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现在是冲刺的好时机。这是集中孩子们的学习,一起成长的好时机。(大卫亚设)。
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共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莅(lì)临 遒劲(jìng) 咄(duō)咄逼人 强(qiáng)词夺理
B.惩(chěng)罚 狭隘(ài) 坦荡如砥(dǐ) 衣衫褴褛(lǚ)
C.鲜腴(yú) 贮(chǔ)蓄 矫(jiǎo)揉造作 哄(hōng)堂大笑
D.祈(qí)祷 宽宥(yòu) 前仆(pū)后继 摩肩接踵(zhǒng)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强(qiǎng)词夺理;B.惩(chéng)罚;C.有误,贮(zhù)蓄”;D.完全正确。答案为D。
强词夺理读音为qiǎng cí duó lǐ,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曹禺《日出》第二幕:“福:(~地)我怎么没有听见哪?”◎《三国演义》四十三回:“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惩罚读音为chéng fá,具有动词和名词词义,表示惩戒、责罚;处罚。或者施加鞭鞑或体罚使之服贴、受辱或以苦行赎罪。出处《魏书·西域传·于阗》:“其刑法,杀人者死,馀罪各随轻重惩罚。”出处:◎处罚。《魏书·西域传·于阗》:“其刑法,杀人者死,馀罪各随轻重惩罚。”◎杨朔《渔笛》:“坏人都得到应有的惩罚,好人也踏上幸福的道路。”◎艾芜《漫谈三十年代的“左联”(一)》:“这是用经济上的惩罚,来补充政治上的虐待。”示例:◎杨朔《渔笛》:“坏人都得到应有的惩罚,好人也踏上幸福的道路。”◎艾芜《漫谈三十年代的“左联”(一)》:“这是用经济上的惩罚,来补充政治上的虐待。”
贮蓄读音为zhù xù,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多指存到银行里,或放在仓库里。也指积存的钱。造句:有的人节约,老时便可以有一笔不小的养老金;有的人浪费,老了却没有什么贮蓄。近义词:蕴藏、贮藏、储蓄、贮存 、贮积、贮备。
【考点解析】 汉字字音
汉字字音
1、注音的问题(突出汉语拼音规则):
(1)汉语拼音规则中的加与改的问题
(2)汉语拼音规则中的隔音符号的使用
(3)汉语拼音中的儿化韵
(4)易读错的字: A、形声字的读法(脍炙人口 堤坝)
B、多音字的读法(可恶 恶心 )
C、特殊字的读法(女红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原则:根据语境正确书写(bian: 辨认 辩论)
(1)防止同音字或近音字的干扰
(2)防止形似字的干扰
(3)防止音同形似字的干扰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浮燥 惨淡 殚精竭虑 孤苦伶仃
B.推操 殷红 漫不经心 翻来覆去
C.拙劣 蜷伏 杞人忧天 巧妙绝仑
D.旁骛 屏障 大庭广众 自出新裁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易错字形的辨识能力。A.浮躁;B.推搡;C.巧妙绝伦;D.全部正确。答案为D。
浮躁:拼音是fú zào,“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浮”的意思是“漂流”,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指急躁,不沉稳,引证解释指轻浮急躁。语出《晋书·应詹传》:“ 玫浮躁有才辩, 临漳人士无不诣之。”宋·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 李文靖公 沆 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
推搡:拼音是tuī sǎng,使劲推;推抢。例句 :◎大家一路推搡着,一路说笑着。◎他被卫兵推搡着,来到这间屋子里。◎走到门口,姑娘们互相推搡着,谁也不肯先进去。
巧妙绝伦:拼音是qiǎo miào jué lún,意思是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绝:没有。伦:同类。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7课、沪教版语文六年级第18课茅(máo)以升《中国石拱桥》:“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造句:◎1、人生就是一个巧妙绝伦的五线谱,跌宕起伏,有高潮亦有低谷。◎2、来到苏州园林,花园里那巧妙绝伦的亭台,那五彩斑斓的池鱼,都令我豁然开朗。◎3、十五岁的女孩就像是五线谱(pǔ),谱出生活的酸甜苦辣;谱出生活的巧妙绝伦;谱出了她自己的天空。◎4、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5、这副对联作的真是巧妙绝伦。
【考点解析】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字形是字的形体,字义是字的意义。字的最初的一种意义叫做“本义”。字的其他意义一般是由本义生发出来的,叫做“引申义”。本意和字形是有关系的,懂得这个道理,有助于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
象形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很明显。如:“日”“月”“水”“火”的古文字就很像太阳、月亮、滔滔的流水:熊熊的烈火的形状。
会意字的字形和字的关系也很明显。如:“涉”的本义是趟着水过河,所以左边是“水”。古文字的“涉”更加形象,画的是前后两只脚,中间一条河。“及”的本义是赶上,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只手,表示一只手从后面抓住了一个人。
形声字分意符和声符,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例如:“操…‘持”都是拿的意思,所以以手(扌)为意符。
汉字的形体很多。但汉字的基本组织单位──偏旁部首并不太多,其中常用的才150个左右,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常用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就不难通过字形分析来了解常:
用字的本义。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所表示的意义(引自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略有调整):
【人】从人的字,本义多与人有关。、如:伦,本义指人的辈份。引申指人与人的关系,如“五伦”指五种人际关系。作,本义指(由跪坐而)站起来。《论语·先进》“舍瑟而作”,意为放下瑟站起来。仞,相当于一人高的长度,约八尺(古尺)。
【子】与子女有关。如:孟,兄弟排行老大称孟,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幼称季,孟、季都从子。孤,幼而无父叫孤。
【女】与妇女有关。如;好,本义指女子长得美好。《史记·殷本纪》:“九侯有好女,入之纣。”妪,妇人的通称。《史记·滑稽列传》:“巫妪弟子,是女子也。”
【立】与站立有关。如:端,正立。竦,敬立。
【广】(nè)与疾病有关。如:痕,伤痕。
【页】(xié)与人头有关。如:颇,偏头。顾,回头。顿,低头至地的礼节。颜,额面。题,额头。
【耳】与耳有关。如:聪,听力好,成语有“耳聪目明”。聩,耳朵不灵,“聪”的反义词。
【目】与目有关。如:督,察看。眷,回头看。相,本义指视察。《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意为观察山的北面南面。
【口】与口有关。如:命,命令。和,应和声,《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肉】与肉或肉体有关。如:腴,腹下肥肉。惰,干肉。脱,本义指消瘦。胡,下颔或脖子下的肉。
【髟】(biāo)与毛发有关。如:髡,剔发之刑。
【心】与心理情感有关。如:惟,思维。慢,怠慢。忽,忘记。怪,感到奇怪。
【手】与手或手的活动有关。如:把,握住。揭。高举。
【足】与足或行走有关。如;跟,脚跟。践,踏。
【鬼】与鬼魂有关。如:魃,旱神。魄:阴魂。
【老】与老人有关。如:考,父亲也叫考。
【殳】(shd)多与打击有关。如:段,锤击。殴,拳击。
