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妄自菲薄造句】闲来何不做诗人——诗词欣赏与写作

第一,事实上你是诗人

诗人听起来优雅,写诗神秘。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诗人,或者每个人都有成为诗人的潜力。(诗人伯纳德肖)。

“写诗即说话”,这是胡适先生的著名论断。

说话谁不会。换言之,写诗谁不能?

当然,不是所说的话都是诗。诗是生动的说话。

平时,不经意间,每个人都可能蹦出一两句生动的话,如:“想说爱你不容易”,“分手总是在雨天”,等等,其实就是诗。毛主席他老人家连“不须放屁”都入诗。所谓写诗有何难哉?

想想一些名诗,如李白的“举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皆明白如话。

如此简单的造句,谁不会?只要写下来,你就是诗人。一不留神,你就不朽了。

唐人司空图说:“争名岂在更搜奇,不朽才消一句诗”。

真正的一句诗(只上句没下句的),印象中只有“满城风雨近重阳”。

北宋的潘大临见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自家的墙壁上题诗曰:“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时,恰巧收租人来逼债,遂败兴,写不下去了。只此一句,流传至今。

也有以一首诗成名的。

崔郊的诗全唐诗仅录一首,即《赠婢》。

崔郊是个穷书生,与姑姑家的婢女相爱。此女号称“汉南一枝花”。

后来,姑姑家道中落,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此女卖给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节度使于頔(读“迪”)做妾。

崔郊在于府大门外苦守,想着“让我再看你一眼”。

寒食节那天,此女出门郊游,俩人终得一见,抱头痛哭,互许来生。

临别,崔郊感慨万千,赋诗一首,《赠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翻译成白话诗为:

怨只怨你太美丽,每次走在街上,你都会吸引公子王孙们的目光。

想一想我多幸福,分手时,分明看到你眼中有泪光闪动。

当你走入豪门,想见你一面已成为一种冒险。

你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不是归人,而我,只是过客!

这诗在当时就流传开了。于頔耳闻,派人叫崔郊到府上去。崔郊吓得半死。

不想,一见面,于頔握着崔郊的手说: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是公子写的吗?写得好哇!想她怎么不来找我?四十万钱小事耳。”

让崔郊带她走,并送给他们一笔钱,买奔驰和别墅。

写诗可能不朽,老婆不用发愁。

二、穿越时空的诗歌旅行

欲写诗必先读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然后多写,多交流,如此而已。

先说读诗。

在此,愿与各位一道,来一次穿越时空的诗歌旅行,奇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第一站:远古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人在劳动。

有个聪明人说:“我喊‘杭育’,大伙跟着一起喊,一起使劲好不?”

“好”!

于是,大家“杭育,杭育”起来。

后来,随口加句话,再“杭育”,成了劳动号子。

如:“快干活啦,杭育!早收工啦,杭育!抱老婆啦,杭育!上炕头啦,杭育!”

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这便是诗歌的起源。

诗从诞生之日起,与歌密不可分。

第二站:诗经

传说孔子编了第一部诗集,曰《诗》,选录了他之前500年的诗歌305首,简称“诗三百”。汉以后列为经书,改叫《诗经》。

《诗经》以四言为主,基本押韵。

读《诗经》,老实说,我看不懂,也不喜欢。字句生僻,意思浅显。

《诗经》首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鲁迅翻译为:“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

今人不敢这么写,太直白。

个人以为,《诗经》的考古价值大于观赏价值。

当然,《诗经》也有好诗名句,通俗易懂,脍炙人口。

如:“蒹葭(音“兼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等等。

印象深刻的唯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

作家王蒙说过:爱情诗句千千万,惟有此句最感人。

在克林顿总统带头“走私”、贝卢斯科尼总理玩“性派对”的今天,白头到老的爱情如大熊猫一般珍贵。

第三站:楚辞

所谓“楚辞”,即楚国的歌词。楚国即今天湖南湖北一带。

楚辞脱胎于楚国的歌谣。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的屈原和宋玉。

楚辞较诗经有两大突破:

一、不再局限于四言句,而是长短错落,更能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不再局限于用来唱,而可用来诵。歌词与曲形成第一次分离。脱胎于歌词的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横空出世。

《楚辞》中有些还是歌词,如《九歌》。大部分如《离骚》、《天问》和《登徒子赋》等,俱是鸿篇巨制,显然没法唱。“不歌而诵谓之赋”,形成一种新的叫“赋”的体裁。

楚辞的高峰是《离骚》。文辞华丽,想象丰富,开浪漫主义抒情诗之先河。

所谓离骚就是牢骚。但屈原的牢骚不限于个人,而忧国忧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屈原始,忧国忧民成为诗之正道。

不过实话实说,也许我的胸怀不够伟大,对《离骚》,我只有敬仰;对宋玉的作品,偷偷的喜欢。

宋玉有篇《登徒子赋》,建议一读。

宋玉经常出入后宫,陪楚王饮酒赋诗。有个叫登徒子的大臣看不惯,上书说宋玉的坏话:“宋玉这人长得帅,会说话,又好色。大王带他出入后宫,不合适吧?”

