命为蓝田县县尉,两年之后再被调回京城,任监察御史。刘禹锡经历也非常相似,虽然进士及第同年就登了博学鸿词科,两年后也顺利通过吏部考核,不久也因家中至亲离世而丁忧在家。其后被征辟为掌书记,随淮南节度使杜佑回扬州。直到802年,才被调回京城,巧的是同样担任了监察御史一职,重新遇到了久违的柳宗元。
两人在御史台重逢,距离两人第一次相见,已经过去了10年。两人虽不在一道,但人生的轨迹几乎一致,只有时间先后的区别。当时御史台还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们三个志趣相投,彼此引为知己,经常一起喝酒,过从甚密。韩愈暂且按下不表,此时安史之乱结束40年整,正是百姓流离、朝堂纷乱之际,御史台的工作也多与官场人物交流,柳宗元与刘禹锡对于官场的黑暗与腐化有了深入而彻底的理解,两人萌发了改革的念头,以求重整朝纲,救黎民于水火。不久之后,他们便得到了实现理想的机会。
二、永贞革新
公元805年,太子李诵即位,史称唐顺宗,开始重用王叔文等人。王伾、王叔文本就是顺宗太子时期的东宫侍官,可以说是知根知底,两人面对混乱的朝局,早就有了革除弊政的想法,当下终于有机会进入中枢,准备一展抱负。刘柳二人与其政见相同,又极有才华,备受器用。刘禹锡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参与国家财政的管理;柳宗元则被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部司事。两人颇受激励,成为了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永贞革新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这时的唐朝,自安史之乱起便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严重的局面,且宦官权利极大,甚至掌握了朝中军队,中央权力无法集中;再加上朝中士族与武后时期提拔的寒门才俊已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可以说情势非常不好。革新派开始禁止宦官借皇宫之名采办货品的宫市,罢黜了雕坊等五坊相关的从事宦官;取消地方额外进奉,大力打击贪腐;抑制藩镇与宦官,试图重新集权,再振朝纲。
然而虽然革新有着不错的进展与举措,无奈因目标多且广,顺宗又中风,革新派失去最大的依仗,再加上朋党起势,被宦官、藩镇节度及士族等攻击,内外交困终至失败。这场历时180多天的变革,最终以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唐顺宗退位收尾。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继位的李纯、即唐宪宗开始打击王叔文等旧臣,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尽数遭到贬官,先后被贬到遥远的州府做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三、十年永朗
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开始了近十年的永州谪居生活。这十年,是柳宗元文学创作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政治上的失意也使得他潜心学术,流传后世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等作品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还包括极具哲学思维的散文《天说》。刘禹锡则是被贬去了朗州(今湖南常德),连番打击并没有使得爽朗快意颇有豪侠风气的刘禹锡沉沦,他依然故我,作品夹枪带棒、针砭时弊,也写过很多作品激励自己,更是写下了与柳宗元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元和十年(815年),朝中当权者想起了被贬的刘柳等人,于是将他们悉数召回京城听命。这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便是刘禹锡回京之后所作。大意是长安道上川流不息尘土飞扬,人人都说自己刚去过玄都观赏花回来。玄都观里有很多的桃树,全都是我被贬之后种下的。
刘禹锡这首诗,可以说是非常辛辣。前两句描写的是当前景色,以车马喧嚣、行人络绎不绝来往反复来衬托赏花一事如今让大多数人趋之若鹜,通过对赏花之人的描摹来补完桃花景色的留白,非常巧妙。第三第四句则是回忆十年之前玄都观里尚未有这么多桃花,如今十年匆匆,我离开之后竟都长得如此艳丽。表面上只是描述赏花一事,实际上赏花之人匆忙的景象是对那些趋炎附势、结交权贵之人的揶揄,而所谓“桃千树”的盛景,也不过是我离开权利中央之后刚刚鹊起的新贵罢了。如此轻蔑地嘲讽,一下子就使得朝中当权者大为光火,于是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又再度被贬。
四、二十年来万事同
两人再度同时遭贬,还是由于刘禹锡写诗嘲讽的原因,对此柳宗元是怎么看的呢?两人在分别之时,曾有过数首送别诗,其中有一句“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便是柳宗元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说起来我们都是懒散之辈,粗枝大叶疏于打点,如今遭到别人的攻讦指责,兄弟可要多注意不能再逞一时之快啦。表面上似乎是在劝解刘禹锡,实则是对挚友坚持操守、迂直守心的击节赞叹。我们不与新贵同流合污,自然是水火不容,本身语意是带有“写个诗而已,这都获罪?”的调侃与对当权者的嘲讽,也有时局已然如此,表达自己担心挚友从此祸患无穷的忧愁。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首《重别梦得》便是柳宗元所作送别诗中的一首。柳宗元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被贬至连州,两人在衡阳分别。“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高度概括了两人的友谊:共同经历了科考,差不多时间的丁忧,抱持同样为国为民的政治理想以及誓不动摇的忠直秉性。如今宦海沉浮,英雄失路,如今将再度与你分别,强调了柳宗元本人的留恋与不舍。后两句诗人似乎预感两人今后难以见面,强自安慰挚友,总有一天朝廷开恩,准许我们致仕隐居、回归田园,晚年就一起做邻家翁吧!诗人对朝堂已经失望,此时归田为邻已是一种奢望,也是唯一的避祸之道,诗人以这样的愿景来安慰挚友,将离别的凄苦深深掩藏,更显情真意切。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得到柳宗元的诗作,刘禹锡又何尝舍得与生死之交分别?你我兄弟弱冠之年相识,彼此早已知道对方心怀忧国忧民的焦思,如今在分别之时往事历历在目,一路走来的辛劳与困苦似乎更加深重,而我们拼命革新的结果却如云烟般消散,怎不令人悲愁满怀?算了,临老了咱也什么都不要理了,就安安心心相陪晚年吧!作为送别诗的回诗,刘禹锡的诗歌充满了对仕途无望的无奈以及朝堂幽暗的激愤,还有对友人的劝慰与最为深切的情谊。不过万事皆空,算了。
两人自此分别,他们是年少时志趣相投的至交,是彼此人生当中的投影,是对方最为重要的知己,是革新之路上生死相托的战友,也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4年后,柳宗元病逝,缠绵病榻之际心中所想不过是这匆匆二十载,以及嘴里发音都已混浊的一声声“刘梦得”(刘禹锡,字梦得)临终托付家仆带着子女与自己的文稿去找刘禹锡,将牵挂的后辈与学术上的理想托付给莫逆之交。刘禹锡将其子女视如己出,编撰整理挚友遗稿,将柳宗元的生平成就与作品一一罗列,使得友人的身影在千年之后的如今依然高大清晰。
青葱岁月互相砥砺扶持,失路之后并肩前行哪怕风雨兼程。这对不离不弃,生死相托的挚友直到如今依然能带给我们感动与追思。可叹的是田间老翁空许约,刘禹锡最终活到了七十一岁,最后与他毗邻的是另一位有名的大诗人白居易。
大雁塔下黄昏时分的夕照下,七旬的刘禹锡遍布泪水的瞳孔里,依然是那个身披金霞、自称河东柳氏的拘谨青年。而这,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