【力】与用力有关。如:劳,用力。劲,有力。
【彳】(chì)与行走有关。如:循,顺着路走。徐,慢走。很,不顺从。《史记·项羽本纪》:“很如羊”。
【辵】(chuò)与彳的功能相同。如:遵,沿着走。述,本义为照着样走,引申为照着说。造,往,到。从,跟着走。徒,步行。
【走】与行走奔跑有关。如:趋,快走。超,跳过。越,超越。趣,急走。
【行】与道路有关。如:行,本义为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行。”
【言】与言语有关。如:许,允许。谅,说话守信用。访。咨询。诈:谎骗。
【见】与看有关。如:览,观看。觉,睡醒(眼睁开)。
【欠】与张口或出气有关。如:欧,古同呕,呕吐。
【食】与吃食有关。如:饶,饱足。(食,今作偏旁饣同)
【刀】与刀或切割有关。如:副,破成两半。判,分开。列,分解。剂,斩截。制;裁。
【弓】与弓有关。如:张,张开弓弦。弛,弓弦松驰。弯,弯弓上箭。
【斤】与斧斤有关。如:新,“薪”的初文,本义是伐木。析:用斧子砍。
【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耨(nòu),除草农具。
【舟】与舟船有关。如;航,本义为渡河。
【车】与车有关。如:辐,车轮的条幅。轨,车轮辗过留下的印迹。
【】(yǎn)与旗帜有关。如:旋,挥旗旋转。旄:旌旗上的饰物。
【革】与皮革有关。如:鞍、(鞋)、鞭等都是皮革制品。
【韦】与熟皮有关。如:韧,(像熟皮那样)柔韧。撼,古袜字,熟皮制品。
【匚】(fāng)与盛物的方器有关。如:匡,古筐字。匪,古篚字。匮,古字。
【皿】与盆类器皿有关。如:盛,盛受。益,水满溢出。盍,蓝的初文,盆盖。
【缶】与陶器有关。如:缺,器破。罅,器裂。
【瓦】与陶器有关。如:瓯,小盆。
【鬲】与釜锅有关。如:鬻,古粥字。融,炊气上腾的样子。
【酉】与酒或酒坛有关。如:醒,醉后恢复正常状态。酸,酸酒。醢,肉酱。
【玉】与玉石有关。如:理,治玉。琢,凿玉。
【金】与金属有关。如:销,熔化金属。错,镶涂金属。镜,古人用铜镜,所以从金。
【衣】与衣服有关。如:表,皮袍的外表。补,补衣裳。
【糸】(mì)与丝麻绳索有关。如:绪,丝头。经,纺织品的纵纱。续,接纱头。约,缠束。红、紫、绛、绿等表示颜色的字从糸,是因为颜色是抽象概念,必须依附于具体事
【巾】与布有关。如;幅,布帛的宽度。常,旗帜。帼,妇女的头巾。
【网】与罗纲有关。如:罩,鱼网的一种。罗,用网捕鸟。罹(1í),被网住。署,张网部署。
【黑】与黑墨有关。如:黥,在脸面染黑的刑法。
【乡】(shān)与修饰有关。如:修,修饰。形,(雕绘的)形象。
【示】与鬼神祭祀有关。如:社,土地神。祝,祷告求福。祸,神的惩罚。祖,已死的祖先神。禁,禁忌,怕冲撞鬼神而不敢做的事情。
【邑】与城邑有关。如;鄙,边邑。郭,城郭。郑,古邑名(也即国名)。都,有先君宗庙的城邑叫都。
【宀】(miǎn)与宫室有关。如:宗,始祖庙叫宗。定,安居,安定。
【穴】与洞穴有关。如:穿,本义是打通,穿透。《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窦,洞。
【广】(yǎn)也与宫室有关。如:废,放置,存放。府,藏文书的地方。库,藏兵车的军用库。
【门】多与门户有关。如:辟、开门。闭,关门。间,门缝、缝隙。阉,受过刑的守门隶。
【囗】(wéi)与围墙、包围有关。如:圈,养牲畜的栏圈。固,四围不通。国,都城。圃,菜园。
【日】与太阳、季节、时辰有关。如:时,四季叫四时。暴,古“曝”字,曝晒。晴,天清无云。
【月】与月有关。如:朔,每月之始。朗,月光明朗。期,周月,又指周年十二个月。
【山】与山有关。如:崩,山崩。岐,山名。
【阜】与山陵或台阶有关。如:阳,山南面。阿,大山。除,殿阶。阶,台阶。陟,阶高。
【石】与石有关。如:研,研磨。确,坚石。础,柱基石。
【土】与土或土地有关。如:基.房基。型,土制的浇铸模型。填,填土。
【田】与田地有关。如:畔,田界。畿,都城附近的土地。略,占领土地并加以经营。
【火】与火有关。如:然,古燃字。
【水】与水有关。如:渐,浸湿。注,灌注。
【雨】与降雨有关。如:零,落雨。霹雳,雷声。
【仌】古冰字,与冰或寒冷有关。如:凌,冰块。冶,销熔(如冰块消溶)。凝,水结成冰。
【气】与气有关。如:氛,雾气。
【木】与树木或木材有关。如:样,橡树籽。枉,弯曲。成语有:“矫枉过正”。
【艹】(cǎo)与植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关。如:蓝,草名,可以染青。薄,灌木业。葺,用草覆盖房子。落,叶落。
【竹】与竹有关。如:简,竹简。篇,竹简编成册,一卷叫一篇。筵,竹席。筹,用于计数的小竹棒。算,用筹计算。
【禾】与禾类植物有关。如:稠,庄稼稠密。颖,有芒刺的毅穗。秒,芒刺的尾尖。
【马】与马有关。如:骄,高马。驳,马色不纯。
【牛】与牛或畜牲有关。如:特,公牛。物,杂色牛。仪、牲。都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畜牲。牢,养牛羊的栏圈。
【犬】与狗或犬类兽有关。如:狩、猎,从犬是由于狩猎用犬。吠:狗叫。狄,以狗为图腾的种族名称。
【鸟】与鸟类有关。如:鸣,鸟叫。鸿,鸿雁。
【隹】(zhu)也与鸟类有关。如:雕,一种猛禽。雄,本指牡鸟。雅,古“鸦”字。
【鱼】与鱼类有关。如:鲠,鱼骨。鲍,咸鱼。
【虫】(hur)多与蛇有关,上文已述。又作为“烛”(“昆”虫”之“昆”的本字)的省形,与昆虫类有关。如:蟊、蠹、蠢、蚕、螽等不省。“蚊”、“蜂”等则省形。
【贝】与钱货有关。如:贯,贝串,古人用贝作货币。贺,以礼物庆贺。质,用于抵押的财物。赋,敛收钱粮。贪,贪财物。贱,货物不值钱。
【羽】与羽毛翅翼有关。如:翁,鸟颈羽毛。翠,一种青羽毛的水鸟。翘,长尾上举。翻,飞。
【角】与兽角有关,如:触,用角抵撞。觥,角制的酒器。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日照作家夏立君凭借《时间的压力》荣获“鲁迅文学奖”,国内文学界一致认为这一奖项实至名归。
B.建设“美丽乡村”,目的不仅在于改善乡村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更在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C.以“面朝大海,杜鹃花开”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杜鹃花展在日照举办,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趋之若鹜。
D.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迭风云变幻,人生选择丰富多元,这样一个新时代给青年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辨析能力。A.正确;B.有误,箪食瓢饮:多用于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属于用错对象;C.有误,趋之若鹜:意思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贬义。不能用指“游客纷至沓来”,属于褒贬不当。D.有误,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属于用错对象。故选:A。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辦凊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怡当。
实至名归:读作 shí zhì míng guī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箪食瓢饮:拼音是dān sì piáo yǐn,箪食指一竹筐饭。瓢饮指一瓢汤。箪食瓢饮是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一个成语,多用于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趋之若鹜:读音为qū zhī ruò wù,意思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出自《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 士趋之若鹜, 宾座常满。”示例:◎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鹜。”◎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哪个不趋之若鹜呢!”◎网上流行起“非主流”来了,大伙趋之若鹜。◎哪个“留学博士”出版了一本《留学指南》,不学无术者趋之若鹜!