楚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

宋玉说:“长得帅,是爹妈给的;会说话,是老师教;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楚王说:“你说你不好色,有什么凭据?”

答:“天下女人哪里最漂亮?楚国。楚国女人哪里最漂亮?我家乡。我家乡的女人谁最漂亮?凑巧住在我家隔壁。

“此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阳城和下蔡是当时贵族的居住地)。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卷耳,呲牙咧嘴,一脸麻子,走路驼背。登徒子却喜欢她,与她生有五个小孩。请大王想想:谁为好色者矣?”

楚王哈哈一笑——过了!

从此,登徒子成为好色鬼的代名词。

其实,这是个冤案。喜欢丑老婆不等于好色,反而是忠于婚姻的正人君子。

只是,谁叫登徒子兄去招惹宋玉呢?

宋玉太会说话——“白的可以说成黑的”。

天下第一美女暗恋他三年而不顺手牵羊,这份淡定,我高山仰止。

“好色登徒千古非,玉郎依旧入罗帷。居然不屑东邻女,偶像除君更有谁?”我的诗。

我网名叫宋玉,以表敬意。

楚辞多带个“兮”字。

楚辞崇尚铺陈,有些啰嗦。

第四站:汉赋与乐府

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时代。

也许忙于打战,秦朝无诗。

秦末汉初,倒是有两首小诗很出名——

一首是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音“椎”)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首是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的无奈,刘邦的豪迈,读来相映成趣。

从“兮”字可知,到汉初,楚辞的余温尚存。

诗名曰“歌”,可知是用来唱的。

从古自今皆有歌,有歌即有歌词,歌词即诗,诗歌合一,这条线始终存在,没有断过。

而不唱只“吟” 的纯诗,自楚辞始,与之并行。

在汉朝,纯诗是汉赋;诗歌是乐府。

先说汉赋。

汉赋的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此人帅哥,会写不能道——结巴。初为景帝的警卫。景帝不好虚文,郁郁不得志。转投景帝的同胞弟弟梁孝王,受到优待。然而好景不长,梁孝王英年早逝——又失业了。转投好友王吉——时任四川临邛(音“穷”)县令。

当时的全国首富卓王孙在此。闻县长有贵客,特设家宴款待。席间,司马相如自弹自唱了一曲《凤求凰》,迷倒了在帘外偷看的卓文君。

卓文君为卓家小女,20出头“新寡”回家。此女为著名美女,好音乐,能诗。此女“敢爱敢做”,当夜与司马相如私奔到成都。

卓王孙觉得没面子,断绝了与卓文君的父女关系。这倒没什么,关键是不给钱了。而司马兄“家徒四壁”,靠卖卓文君的首饰度日,坐吃山空。

于是,卓文君出的主意,回到临邛,在家门口开了间小饭店,“文君当垆”——炒菜,司马相如当伙计。

卓王孙羞得三个月不敢出门。

昆弟诸公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既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不想去当官),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县长的朋友),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关掉小饭铺,再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有“阴谋论”说勾引卓文君是司马相如和王吉设的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不管阴谋阳谋,反正“今生不复为钱愁”。

后景帝死,汉武帝继位。偶然读到《子虚赋》,以为古人,叹曰:“恨不能与此人同时”!凑巧,旁边一个管狗的太监认识司马相如,说:“这人是我同乡”!

“上惊,乃召相如”。继献《上林赋》,龙颜大悦,封为郎——相当于现在的司级干部。

后,司马相如任“钦差大臣”,以一篇告示平定西南,升为将——正部级。

岳父大人脸上有光,连说:“嫁晚了啊” !给了更多的钱。

司马相如病重,汉武帝派人去他家收集文稿——“别流失了什么就可惜了”。

从故事可知,汉赋的主要功能是拍马屁,因为皇帝喜欢。

汉朝空前强大,踌躇满志,故而需要有人歌功颂德。这是一个需要马屁文章也产生了经典马屁文章的时代。

司马迁在《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中罕见的全文引用洋洋洒洒的《上林赋》,足见其欣赏。

我读罢,但觉屁香,三月不知肉滋味——说笑!

汉赋与楚辞相似,只是去掉了“兮”字。

楚辞重在抒情,汉赋则重在状物。

汉赋的套路为:通篇极力铺张,大唱颂歌,结尾略带一笔:“劲酒虽好,也不要贪杯哦!”

除司马相如,汉赋的代表人物还有枚乘,杨雄和班固等。

汉朝衰落时,歌功颂德的“大赋”亦之衰落,代之以抒情的“小赋”,到六朝时形成高峰。此为后话不表。

再说乐府。

汉武帝后宫佳丽一万八千人,无至爱,愀然不乐。

宫廷乐师(太监)李延年欲进献亲妹妹,自创新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得神往:“世间岂有如此佳人乎?”

一旁的平阳公主说:“李延年的妹妹即是”。

一见果然,封为妃子,圣恩独眷。

几年后病危,汉武帝去探望,冰雪聪明的李夫人不肯一见,令汉武帝拂袖而去。

家人怪之,李夫人曰:“以色侍人,色衰而爱驰。我这是要留个好印象,为你们好!”

果然,李夫人死后,汉武帝相思欲绝。

有方士说可以招魂,其实装神弄鬼,玩了一把皮影戏——弄个酷似李夫人的影子款款走来。汉武帝看得出神,自创新歌: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方士被封为文成将军——与平定西南的司马相如平级。

李夫人的哥哥封为协律都尉,弟弟封为海西侯。

所谓协律都尉,为乐府总管。所谓乐府,顾名思义,即音乐总局。“都尉”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贵为管音乐的副总理,李延年同志不好意思闲着,只得没事找事做——收集、整理和出版全国的民歌,掀起了民歌运动的高潮。

汉代民歌的谱子失传了,歌词留了下来,其中有光照千秋的“古诗十九首”。

所谓“古诗十九首”,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的汉代民歌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因以得名。

其中一些名句相信各位记得,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等。

“古诗十九首”开启了五言诗的时代,后世誉为“诗母”。

五言较四言虽然只多了一个字,但语言的容量和句式的灵活发生了质变。直到今天,五言诗依旧盛行。

第五站:魏晋南北朝

汉朝后,进入三国。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这段历史国人最熟悉。

三国时期的诗人首推曹操。

《魏书》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可见曹操喜欢写歌词,且高产。可惜今存不足20首,但多为名篇,如《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和《苦寒行》等,传诵千年而不衰。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是最后一个坚持用四言写作的诗人。为什么?我也想问他本人。

与之同时的诗人,皆开始用五言。如“三曹”中的另两曹:曹植和曹丕。

曹植著名的七步诗即五言: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于曹丕,文章写得好,诗普通。他的《燕歌行》为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的七言诗,可谓七言诗的鼻祖。

建安七子皆用五言。

自魏始,五言诗奠定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流地位。

两晋出名的诗人有阮籍和嵇康。相对于诗,他们的行为艺术更著名。

阮籍为当时的名士,司马昭想拉拢他,与他联姻。阮籍不愿意,居然可以大醉60天。

嵇康发明了著名的青眼白眼——对看得顺眼的人,给青眼;看不顺眼的,给白眼。问题在于,他看得顺眼的地球人没几个,对看不顺眼的高官显贵,也敢给白眼。最终,惹来杀身之祸。砍头前,弹了一曲《广陵散》,发出一声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晋代诗歌的高峰是陶渊明。当过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我一直有个疑问:“如果是五十甚至五百斗米呢?”怕也就折了。

陶渊明弃官后真当了农民,穷但快乐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田园诗派之先河。

阮籍、嵇康和陶渊明都用五言。

南北朝时期出名的诗人有谢灵运和鲍照。

谢灵运开创山水诗一派。名句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鲍照的七言诗较多,对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南北朝是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一、从五言向七言发展。

七言较五言虽然只多了两个字,回旋的余地大了。

写诗的人知道,五言直抒胸臆,七言婉转有致。

二、此前的古诗只讲押韵,余则随心所欲。到齐梁,开始研究声律,发现汉字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句内开始讲究平仄。句间讲究对仗和粘连等。为格律诗的登场在热身。

另,“六朝小赋”与五言诗并行,将抒情小赋写到了极致。代表如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黯然销魂亦可谓六朝时代精神之注脚。

除陶渊明外,晋及六朝的诗赋不大可读。太过堆砌辞藻,或玄之又玄。

倒是有组六朝的民歌——《子夜歌》,清新可喜,如: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第六站:唐朝