风云变幻:读音为fēng yún biàn huàn,意思为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出自南朝·梁·庾信《入彭城馆》诗:“年代殊之民俗,风云更盛衰。”例句:◎然而那么~的事,恐怕世界上是不多有的,我没有料到,未曾描写,可见我还不很有“毒笔”。——鲁迅《三闲集·通信》◎秋瑾《柬某君》之二:“叹息风云多变幻,存亡家国总关情。”
【考点解析】 巧记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50例
巧记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50例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顺口溜总结】豆蔻年华女十三四。
2、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大华丽。【顺口溜总结】美轮美奂建筑物。
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顺口溜总结】相敬如宾夫妻敬。
4、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顺口溜总结】破镜重圆夫妻圆。
5、严阵以待:指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之敌。【顺口溜总结】严阵以待待敌人。
6、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顺口溜总结】青梅竹马幼男女。
7、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是褒义,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对象只能是指有祸福可言的人或以人为主体的集团、国家等,不能是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顺口溜总结】休戚相关人相关。
8、空谷足音: 人迹罕至的山谷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事物、音信或言论。【顺口溜总结】空谷足音非足音。
9、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顺口溜总结】筚路蓝缕创业艰。
10、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顺口溜总结】汗牛充栋藏书多。
1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顺口溜总结】耳提面命长对晚。
12、三令五申:多次命令和告诫,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顺口溜】三令五申上对下。
13、鱼龙混杂: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对象不能只是坏人。【顺口溜总结】鱼龙混杂有好人。
14、挥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顺口溜总结】言举止或书画或写作。
15、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指见多识广,学问深的人 。【顺口溜】大方之家学问深。
16、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对象不是老年人。【顺口溜总结】老气横秋非老人。
17、人老珠黄:指妇女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久了会变黄,不如新珠子值钱一样。【顺口溜总结】人老珠黄老妇女。
18、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能用于“自然本身” 【顺口溜总结】。巧夺天工言人工。
19、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模仿、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顺口溜总结】生吞活剥搬成果。
20、疏而不漏:天道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放走一个坏人。后指坏人终于受到惩罚。对象是法律方面。【顺口溜总结】疏而不漏指法律。
21、不翼而飞:多用于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顺口溜】不翼而飞东西丢。
22、洗心革面: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只能用于人。【顺口溜总结】洗心革面重做人。
23、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顺口溜总结】楚楚动人女娇美。
24、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顺口溜总结】穿云裂石音乐亮。
25、琵琶别抱:原文是“琵琶别抱归南浦,负却当年鸾锦书”寓意为女子变心,改嫁他人。【顺口溜总结】琵琶别抱女改嫁。
26、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是赞美夫妻美满婚姻的专用词,原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顺口溜总结】举案齐眉夫妻敬。
27、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是听者的感受。【顺口溜总结】如坐春风指听者。
28、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顺口溜总结】浩如烟海文献多。
29、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常,十分出色,多指文艺作品。【顺口溜总结】不同凡响指作品。
30、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顺口溜总结】别出机杼指写作。
31、崭露头角: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顺口溜总结】崭露头角青少年。
32、功高不赏:功劳太高,无法赏赐。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顺口溜】功高不赏评他人。
33、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顺口溜总结】栩栩如生形象真。
34、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仿佛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顺口溜总结】呼之欲出画像活形象真。
35、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们的强烈不满,一般用于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顺口溜总结】怨声载道怨人多。
36、入室操戈:原指进入他人的屋子、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现在比喻就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顺口溜总结】入室操戈驳论点。
37、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贬义。【顺口溜总结】炙手可热气焰盛权势大。
38、邂逅相遇:多用于久别亲友之间的偶然相见。【顺口溜总结】邂逅相遇久别亲友偶相见。
39、十室九空:只能用来形容天灾人祸造成的悲惨场面,不能用于形容售楼等情况。【顺口溜总结】十室九空指灾祸。
40、信手拈来:用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顺口溜总结】信手拈来文思敏。
41、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时挥洒自如或文章篇幅很长。【顺口溜】洋洋洒洒指写作或文章长。
42、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顺口溜总结】酣畅淋漓言作品。
43、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顺口溜总结】休养生息战争动荡后。
44、李代桃僵:原指李桃共患难。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顺口溜总结】李代桃僵互顶替代受过。
45、倚马可待:意思是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特指人的文思敏捷。【顺口溜总结】倚马可待文思敏。
46、含英咀华: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顺口溜总结】含英咀华品诗文。
47、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顺口溜总结】风姿绰约女姿美。
48、狗尾续貂:喻拿不好的东西续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于自谦词。【顺口溜总结】狗尾续貂指作品。
49、名山事业:可以藏之名山,世代流传的事业。指著书立说。【顺口溜】名山事业著书说。
50、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顺口溜总结】草长莺飞江南春。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成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B.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C.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D.华为荣耀四曲面3D玻璃机身设计为两种版式,蓝水翡翠版,将蓝色与绿色进行了结合;幻夜星河版,将黑色与紫色进行了结合。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的能力A.有误,括号里的内容注释的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所以应该紧跟其后;B.正确;C.有误,不是真实的疑问,把两个问号改成逗号;D.有误,“两种版式“总领下文,所以把逗号改为冒号;故选:B。解笞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z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此题考査了倒装问句标点的使用,解笞此题,在明确标点符号基本的使用前提下,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考点解析】 顺口溜:标点符号正确使用
顺口溜:标点符号正确使用
问号:
第一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第二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三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四注意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五注意引文有问号,问号打在引号内。
顿号:
一、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二、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打顿打逗。
三、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四、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五、多个引号书名号并用,中间不插顿。
六、并列词语中用“和” “及”“或” 等连词,连词前不带顿。
七、并列词语中带“啊”“哇”“呀”等语气助词,并列成分之间不打顿打逗。
冒号:
1、同一句话不重复使用冒号
2、提示性动词指向引文之外的内容,提示性的词语后不用冒号。
3、冒号不与“即”“也就是”同时使用。
4、引文不独立成句,不用冒号。
5、冒号一管到底。
分号:
1、简单分句不用分号用逗号
2、并列分句内有逗才能分
3、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用分号
4、分项列举里余指代词“等等”前也要用分号
5、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引号:
1、直接、完全引用,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
2、间接、不完全引用,点号放在引号之外或不用点号(问号、叹号除外)。
3、引中有引,外双里单。
4、转述不用引号。引用原文或原词原句加引号。
括号:
1、不是注释说明内容,不用括号。
2、括号注释说明读时可省去, 但破折号注释说明不可缺。
3、句内括号紧贴被注释词语或短语后。
4、句外括号放在句末点号后,括号内注释语句句末可用点号。
书名号:
1、考试名称不用书名号。
2、活动主题不用书名号。
3、栏目名称不用书名号。
4、计划不用书名号。
5、丛书与单位,不用书名号。
6、专业课程名称不用书名号。
7、书名号中有书名号,外双里单。
省略号不能与“等”“云云”“诸如此类”等连用。破折号不能与“即”“就是”等并列。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能否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携手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B.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C.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学生的近视比例已超过50%以上。
D.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当代中国工匠传奇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A.有误,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B.有误,成分残缺,缺宾语,在“社会主义”后加“的精神”;C.有误,语意重复,删去“超过”或“以上”;D.正确;故选:D。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要。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増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考点解析】 练就一双慧眼——辨析病句“七看”
练就一双慧眼——辨析病句“七看”
辨析病句是每年中高考的必考类型之一,老师们都讲了病句的六大类型和辨析技巧,同学们也做了不计其数的专项训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辨析病句试题,各类病句都有一些显著的标志。只要我们炼就一双慧眼,迅速抓住七类标志也就找到了辨析病句的终南捷径。常见的语言标志如下:
一、介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介词,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主语残缺
当句首出现 “在、当、从、使、对于、为了、通过、经过” 等介词时,往往会使句子出现主语残缺。
如: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解析:由于介词“对”的存在,主语被状语掩盖住了,应该将“对”删掉,让 “法律水平”作主语。
(2)搭配不当
介词结构一般都有固定搭配,如果改变了这种固定搭配,就会使句子出现搭配不当。