隋朝统一了中国,终结了四百来年的分裂与战乱。不过才短短37年,又亡了。继而唐朝。

大唐盛世,迎来诗歌的高峰——诗人灿若群星,佳作多余牛毛。

唐诗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初唐——

代表人物为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陈子昂的千古名作为《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语言简朴,一扫齐梁的靡丽之风;情怀伟大,上接屈原下启杜甫之忧思。

不过,陈子昂排斥时下已然流行的七言诗,且不讲声律,对格律诗的形成与定型没有帮助。

反观初唐四杰,诸体兼备,所写之诗三分之一合律,且技巧日臻成熟,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实为承上启下之人物。

王勃的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滕王阁序》的作者。

骆宾王神童,七岁作诗《咏鹅》,流传至今:“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代表作七言长诗《京都篇》,于今读来乏味,当时以为绝唱。

相对于诗,骆宾王的《讨武檄》更出名。传说当武则天读到“一抔(póu)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如此人才为何不用?”

杨炯开边塞诗之先河。“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盛唐——

代表人物为“李杜”——李白和杜甫;“王孟”——王维和孟浩然;“高岑”——高适和岑参(cén shēn);王昌龄。

李白天才,五千年才出一个。后世尊为“诗仙”。其诗乃天籁之音,脱口而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妙在浑然天成,“灿烂之极归于平淡”。

李白豪放,诗情澎湃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故不喜欢受格律的束缚,多古风。翻看李白全集,仅一首七律,学界还认为是伪作。

李白的诗不可学。脱口成诗,非天才不办。

对诗体的发展,李白没做什么贡献。但,他贡献了千古传诵的好诗,这就够了。

格律诗的奠定者是杜甫。

经过五百年的摸索,到初唐,格律诗还处在试验阶段,没定型。

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四句不合律,后四句合。

在初唐,这种半吊子的格律诗俯拾即是。

直到杜甫,集前人之大成,确立了诗体的典型,诗之格律,或者说格律诗,宣告定型。时称“近体诗”。从此,写诗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近体诗作为一种最成熟的诗歌形式,一经诞生,流行千年,至今不衰。

杜甫被尊为“诗圣”,与他对格律的贡献不无关系。

关于格律之种种,以后还要讲到,在此不赘言。

杜诗沉郁,故有“少不读杜甫,老不读李白”之说。喜欢李白,说明你年轻;喜欢杜甫,说明你老了。现在,我喜欢杜甫……

杜诗可学。历来学诗,皆从杜甫入门。

王维和孟浩然为田园诗的两个代表,合称“王孟”。

同是田园,王维是贵族的田园,孟浩然是布衣的田园。

王维官二代,少年成名,诗书画三绝,名动京师。当着官,却无意于仕途,潜心向佛,过着半隐半官的生活。外号“诗佛”。

王维的诗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不食人间烟火。

孟浩然一生求官心切而不果,穷得叮当响,却高喊“归隐”。

孟浩然的诗如:“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传说孟夫子在王维的办公室玩,恰巧唐玄宗驾到。孟夫子诵此诗,龙颜不悦:“你既然喊着要归隐南山,不求官,又说我不用你,岂不是冤枉我吗?”结果,一辈子当不了官。

高适和岑参为边塞诗的两个代表,并称“高岑”。

高适又号“高常侍”,——皇上的顾问,身份显赫。唐朝大诗人中,其官位最高,且封为渤海县侯。

侯分几等,最小是亭侯(十里为一亭,相当于现在的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其上为乡侯,如诸葛亮为武乡侯;而高适为县侯,一个县向他交税——乖乖!

他大器晚成。四十岁以前不读书,浪迹江湖,穷到讨米。一日浪子回头,“留意诗”,数年之间,气质高雅,时人异之。从此,连遇贵人,获三位皇帝赏识,平步青云,终年62岁。

喜欢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还记得江淹的《别赋》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在高适,离别也豪迈!此即盛唐之音。

高适之诗,因身份而著。有时,一首诗好不好,要看谁写的。如是高官、和尚或妓女写的,更容易出名。

论艺术成就,以岑参为高。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边塞诗之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喜欢他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没到过边塞,以边塞诗出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另,喜欢写闺怨诗,如:“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个故事,说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一起喝酒,恰逢“长安十三钗”在表演。三人PK——看唱谁的诗多。结果,王昌龄胜出。王之涣不服气:“最漂亮那个唱的我的诗,胜者应为我,哈哈”。

众美女听说三位“神仙人物”驾到,请他们喝酒到天亮。

从故事可知:

1、唐诗即流行歌词。

2、在唐,诗人如明星,美女倒请客。

中唐——

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诗变得纤弱,仍繁荣。

前期:

元结、顾况等,关心现实,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刘长卿、韦应物等,继承了山水诗的衣钵。刘的名句如“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韦的名句如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李益为边塞诗的后起之秀。“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

卢纶和司空图等所谓“大历十才子”,则浪得虚名。

后期:

韩愈以险怪著称。惟其不险怪的《山石》可读。“山石荦(音“落”)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公认为最好的旅游诗。

孟郊和贾岛皆以苦吟出名。推敲之典故即出自贾岛。

孟郊的名句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贾岛的名诗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李贺“鬼才”,诗亦鬼怪。“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读来毛骨悚然。

柳宗元仕途失意,寄情山水,形成冷峭的山水诗,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刘禹锡以七绝咏史,别开生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元白”(元稹和白居易)高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张针砭时弊,提倡“老妪能解”,发起新乐府运动。然而,后世只记得元稹的悼亡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之类的“闲笔”,其主打的新乐府反而湮没无闻。

诗歌作为时事评论,可能并不适合。

元稹的名句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晚唐——

杜牧引议论入诗。

同为咏史,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纯凭吊。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议论。

有人说“咏史诗以讽今为上,凭吊次之,述古又次之”,不无道理,但非绝对。

应该说,凭吊也有佳作,只是多了容易雷同,难出新意。

杜牧的贡献在开发了七绝的议论功能,领宋人议论诗风气之先。

杜牧风流,且不掩饰——身为国家公务人员(杨州刺史),嫖娼也就罢了,居然写下来,公之于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令多少人羡慕嫉妒恨。

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因为老婆。身为牛党门生,迷上李党美女,里外不是人。

其七律出神入化,堪与老杜媲美。

多情诗,以《无题》为题。名句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当时,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有温庭筠,合称“温李”。

温是个家道中落的纨绔子弟,有才,不求上进,介日混迹于花街柳巷。跟歌妓太熟,碍于情面,帮忙填写了一些歌词,不想风行一时,成为文人填词的鼻祖。

第七站:宋朝

朱温灭唐,进入五代十国。黄袍加身,迎来大宋王朝。

因为兵变太容易,赵匡胤寝食难安,“杯酒释兵权”,建立起一套重文轻武的制度。故而,宋朝的文人最潇洒。

俗云唐诗宋词,或以为宋人只填词不写诗。其实,有宋一朝,格律诗仍是正宗,填词为业余爱好。苏轼出版诗集,羞答答的将词作为附录,叫“琴余外编”。

歌词产自民间,难免粗俗。文人填词自堕落诗人温庭筠始。后有堕落的南唐皇帝李煜。

李煜音乐控。玩到嗨,亲自填词,与宫女同乐。前期的词无非风花雪月,不咋的。后来,国家玩丢了,做了俘虏,自己的皇后被叫去陪宋太宗过夜,痛定思痛,发为千古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初经济发达,“无烟工业”繁荣。有位才子也喜欢泡在花街柳巷——柳永。一如温庭筠,受歌女之托,填了不少新词,不想不胫而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声名大噪。

本来中了进士,皇上审卷:“这不是有名的浪子柳七吗?既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名落孙山。柳永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的名句,天子亦知。

苦笑之余,柳永自称“奉旨填词”,一生放浪形骸。死于青楼,歌女凑钱安葬的。“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有红颜相惜如此,也值了。

柳永令歌词上升为艺术。

柳永之后,宋朝的诗人放下架子,以填词为乐,不一定拿去唱,也可读,令词成为格律诗之外一种单独的文学形式。连文豪也来凑趣,英雄也来玩票。

文豪苏轼,英雄辛弃疾,合称“苏辛”,开豪放一派。

同为豪放,细辨之,苏是放——神马浮云,辛是豪——壮怀激烈。

苏轼当世文豪,皇帝的秘书。以他的身份填词,不好意思盯着男欢女爱不放。诗如其人,千古江山尽收眼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前面大气,末尾没“振起”——落在“人生如梦”。

辛弃疾书生报国,首创特种部队——“飞虎军”。曾领五十骑直扑金营,于百万军中取叛徒首级,名震天下,“天子一见三叹”。毕生翘首北恢不果,一腔忠愤入词,不同凡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末尾高亢——“请求一战”!

苏辛令词脱离了低级趣味,登入大雅之堂。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不脱女儿词之本色。

陆游一生诗万首,很少填词。喊“北恢”喊得凶,号称“爱国诗人”。时人津津乐道者,是他与唐婉的那一场风花雪月。

感动中国的名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个人以为《剑门道中遇微雨》一诗,乃是他一生的写照:“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所谓“词牌”,就是歌曲名称。

所谓“填词”,即按照歌曲的要求——字数,平仄和对仗等,填写新词。

格律诗有规律可循,词牌无道理可讲。

边开车,可以边想诗;无参考书,则很难想出词。

有朋友问:“为什么前人可以自创词牌,后人一定要跟着写呢?”