如: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解析:“对”一般与某个人或某种现象构成固定搭配,此处应将“对……上”改为“在……上”。
二、数量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数量词,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前后矛盾
数词可分为确数、概数,如果在同一个句子中两类词同时出现,就会出现前后矛盾。如: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解析:“累计”和“超过”的矛盾,应该改成“已经累计100万人次”或者“已经超过100万人次”。
(2)误用倍数
句子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与具体语境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如: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解析:表示事物减少时不能用倍数,应将“低一倍多”应改为“低一半多”。
(3)成分赘余
数词表示约数时,如果在一个句子中“超过”“大于”等词与“以上”连用,或者“不过”“至少”等词与“左右”连用,往往就会产生成分赘余。
如: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解析:“不过”与“左右”重复,应将“左右”去掉。
(4)产生歧义
数量词作修饰成份时,容易出现歧义。
如: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解析:“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有歧义。可理解成“几十个报社派出的编辑记者”,也可理解成“几十个编辑记者”。
三、关联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关联词,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语序不当
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两个分句主语不相同时,关联词语应放到主语前面。如果关联词的放错位置,就容易造成语序不当。
如: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解析: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前面,“我们的城市”和“不仅”互换位置。
(2)搭配不当
关联词一般都有固定搭配,如“虽然……但是,不是……而是,不但……而且”等等,如果随意改变,就会出现搭配不当。
如: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解析:“不只是……而是”应改为“不是……而是”或“不只是……而且是”。
(3)轻重倒置
当句子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时,应该注意分句之间的轻重关系,不能轻重倒置。
如: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解析 :“诚信”和“不仅”应互换位置,“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与“体现了公民 基本道德素质”互换。
四、并列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 “和、与、跟、同、及”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时,或者出现多个顿号时,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并列不当
句子中的并列词之间如果不是同类并列,而是存在包含关系,或者没有领属关系,往往会产生并列不当现象。
如: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解析:“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等,存在包含关系。
如: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解析:“拼图、棋类、卡拉OK”不属于体育活动,没有领属关系。
(2)语序不当
句子中的并列词之间的关系如果不符合逻辑顺序,就会造成语序不当。
如: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解析:应将“融合”与“交流”互换位置。
(3)搭配不当
当句子中的并列词较多时,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现象。
如:与空中航路相对应,在沿途的地面上,平均间隔300公里左右就设有一处雷达、通讯导航和众多空管中心等设备,为“天路”上的飞行提供服务。解析:“雷达、通讯导航和众多空管中心等”与“设备”不搭配。
五、否定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防止”“阻止”“否认” “怀疑”“缺乏”等否定词,如果这类词后面再出现“不”这类否定词,表达的意思往往与原意相反,就容易产生否定不当现象,
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解析:“缺乏” 本身就表示否定之意,后面又出现“不足”“不当”, 造成语义相反,应把“不足”和“不当”删去。
如: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2008北京卷)
解析:“防止”的应是“再次发生”,句中还有“不要”,造成语意相反,所以应去掉“不要”。
六、两面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能否”“是否”“好坏”“成败”“有没有”等两面性词语,容易产生搭配不当现象。
如: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解析:“能否”的两面表达与后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搭配。“能否” 是两面,“具有重大意义” 是一面。
如: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解析:“有没有”与后面只表述一面不搭配。“有没有”是两面,而“关键在于”是一面。应在“在于”后加上“是否”。
如: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解析:两面对一面,据题意“欠缺的”应是“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所以应去掉“能否”。
七、代词
如果句子中出现代词,容易产生指代不明现象。
如: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解析:“此”指代不明,是指“雇主对她的歧视侮辱”,还是“她的要求”?
当做辨析病句习题时,只要我们特别注意这七类词,多加练习,一定会熟能生巧,炼就一双慧眼,迅速找到病因,认清病句的本质,提高做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
B.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社戏》《孔乙己》《故乡》都选自《呐喊》。
C.《诗经》也称《诗三百》,共305篇,列为“五经”之一;风、雅、颂、賦、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D.“左迁”,即降职。古代尊右卑左,故将降职称为左迁。另外“谪、贬”也都表示降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有误,半夜三更指的是23时至凌晨l时,即“子时”。
BCD.正确。故选:A。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古代计时单位、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笔记,倣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考点解析】 古代计时单位
古代计时单位是:时,更,点,刻。
时也称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代时对照 23:00 - 01:00 子时 01:00 - 03:00 丑时 03:00 - 05:00 寅时 05:00 - 07:00 卯时 07:00 - 09:00 辰时 09:00 - 11:00 巳时 11:00 - 13:00 午时 13:00 - 15:00 未时 15:00 - 17:00 申时 17:00 - 19:00 酉时 19:00 - 21:00 戌时 21:00 - 23:00 亥时 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一更: 19:00 - 21:00 二更: 21:00 - 23:00 三更: 23:00 - 01:00 四更: 01:00 - 03:00 五更: 03:00 - 05:00 更分为五点,古时一点合现在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三更两点就是指夜间11点48分。 古人还将一昼夜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第一次借到假扇;第二次骗得真扇,却被牛魔王又骗回去;第三次猪八戒打得牛魔王现出原形,借得真扇。
B.《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依据自己1936年在根据地的采访和考察资料写成的,作品客观报道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并且预言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C.《简•爱》最后写简•爱回到芬丁庄园与失明的罗切斯特结婚,是因为简•爱从去世的叔叔那里继承了五千英傍的遗产,与罗切斯特经济上平等。
D.《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因在东京卖宝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被监禁于死囚牢中;后受梁中书赏识押运花石纲,在黄泥岗失陷花石纲,只好投二龙山落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A项表述有误,第三次是孙悟空大战牛魔王在八戒沙僧的辅助下得牛魔王现出原形,借得真扇;B.正确;C项表述有误,简•爱回到芬丁庄园与失明的罗切斯特结婚,不是因为简•爱从去世的叔叔那里继承了五千英傍的遗产,与罗切斯特经济上平等,而是他爱罗切斯特结婚;D项表述有误,在黄泥岗失陷的是生辰纲不是花石纲;故选:B。
【考点解析】 《红星照耀中国》简介及网友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网友评价编辑
“让人觉得很温暖”、“非常可爱”。许多年轻读者还坦言,读这本书是因为选入了课本,但细读下来发现别有洞天。一位学生在网上书店留言,“完全是被迫买来读的,不过考试之后又自愿读了一遍,觉得挺有趣的。”另一位学生坦言,“一开始觉得晦涩难懂,后来发现越看越好看,这本书客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经过,给人以一种自豪感。”还有读者说,“让我想起了近两年很红的《寻路中国》作者、美国作家何伟,莫名有种传承迭变感。说实话,这本书比电视剧出彩得多。”
关于最新的一轮《红星照耀中国》热潮,陕西省中美文化研究会会长、斯诺研究中心主席安危认为,这与国内外的中国热、毛泽东研究热有很大关系。“2018年,《红星照耀中国》创下销售300万册这个新纪录,说明我们没有忘记斯诺,说明中国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孙华认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其实都在学习以往宝贵的经验,如‘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首要的目标。”他认为,许多读者正是通过这本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深刻领悟到什么是“不忘初心”,让他们心中点燃了希望,对现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1]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位于中国版图中南部的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一项现代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长征。这一历时长达两年多的征途接近尾声时,迎来了一名外国记者。
这名当时30岁出头的记者,后来回到北平,写下了游历“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访,轰动西方,也轰动了全民族抗战一触即发的中国。这名传奇的旅行者名叫埃德加·斯诺,美国堪萨斯城人,他用英文写下的新闻报道汇集成《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文字,7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
2014年是长征80周年,在中国各地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之际,人们只需打开电子书,用手指轻点,花不多的钱就可以下载《红星照耀中国》或者是它的中译本《西行漫记》。
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孙华说,其实已经无法统计“红星”在全球的出版发行总数了,仅中译本就有10多个版本。
但即使如此,在世界各地出版的“红星”都很难与在中国上海淮海中路1843号内珍藏的那一本媲美。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绿茶茶艺表演的第九道程序是“春波展旗枪”。 似乎是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跳舞,十分生动有趣。
①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
②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没泡下,茶芽慢慢地伸展开来
③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
④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
⑤直直的茶芽称之为“针”,弯曲的茶芽称之为“眉”,蜷曲的茶芽称之为“螺”
A.①②④③⑤ B.①④③⑤② C.③②①⑤④ D.③②④①⑤
【答案】8.B
【解析】8.本題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逻辑性较强。读语段可首先明晰,应该是“这道程序”承接“第九道程序”,所以可判断③为第一句;②讲“杯中的热水”是“茶艺表演”的第一步,为第二句;①“尖尖的叶芽如枪”承接“茶芽慢慢地伸展开来”,为第三句;⑤“直直的茶芽”承接“尖尖的叶芽”为第四句;④“千姿百态的茶芽”对前几句,领起下句“似乎是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跳舞”,为第五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C。
【考点解析】 语句排序快速解题技巧
语句排序即一个文段以句子为基础进行打乱并标有数字序号,让考生重新排列恢复原文顺序。
我们要掌握很重要的解题技巧:
一、结合选项,确定开头
我们要结合选项,关注首句,排除不适合做首句的选项。不适合做首句的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含有指代词且在本句中找不到指代对象,如:这、那、其、此、它等
2. 关联词的下半段,如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那么等,当下半段做句首时这样的选项均可排除。
3. 含有总结词汇的句子,如:因此、总之、可见等
4. 并列句式的后半部分,如:也、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等
5. 具体分析论证的句子
二、抓标志词,合并同类型
1. 指代词和指代对象往往紧密相连
2. 关联词紧密相连
3. 相同话题的句子紧密相连
4. 相同句式结构的句子紧密相连
5. 含有顺序词的句子往往可确定前后位置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 含有总结词汇的句子倾向于放置在文段的后半段
三、语感顺读,确定答案
在选定选项后,可以进行顺读,确定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
张贺
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无论是语言、文字、风俗、传说,还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
②数字技术的最大好处是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博物馆的藏品本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走出“深闺”,为社会所共享。但现实是,博物馆的展馆面积、服务人员等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把所有展品一股脑儿全拿出来展览。如何解决博物馆有限展馆面积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就能使观众足不出户而遍游天下。特别是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各种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参观。这就在实地参观之外创造了替代性选择,对于扩大受众群体、保护文物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③数字技术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在不少博物馆在展品和展厅里设置传感器,收集观众停留时间和是否拍照等行为数据,以此作为改进展览的依据。法国卢浮宫用蓝牙传感器采集观众参观行为数据,分析短期停留和长期停留的参观者的不同参观模式,为治理馆内拥堵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观众对有文字的展品、图版、威套的文物更感兴趣,驻足时间明显更长,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升效率。
④目前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拔求的成功经验不少,比如“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但与观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数字博物馆点击率很低,对非遗的记录还停留在录音录像的初级阶段。应当看到,当前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在故宫的参观者中,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源住民”;青年人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才能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⑤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教字技术武装自己,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3日05版;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新路。
B.文物保护需要打造数字化博物馆。
C.青年人要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
D.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跟上时代潮流。
【答案】9.A。
【解析】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特征,其次,掌握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结合文章第①段“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并结合标题和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故选:A。
【考点解析】概括议论文的观点态度,需要考生平时锻炼出的一种阅读能力
概括议论文的观点态度,需要考生平时锻炼出的一种阅读能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个是考纲对议论类文体的单独要求。接下来,我们看看这条要求具体需要做的工作。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认识和倾向。应该说是,作者在文章中不论是记事还是写人,写景还是抒情,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或者赞扬,或者批评,或保留,或支持,或反对。当然,高考重点考查的范围是论述类文体,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考查考生捕捉文章观点的阅读能力。
“在文中”是考查的重要的限制和提示,我们要从作者的角度,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立场,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这个考点和“概括中心思想”是有区别的,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围绕话题而言,概括作者的观点一般局限在作者针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观点态度则是多角度、开放性的观点。
议论文体中,需要概括文中作者表明的直接观点;或者对某一观点的态度;比较作者文中的观点和文中提到的别人观点的异同,或者比较文外信息材料与本文观点的异同之处;作者的态度观点一般在论点(或者在分论点之中)、论据之中。
作者的表现手法不同,表现观点态度的方式也会不同,出现在文中的位置也会不同,议论文一般出现在开头和结尾,表现的相对集中鲜明;另外,注意议论文的标志性词语,带有标志的词,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者态度观点的句子,抓住这些词就抓住了作者文中的思想动态。
这是中高考,所以,一般作者的观点不会表现的很明显,比较隐晦,甚至含蓄,在做题时要进行二次的加工与思考,这种能力是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培养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以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资源面临流失的现状为立论基础,提出论点。
B.第②段从突破博物馆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的角度阐述了数字技术的优势。
C.第③段列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事例,证明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简便的特点。
D.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10.C。
【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ABD.正确;C.有误,第③段列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数字技术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故选:C。
【考点解析】简析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简析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在议论文阅读测试中,归纳某个自然段、或者某部分论证思路,是一种比较 难的题型。
大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丢分,能够 100%回答正确的同学极少。
究其原 因: 一是学生没有懂得归纳论证思路是做什么;其二是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基础知 识——不会判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角度、论证结构和结论;其三是没 有读懂文本,弄不明白部分与部分、句与句的关系。
一.论证思路的定义 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 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 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
论证的过程越 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 12 种: 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 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通过直接论 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4.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5.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6.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7.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 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 说理 8.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 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9.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 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10.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 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11.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 12.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 么倡议或警示
【要注意的问题是】有的段落先举出 X 个论据从正面进行论证,然后又举出 Y 个论据,从反面进行论证,在解说论证思路时,要先从整体归纳其正反对比这 种论证方法,然后再针对具体的论据进行分析,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二、判定论证结构,找到解题脉络 一部分或一个自然段, 让我们归纳其论证思路,我们只有先明确了作者的论 证结构,才能从框架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无论是几个自然段构成的一个部分,还 是一个复杂的自然段,都有其常规结构。
【考点定位】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技术能解决博物馆展馆面积有限与社会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
B.现在VR技术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观众可足不出户,遍游天下。
C.大数据分析准确、简便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D.数字技术在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但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答案】11.B。
【解析】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ACD.正确;B.有误,结合“特别是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中“有可能”一词可知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未成为事实,B选项与原文不符。故选:B。
【考点解析】 议论文中的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
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这里的“读”包括两点:
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2.比对关系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答案】12.C。
【解析】1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BD.正确;C.有误,句意: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故选:C。
【考点解析】 《愚公移山》通假字
通假字: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c.汉之阴,无陇断焉。 “陇”通“垄”,垄断指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
d.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e.河曲智叟无以应。 “亡”通“无”,没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外户而不闭(《礼记》二则)
C.甚矣,汝之不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答案】13.D。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以:凭借;/以:来;B.而:表修饰/而:表转折;
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之:结构助词,的;D.虽:即使/虽:即使。故选:D。
【考点解析】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通假字: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c.汉之阴,无陇断焉。 “陇”通“垄”,垄断指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