我无言以对。

我很少填词——总觉得有些束手束脚。

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时至今日,填词犹盛行,必有道理。

诗点到为止,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词淋漓尽致,讲究铺陈和渲染。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改成七绝为:

北国风光千里雪,须得晴日更妖娆。射雕英雄俱往矣,风流人物看今朝。

意思虽在,但,少了风光的展开和历史的批判,不是那回事了。

诗词各擅其场。

在我,因为偷懒,不想翻着参考书填词,如此而已。

第八站:元明清

元朝流行歌剧。按歌剧中的曲目去填词即元曲。

单曲叫小令;小令组合成套曲:配上对白,即成戏曲。

元曲本是唱词,唱给老百姓听的,一般通俗易懂。

例:《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都做了土”这样的大白话,诗词不敢写。

曲有曲谱,字数、平仄和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

大白话挺好。只是,说大白话也要翻工具书?令今人望而却步——填曲的少!

元曲之外,诗词未绝,仍是主流。

元朝的大诗人有元好问——金国状元,金灭入元。其《论诗三十首》颇有名,以七绝论诗。其词的名句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大凡状元无出息,独此公例外。

明清无诗。不是无人写诗——相反,比唐还多;而是无名诗及名诗人。勉强算来,有钱谦益和吴伟业。

一般知道吴伟业的《圆圆曲》:“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千金请易而不允。

个人喜欢钱谦益的七律——圆熟。

其实,这也是明清诗的共性——集唐宋之大成,老练有余,新意不足。

鲁迅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林语堂说:“唐人已榨干柳条的最后一丝风情”。

明清之尴尬在此。

其实,想不重复古人,今日更难。

然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

如钱谦益的“悔不死在乙酉日”——一个“贰臣”的忏悔,杜甫就写不出。

如手机、网恋和登月等,李白也想不到。

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我手写我心,你感动或一笑,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明朝赵翼)。

三、格律不难

自杜甫以后,无论诗歌体裁如何花样百出,格律诗始终是正统。

格律的作用在音乐性——无论内容如何,已然抑扬顿挫,先声夺人。

今人写诗,不守律也可。只是,在方家看来,可能不屑一顾。

何必让人小瞧?其实,格律不难,十分钟即会。

1、韵

无论几字一句,句末一字读音相同或相似,叫押韵。

押韵如音乐中的节拍,每隔一定时间以似曾相识的音符重复出现,起到一种分隔、呼应和强调的作用,构成一种回环的韵律之美。

音乐无节拍不成其为音乐,诗无韵不成其为诗。

故而,押韵是古今中外诗歌不约而同的一个共性,是诗之为诗的一个最低要求。当然,近百年来异军突起的新诗例外。

用来押韵的那个字,叫韵脚。在汉语拼音里,可以解释为:声母不同,韵母相同或相近。韵母相同好理解,韵母相近如“en"和“ in”等,可以通押。

哪些字在同一个韵部?这个说来复杂,建议去买本韵书,一翻即知。网上也可以搜到。

一般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首句可押邻韵——韵书中左邻右舍韵部的韵皆可。

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即中间不能换韵。一般押平韵,即韵脚为平声字。也有押仄韵的。平仄韵不能混押。

2、平仄

近体诗与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是讲平仄。

汉语拼音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一、二声(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古有入声,今已不论。

平声音长而舒缓,仄声音短而响亮。

为什么要讲平仄?其目的就是要长音和短音错开,以达抑扬顿挫之效。文如看山不喜平,声调亦然。

那么,平仄如何错开?

一般是双音错开,即:双平或双仄为一节,平平后面是仄仄,两个长音间隔两个短音,或者两个短音间隔两个长音。

为什么不是单音错开?如: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想来原因有二:一是单音错开太拥挤,没有缓冲,会感觉不到声调的起伏变化;二是汉语以双音节为基本,双音错开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下面,要说到令不少人头大的平仄格式。

如果是六字诗就简单了: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以此类推,如此而已。

但,近体诗一般是五字和七字一句(叫做“五言”和“七言”),如何排列?