d.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e.河曲智叟无以应。 “亡”通“无”,没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答案】14.C。
【解析】14.本题林冲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ABD.正确;C.有误,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故选:C。
【考点解析】 文言文内容与主题的分析
文言文内容与主题的分析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段大意。
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4.根据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中人物的做法、性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
5.探究古文中经典语句的现实意义;根据文章内容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一、概括文意
1.揣摩标题,领悟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大多能揭示文章重点内容,暗示文章主旨,启迪行文思路。
2.理清思路,了解结构。大体辨明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
3.确定文体,把握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表现中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阅读时可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把握文意。如叙事性文言文可以按“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的程序展开阅读,而议论性文言文则可从把握论点入手,进而弄清论据,分析论证思路。
4.精读首尾,体味主旨。人们常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由此可见,文章的首尾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阅读时揣摩首尾,能体味题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5.抓住关键,筛选信息。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______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如“谈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客的话的不同”。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用反问句,十分肯定地表达了她的偏爱之情,她是热情的;妾仍然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加上她地位低微,因而她是畏怯、顺从的;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领悟分析,读懂情感。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重要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重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内容探究
1.审清题意,把握要点。题意是答题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否则,答案与问题就会风马牛不相及。
2.扣住文本,有的放矢。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答题时观点应来自文本,不能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
3.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这类题目一般有字数限制,故绝对不能写太多的闲话。所以在答题时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直接入题,且观点必须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的意义。
4.结构完整,表达充分。答题时必须周密思考,审慎落笔,做到有头有尾。
三、感悟延伸
1.认真阅读选文。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善于捕捉信息。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
4.组织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通顺流畅。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综合性学习(共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图表内容,完成后面题目。
项目
2018年
2017年
增长率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389元
5607元
13.9%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583元
5836元
12.8%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9696元
8917元
8.7%
15. 下列对图表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最高。
B.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数量最少。
C.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
D.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本图表的阅读和理解能力。B项理解不正确,“增长的数量最少”说法不准确,应是“增长率最小”。“增长的数量最少”表述不完整,应为“2018年比2017年增长的数量最少”。图表传达的信息主要是: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对比,突出国家扶贫的作用之大。
【考点解析】表文转换题的解题方法
表文转换题
图表的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化为直观的信息,来展现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
图表解答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相关信息,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概括提炼能力。
【解题方法】
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
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
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如表明增长趋势的,可用的词语有“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倍”,“与同期相比,增长……”等;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 “减少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但其后不能用倍数。又如表示程度范围的概念:“近一半(约50%左右)”“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所有”“约几成”等。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题目,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
16.根据图表反映的问题,为农村如何脱贫提出一条建议。
【答案】(2)给农村人多提供就业机会。
【解析】本题考查建议的拟写。图表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但是进步也是比较明显的,说明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帮助农村人脱贫有许多种方式,政府可以加大投资,也可以给农村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考点解析】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
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中高考必考题型,也是很容易失分的题型,应该引起考生注意。图文转换类题目看似类型多样,不好把握解题方法,其实有规律可循。
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思—写
1.读:画面组成要素。
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
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图表类题解答提示:
1.看清题目要求。
2.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
3.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4.答题步骤
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
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徽标类题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整体看图。
2.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
是答题要点所在。
3.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
4.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漫画类题得分要点:
1.细察漫画,抓住矛盾
看标题,看画面,看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
2.分析细节,揣摩夸张之处的寓意。
3.注意提示,抓住关键。
4.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音
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个角度思考创作动机,选择最佳的答题切入点。
5.答题格式
第一步,概括说明画面:画面上有……(抓住空间关系如左右、上下、背景与主体等)
第二步,揭示寓意:漫画讽刺了(揭露了……警示了……,歌颂(赞扬)了……)
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中考常考题型,也是很容易失分的题型,应该引起考生注意。图文转换类题目看似类型多样,不好把握解题方法,其实有规律可循。
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思—写:1.读:画面组成要素。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图表类题解答提示:1.看清题目要求。2.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3.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4.答题步骤: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题目,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五、默写(共8分)
17.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每小题1分)
(1)子在川上曰:“ ,不含昼夜。”(《论语》十二章)
(2)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3)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二章)
(5)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
(6) ,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7)《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四季的不同景色,其中,描写夏季景色的句子是“
”。
(8)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是对上片写北国风光的总评;“ ”一句引起下片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答案】(1)逝者知斯夫 (2)惟解漫天作雪飞 (3)山随平野尽 (4)曾益其所不能
(5)缥缈孤鸿影 (6)斫去桂婆娑 (7)佳木秀而繁阴 (8)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此题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解答过程】:
(1)逝者知斯夫(重点字:逝、斯)
(2)惟解漫天作雪飞(重点字:惟、漫)
(3)山随平野尽(重点字:随)
(4)曾益其所不能(重点字:曾、益)
(5)缥缈孤鸿影(重点字:缥缈、鸿)
(6)斫去桂婆娑(重点字:斫、婆娑)
(7)佳木秀而繁阴(重点字:阴)
(8)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重点字:竞)
【总结归纳】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准确审题:首先,静下心来读题,读完题,切忌浮光掠影,切勿心浮气躁,未读完就做,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实为大忌,应严谨细心。二、抓关键词:即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注意筛选联想,调动积累感悟运用。在遇到“运用性默写”时,这类题目取材于现实生活,设置了具体情境,考察考生从情景中筛选有用信息,作为学生,看到某诗人,就该想到他们写过的名句……这种名句意识应该有。
【友情提醒】
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课本64篇诗文考前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
4、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
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六、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8--19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8.“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18.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18.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考点解析】 诗词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移情