其实,个中有规律可循,无需死记硬背。

近体诗的基础是五绝(五字四句)。弄清了五绝,余下迎刃而解。

五绝中,只要弄清了第一句,余下顺推可知。

而五个字组成的一句话,按双音(多不过三音)平仄错落的原则,只有四种组合——

第一种:平起押韵式

首句格式为:平平仄仄平。

凡末字押韵一般为平声。

第二句是偶句,亦须押韵,平收。那么,与上句平仄双音多不过三音错开,只能是: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是奇句,不押韵。不押韵的句子必须仄收,即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这是第一个规则。

第二个规则是:两句为一联,联与联之间必须粘连。

何谓粘连?粘连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头两个字必须同平或同仄,即:第二句头两个字是平声,第三句头两个字也必须是平声;第二句头两个字是仄声,第三句头两个字也必须是仄声。

那么,第二句是仄起,第三句也只能是仄起,且仄收,则为: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是偶句,须押韵,平收。与第三句平仄对应相错,即为:平平仄仄平。

四句合为——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仄起押韵式

首句格式为:仄仄仄平平。

依上述原则类推,四句合为——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平起不押韵式

首句格式为:平平平仄仄。

依上述原则类推,四句合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仄起不押韵式

首句格式为:仄仄平平仄。

依上述原则类推,四句合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五绝,仅此四种平仄格式而已。依照平仄双音三音错位、偶句押平韵、奇句不押韵仄收和两联之间粘连的原则,写出第一句,就可以推出下一句。先写出最后一句,往上推亦然。

貌似深奥的平仄格式,其实简单,

3、七绝

七绝(七字四句)是五绝的加宽版而已。即:五绝首句头两个字是平声,前面加两个仄声便是,余则以此类推。

比照上述原则,也就四种格式:

1、

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2、

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

3、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4、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

4、七律

七律(七字八句)是七绝的加长版。原则相同。只是较七绝多了两联,要注意每联之间均须粘连。

格式也就四种:

1、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五律在七律的基础上减去头两个音即是。在此不赘言。

5、对仗

绝句和律诗(五律和七律)的区别不仅在于句子的多寡——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绝句可对仗可不对仗,而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何谓对仗?俗称“对对子”。即:两句中,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句式一样,结构一致,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等。

对仗可使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步调一致,构成一种字面的回环和呼应,凭添一种节奏之美,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段。

关于对仗的基本常识,国人中小学上语文课都学过,不多说。

6、关于平仄的变通和几个规则

写过旧体诗的人知道,要每个字都遵守上述平仄格式是很难的。如每句的头两个字,必须两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选择词汇的范围就窄了。有时,一处当用平声字,却只想到一个仄声字最贴切,能把人急疯。

讲平仄的目的是为了诗的音乐性。在不损害音乐性的前提下,平仄可以变通。

流行的一句话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即:每句诗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字(对七言而言)可以不讲平仄——当平可仄,当仄可平;但,第二、第四和第六个字,必须严格遵守平仄格式。

“早说嘛,这下就解放多了”。

不过,这只是泛泛而论。在有些情况下,这句话又不对。

可以肯定的是:“一不论”是成立的,即每句的头一个字可以不讲平仄。

至于三和五,则要看是否犯“孤平”、“三仄尾”和“三连平”。

何谓“孤平”?

简单的说法,就是不能“两仄夹一平”。即:仄仄平仄仄。

例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论就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了。

何谓“三仄尾”和“三连平”?

三个连续的仄声字或平声字在句头和句中常见,但不能放在句尾。

例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如第五字不论就成“仄仄平平仄仄仄”,三仄尾了。

例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如第五字不论就成“平平仄仄平平平”,三连平了。

只要不犯上述这三个毛病,三五就可以不论。

7、拗句和拗救

如果你还嫌不自由,可以用拗句和拗救。

何谓“拗句”?

拗就是不合常格。拗句其实就是病句。因为病得不重,体检也算合格——

1、在五言(或七言中的后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变成:"平平仄平仄",也算合律。

2、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个字改用仄声,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何谓“拗救”?

就是前面一字拗了,后面再拗一下,去"救"回来。

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以求保持声调高低起伏的效果。

下面是两种比较常见的拗救——

  1、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2、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8、关于折腰体

如果你嫌两联之间要粘连有时也难受,还可以“折腰”。

何谓“折腰”?就是上下皆守律,唯有中间一处失粘,亦可,叫“折腰体”。

绝句只有两联。两联之间如果可以不粘连,往宽处说,可以完全不受粘连这一规则的限制。经常有人指出:“哥们,你这绝中间失粘了吧?”我趁机给他上一课:“不懂吧——这叫折腰体!”