诗词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移情
移情,诗词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移情就是先把人的主观感情移到事物(即意象)上,而后又用感染了的事物再衬托主观情绪,即物我化一、情景交融。
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浩瀚的沙漠,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然暂停了,天气也不可能好转。这是诗人送别武判官的典型恶劣环境,一个“愁”字便融情入景,景悲情亦悲。风景是暗淡的,心情是悲凉的。
许多时候,要使无形的抽象概念变为有形,用动词就可以解决。比如“历史徘徊西域门”和“勤劳系定好收成”这两个句子,动词“徘徊”使“历史”从无形变为有形;动词“系定”使“勤劳”和“好收成”从无形变为有形。在我们前面所举的许多例子中,诸如“载离恨”、“载春色”、“漏泄春光”、“锁清秋”,以及剪离愁、抛撇豪华等等,都是动词在起作用的。
然而,使无形的抽象概念变为有形,不唯动词一种。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江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半轮秋”就有变形意味。“秋”就是秋天的意思。“秋”是抽象概念,而用数词“半轮”修饰,使“ 秋”从无形变为有形。“半轮”当然是从半轮月牙而来,这里是巧用月牙的半轮来修饰秋,使秋有了半轮的形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数词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将抽象概念从无形变为有形。
唐代李群玉《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诗有句云:“远鸿高送一行愁。”跟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点相似,借高飞鸿雁的“一行”修饰愁,使无形的愁具有了一行的形象。
唐代刘禹锡《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晴蜓飞上玉搔头。”诗中,“深锁春光一院愁”为变形写法。“深锁春光”为动词“深锁”作用“春光”,使春光从无形变为有形;而数词“一院”修饰愁,使“愁”具有了能被关进院子里的形态。
唐代戴叙伦《旅次寄湖南张郎中》:“闭门茅底偶为邻,北阮那怜南阮贫。却是梅花无世态,隔墙分送一枝春。”这“隔墙分送一枝春”为变形写法。春为无形概念,用数词“一枝”修饰,春就具有一枝的形态了。这都是数词在起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19.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19.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戍鼓断人行”表达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之情。
【考点解析】 古代忧国忧民的诗句
古代忧国忧民的诗句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1题。(共8分)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磬竭心力,知无不为。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凿苑墙开门,数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捱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20.(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 胜:
②数遣中使候问 数:
【答案】20.(1)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多次、屡次。
【解析】20(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胜:禁得起、受得住;
②句意:多次派宦官问候。数:多次、屡次;
【考点解析】 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基本方法
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
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造”形旁为“ 走 ”,而 “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 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 “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童贯)等人。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 。 樵:打柴。
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样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
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
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
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5)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断绝饮食。
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答案】20.(2)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
【解析】20(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谒,拜见。于,到。句意: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
【考点解析】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房玄龄病情加重之后,唐太宗为他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21.房玄龄病情加重之后,唐太宗让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皇上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当他病情加重,唐太宗下令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
【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就显得十分重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是中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己经成为这几年中考的必考内容。随着人们对阅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将会继续加强。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实际上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在准确划分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则属于对所选文段的整体把握。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客观地检测出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度。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的走向,可以发现:能辨析和判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言行以及人物言行之间的关系,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从命题的形式来看,近几年中考多采用选择题型,要求判断所归纳的内容要点以及所概括的中心意思的正误。今后对这一考点的测试有可能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对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准确、简练地加以概括,并限定字数表述出来。
要正确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遵循以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全面整体把握文段。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段内容,是归纳内容要点的条件;归纳内容要点又是概括中心的基础。因此,阅读文言文段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对文章的内容形成总体的印象,如中考试题的文言文选段,节选自《史记》中的《田单列传》是由原文的近1000字删节而成的一段450字左右的文段。文段中总共记述了田单立将、反间乐毅、麻痹燕军、布火牛阵等主要情节,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田单的智慧与战功。如果对这些有了整体的了解,再进行概括和归纳就要容易得多了。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整体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有效途径。
(2)准确理清文章的基本要素。在最近的十几年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全都是人物传记,命题者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常常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地点和事件的变化上。因此,就要根据记叙文的特点,理清选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尤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多少、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3)认真总结提高解题技巧。在中考试题中,一般一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文字量大约在400字左右,按照平时阅读文言文的速度来计算,大约需要5~8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够把它通读一遍。要提中考试的速度和效益,还需要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应试能力。在学习和备考过程中,要做到:(1}多读,扩大阅读面;(2)多思,寻找更为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多练,反馈学习情况、检测阅读能力;(4)多总结,及时总结解答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等语句可以知道在房玄龄病情加重之后,唐太宗让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从“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一句可以知道唐太宗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从“后凿苑墙开门,数遣中使候问”一句可以知道,当他病情加重,唐太宗下令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
【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 (共17分)
家有香椿树
林清玄
①我在市场里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三把回家,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吃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感觉自己就像得了相思病,不,是“香椿病”。
②说起香椿,它给人的味觉是很难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莱、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如果家里种有一棵香椿树,一年四季就都有香椿可吃。
③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
④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他白天出去耕作,黄昏回来的时候,就会随手摘一些香香椿的嫩叶回家,但是偏偏母亲不喜欢香椿的味道,所以父亲时常要自己动手。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撒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拌一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⑤最简单的做法,是把香椿剁碎了放在酱油里,不管蘸什么东西吃,那食物立刻布满了香椿的强烈的气息。次简单的做法,是用香椿叶来炒蛋,美味远非莱脯蛋、洋葱蛋可比。或者是用蛋和面粉裹香椿叶下锅油炸,炸得酥黄香脆,可以当饼干吃。或者,以香棒拌豆腐还有复杂一点的就是以香椿叶子包饺子、包子、粽子,香气宜人。
⑥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东西都吃得下了。而香椿树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那高大的香椿树每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弥漫着一种清香,然后,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的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
⑦自从到台北以后,就难得品尝到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次回乡下,我总会设法去找些香椿来吃。有一年,我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香椿树长得有一人高,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食谱,摘香椿叶来试做,滋味依然鲜美,从前那遥远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⑧后来我搬家了,也不知道院子里那两株香椿树变成什么样子了,会像故乡的香椿树那样长到三四丈高吗?会开花吗?种于也会飞翔吗?
⑨有一次读庄子的《逍遥游》,说道:“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由这个典故,以香椿有寿考之征,所以古人称父亲为“椿”,称母亲为“萱”,唐朝牟融有诗说“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
⑩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我带来悲情,使我想起父亲,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他常说:“香椿是很上等的木材,等长好了,我们自己砍下来做家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也没有砍过一棵香椿树。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香椿还没有长好,现在才知道那是感情的因素,八千年为春秋,那是永远也长不好了。但愿,父亲在极乐世界,也会有香椿拌面可以吃。
⑪端午节的时候,我路过松山的永春市场,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粽子”,便买了几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唉!吃香椿粽子的时候,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分析】本文开篇交代自己对香椿的喜爱与迷恋,引出对爱吃香椿的父亲的回忆。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我自小也喜欢上香椿,达到了“嗜”的程度。接着文章写了移居台北后难得吃到一回香椿,直至父亲去世后,那香椿也成了父亲的象征物,每每吃到香椿,便会想起父亲。文章以“香椿”为线索,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22.文中几次写到“家”有香椿树?请简要概括。
【答案】22.)①儿时家住,屋后有高大的香椿树,总能吃到新鲜的香椿;②移居台北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向朋友要来香椿树苗栽种。
【解析】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第三段中写了“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第七段写了“我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考点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考试的要求,淘汰非重要的信息,依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掉枝叶留下主干。挑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信息,具体做法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出来。“整合信息”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后,使之符合试题要求和目的。考试中,一般都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包括文章的概念和新知识;重要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能体现作者意图和主旨的句子;含义较深和难懂的句子。
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方法一:根据所给情节,找出文中涉及的对应段落,确定题中未涉及的段落,根据题中前后所提供的情节,总结未涉及段落的内容,根据字数或其他要求填入适当位置即可。
方法二:通读全文,详细写出文章所写内容,包括起因、经过(发展:转折、递进、高潮)、结果等。然后,对照文中已给出的情节,将未涉及的情节根据要求填入适当位置。
(二)情感变化梳理① 关注描写人物情感、态度的语句,做上标记,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原词。② 注意读题,用表示“感情”“态度”的词语进行概括。③ 几个词语之间要有梯度感,要能体现“变化”。创意公式:情节梳理=划分情节+搜索关键字词+具体要求(字数、关键词及其位置)。情感变化=找出情感变化词语+填入合适位置(参照前后内容和形式)
【考点定位】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菜、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
②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激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袢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答案】23.①句子运用类比的写法,将香椿的气味与香菜、芫菜、芹菜、紫苏等进行比较,突出其香味特殊,以及作者喜爱的程度。
②句子写了父亲制作香椿的一系列动作,“洗”“剁”“加”“抄”“拌”表现了香椿的制作简单,又运用夸张手法,称香椿为“人间至极的美味”,突出其味美,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第一个句子可从类比的角度来分析,表现作者突出香椿的香味特殊。第二个句子可抓住句中人物动作的动词,“洗”“剁”“加”“抄”,表现香椿的制作简单,却有着令人心醉的味道。
【考点解析】 现代文阅读赏析句子的六种方法
现代文阅读赏析句子的六种方法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4:《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
(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1:“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2:“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2:“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24.内容上,表达作者搬家后对香椿树的不舍与思念;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
【解析】2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比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从内容上看,这段连用三个问句,表现作者搬家后对香椿树的牵挂与思念。从结构上看,此段内容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又以三个问句,引出了下文对香椿长寿这一典故的介绍以及借香椿表达对父亲思念之情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解析】 中间段的答题思路
中间段的答题思路
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2、(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或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或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或⑶文章由……转为…… (如①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②由写物转为写人;③由历史转为现实;④由感性转为理性等)
(二)规律
1、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2、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3、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如:全国卷《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文末“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5.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喜爱上香椿,父亲去世后每每吃到香椿,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栽种的香椿。香椿已成为父亲的化身,作者栽种香椿的决定,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2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根据“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我带来悲情,使我想起父亲,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粽子’,便买了几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等句子,可以看出香椿成了父亲的化身,作者决定栽种香椿,是想借此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考点解析】 分析散文的思想感情
分析散文的思想感情
一、要点梳理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等外在的事物表达出的内涵,也就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它是散文的核心。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就是分析概括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等表现的情感倾向,是对散文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至于作者的这种思想倾向,则是属于考点“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考查内容。
纵观初语近几年的散文思想情感,有很多类,比如,怀念类、热爱赞美类、爱、向往等……
二、方法点拨
归纳主旨,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挚领,高屋建瓶,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一)技巧分析
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应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散文表达中心的方法不同,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1)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例如《藤野先生》一文,走着通过写和藤野先生有关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等品质。
(2)写景状物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雨、春风、春花等的描写,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例如《石榴》第2至6段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充分展现了石榴的形态美,在对石榴极力地描写中自然地展现了其“奇崛而不枯瘠,清新儿女不柔媚”的外表下所蕴藏的勇敢坚强、毫不示弱的内在品质,充分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例如《沙枣》一文,结尾处“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前面沙枣及沙枣花的认识过程的描写,写出了沙枣花所带给作者的深深影响,表达了对沙枣花的赞美之情,及全文的中心。
3.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入手
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例如《紫藤萝瀑布》第10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就是典型的议论和抒情,作者通过这些议论和抒情,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表露了开朗达观、热爱生命、充满希望的健康情怀。
4.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朱自清的《荷塘夜色》,是写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底下寂寞、苦闷、彷徨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七、写作(5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句真诚的鼓励嗅起你的信心和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一代代诗人的故园情,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唤起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能唤起你的回忆、憧憬、感动。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略
【简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考查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并用文字再现生活,以我手写我心的能力。审题有两个关键点。一、“美好”,可以是自然界的美好景物,可以是人性的美好品质。二、这种美好唤起了我的什么?我对往事的回忆,我内心的某种情感,我对未来的希望等等都可以写入文中。这个题目适合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需从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写出自己从这种“美好”中获得的感悟与启示。
建议:文体:记叙文。主旨:乐于助人,常怀一颗爱心行走于世间。选材:周六,我去书店买书,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老人突然摔倒了,我内心挣扎,扶还是不扶?正当我犹豫时,一个看上去比我小很多的学生快步走上前去,把老人扶了起来,关切的询问老人的情况。他的善良与真诚唤醒了我,于是我也走上前去,和他一起把老人送到了医院。老人的子女赶到了,对我俩表示感谢。写法:开门见山,直入故事,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为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
【答案示例】
有一种美丽唤醒了我
历经春的绚烂,夏的繁华与秋的沉淀,感时光漫漫。而这时,严冬,也伴着第一片雪花,冰冻了世界,与那一株小小的枯荷。可,这又为另一种美丽,打开了篇章。它如一只风铃,将我唤醒,用白色,渲染世界。
又是一年寒冬。踢开脚下的冻土,不知不觉中,已站在那荷花池边。池面已经结冰,半掩在冰上的,是一片片枯黑皱缩的荷叶,而在那斑斑枯叶间,竟矗立着几株荷花!低垂的头颅,破碎的花瓣,弯折的茎杆,在寒风中如被一只大手推动般摇晃。乌黑的衣衫,成了它的保护,任刺骨的空气如何飘晃,却近不了它的身旁;风如何吹,也吹不倒那株破败的荷花。
忽地,伴着不知何家放起的鞭炮,我呆住了。望着面前的枯荷,却似有烟花盛放,将我唤醒,用那纯粹的美丽。它似风铃,将沉睡的双眼打开。
我望着那枯荷,忽地想起之前外公带年幼的我赏枯荷时,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或许,现在是明了的吧。
枯荷之美,是因为它能立于寒冬而不倒。任风与雪的伤害,却仍笑看沉浮。在苍白的世界中,没有生机的苍凉,枯荷必定是领悟过了的。
可又或,是枯荷看淡了这一切呢?那也未尝不可?它以一颗种子,在暖春中被池水温暖包裹,净润心田,在淤泥中生根发芽。在夏日间,听蝉鸣于耳,将最美的色彩绽放开来。在凉秋间,寻找自我,轻言细语。而冬日中,历经萌发、绚烂与淡静的荷花,迎来了生命的终曲。
它已将最美丽的时刻留在了过去,此刻,无人会再来观常它的美了,于是,枯荷将这样一种美丽,留在了心里。它等待着我的到来,因为,它会用这样的一种美,去唤醒我。
需要电子版的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