律诗有四联,则只能失粘一处。

9、关于平水韵和新韵

平水韵是宋末编写的一部韵书,因其刊行者刘渊是平水人而得名。

因该部韵书的完备和著名,自宋末以来,写近体诗的皆奉行此韵。

古人的发音与今人不同。今阅古诗,有些地方读起来似乎不押韵,其实在古时候是押韵的。

这里说的韵,不仅指韵脚,也包括平仄。有些字,如“国”、“得”、“直”和“节”等,在今天读平声,在古人则读仄声。有些字,如“令”、“论“、“教”和“过”等,在今天读仄声,在古人则读平声。故,在今天读来不合平仄的古诗,在古时候可能是合的。

今天的旧体诗坛依旧盛行用平水韵,即按古人的发音去写诗。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传承,还是一种固执,抑或是一种卖弄。

曾经笑问一个用平水韵写作的诗友:“你能用古音读出你自己写的诗吗?纵使读得出,今天又有几个人能听得懂?”

对此,钱玄同在《新青年》里说得比我痛快:

有些人做古诗,故意把押“同”、“逢”、“松”这些字中间,嵌进“江”、“窗”、“双”这些字,以显示其懂得古诗“东”、“江”同韵。故意把押“阳”、“康”、“堂”这些字中间,嵌进“京”、“庆”、“庚”这些字,以显示其懂得古诗“阳”、“庚”同韵。全不想你自己是古人吗?你的大作个个字能读古音吗?要是不能,难道别的字都读今音,就单单把“江”、“京”几个字读古音吗?

个人以为,今人用古音写诗,是忘本——忘了格律的本意在音乐性。

我坚持用新韵写诗——即依照现代汉语拼音。个人觉得,起码没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

10、关于起承转合

格律诗除格律外,还讲究章法,所谓“起承转合”。

诗即说话,说话即写文章。而写文章,开头很重要——“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开头的方法有很多,最好能够引人入胜,即:设个悬念,让人想往下读,欲罢不能。

小说的经典如《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如《双城记》:“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如《生活在别处》:“诗人究竟是在哪里被怀上的呢?每次诗人的母亲想到这个问题,她觉得只有三种可能性值得考虑:某个夜晚在广场的长凳上;或是某个下午在诗人父亲朋友的房子里,再不就是某个早晨在布拉格市郊一个罗曼蒂克的角落里。”

为吸引眼球,往往先捡好玩的说。如此,可能游离于主题之外。不打紧,再引回来。

此即所谓“兴”——由彼及此。

同理,诗亦如此,“起手贵突兀”。

如“花近高楼伤客心”——满目春光,为什么伤心?引出“万方多难此登临”。

如“风劲角弓鸣”——好劲爆的场面,在干嘛?原来“将军猎渭城”。

第一句或首联起,第二句或下联加以说明,叫“承”。

起承的作用在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说完事,要“转”——表明你的意图。

如你对朋友说:“我急得要上吊!”设悬念,是为“起”。

朋友忙问:“怎么了?”

“我妈妈病危”。说明原由,是为承。

接着,你话锋一转:“可以,借我……两万块钱吗?”说明本意,是为“转”。

打完借条,你说:“多谢了!”表明心迹,是为“合”。

起是吊胃口,承是说明,转是目的,合是总结。

所谓起承转合,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平时,我们经常在用,不自觉而已。

诗例——

一、

闺中少妇不知愁——为什么“不知愁”?起。

春日凝妆上翠楼——在开心赏花咧。承。

忽见陌头杨柳色——见到杨柳,想起折柳话别老公的情形。转。

悔教夫婿觅封侯——感悟:官高不若在身边。合。

二、

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下雨了。起。

客舍青青柳色新——雨后的风景看上去很美。承。

劝君更尽一杯酒——切入主题:“多喝一杯啊!”转。

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后想喝没朋友陪你了!”表明惜别之情。合。

以上是标准格式。在很多情况下,起承转合不一定分明。有时,起承混为一体,一并交代背景。

例: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起承转合尚有诸多变化,不尽述。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承转合为丰富曲折之法,但,也不必拘泥。

有完全不守“法'的,也是好诗,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无定法,能触动人心就是好诗。

不过,知道一些基本的章法,有益无害。

11、关于张力

写诗十年,我有个体会:语言要有张力。

所谓张力,即对照,即反差,即矛盾的辩证统一。

大小构成反差。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小小寰球”。

时间可以错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悲喜形成对照。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睹物之情,因人而异。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登高之慨,易时不同。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等等。

所谓深刻,即发现事物的矛盾之处。

所谓幽默,亦然。

不少朋友喜欢我写的一句诗:“饮酒归来玉郎瘦,有车牛屎俱插花”。美女都嫁给煤老板了,害得帅哥没了女朋友……

套用罗丹的话——

生活中不缺少诗,只缺少诗的发现!

#诗词[超话]# 诗歌历史#诗词格律#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