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是一种文化,香水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返乡说是一年中最大的愿望!但是现在回家过年的时候,感觉真的很特别,很多人对家乡有适应感。
身体已返乡,在从小生长的地方,或许还是那间养育自己成人的屋子里坐着,却感觉这里的人、事、物都如此陌生!
这种陌生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今在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少的人是因为天灾人祸导致无法在故里生存,或者被发配充军等原因“背井离乡”。
更多的人,完全是为了追求梦想、谋求发展或者追随了爱情,才离开了自己的故乡。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被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远行离家之后,总是思乡之情浓烈,积累下来,就是一种乡愁难抑的思念和落叶必然要归根的“思乡文化”。
这文化,之所以起源于“农业时代”,是因为那时人们是守着自家土地生活的,依靠草原游牧为生,“天作被、地为床”的游牧名字,家乡的概念可能就是整个草原,而不是某个水塘边上。
如今为何会在返家后有很强的“疏离”感呢?来看看以下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硬件:家乡发展太快,回家再也找不到那颗“大槐树”了。
而如今,人类经过了工业时代,已经大半个身在挤进了数字科技带动的“互联网时代”,并且还在进一步向着更加“线上”的方向挺进。无论经济、科技、人文、环境都以飞速的姿态发展着,丝毫不停歇。
如果是在一二线城市,或者经济发达一些的三四线城市,你离开的那片土地超过五年,估计返乡之后要找到自家的大门,都得用导航了。
就算家乡是在县城甚至乡村,变化也是日新月异的。并且越来越多分非常不便利的落后山村早已经几乎荒废殆尽。
朋友回家,却不是儿时长大的地方,因为全家搬到了城里,想回去看看,等于增加了一段旅途,回到家,再去一趟老家。
儿时的记忆还犹在,可是现在的情感却已经完全不同了,很难有那种回家之后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唯有拍几张照片聊以慰藉。
很多人家都已经拆迁、翻新,甚至举家搬迁进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展更好的地方迁徙,已经成为不可挡的大趋势。
那个曾经的家乡,可以说物是人非,一点不夸张。
二、软件:离家越久,越难于常在家乡的人顺畅交流。因为认知差异越来越大。
记得大学毕业时回家,还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家乡人说我的口语没那么地道了。
再过十年回家,在谈笑之间,只能是嗯嗯啊啊的附和几句,再偶尔讲讲自己在外面的一些见闻,因为前几年时已经被人嫌弃“爱吹牛”,看不起老家人了。
近日一位朋友说,在家好累,单身的白领高管,帮着县城的姐妹在家带娃,拍张照片发给同事,居然有人误以为妹妹是自己姨妈。
点了几回外卖就被家里人说是变懒了。天天晚上被一圈的长辈追问不结婚,是不是眼光高了?然后看看带娃的妹妹和发小同学,决定提前几天赶紧“离家”。
另外一位朋友从真在开发的海南回到魔都,确是很不适应,朋友都问他是什么事情没想开,放着这么好的上海不待着,跑去“支援边疆”?
总之,离家久了,圈层不同了,思想观念不一样了,不止是与长辈,连同辈都很难沟通了。地域差异叠加时间,必定造就不同的思想和认知。
三、配套:科技发达,通讯、交通、就业、创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样的诗句,估计再也没人能写出来了,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不了。家家都有一个大群,没事就聊天;思乡念人,就开个视频看看;想回家睡几天,就坐个飞机;家里多了个公路,谁家丢了只鸡可能都会上热搜。
也就是说,出门在外的“游子”几乎不会断了跟家里的各种联系,信息随时互相掌握,情绪随时联系传递。
等到回家过年,想想,有啥话平日里都已经说完了,那就搓一顿吧,长肉比赛变成了唯一的目标。
一位比较成功的企业老板,给在老家不愿离开祖屋的老人安装了监控设备,所有房间。老人咳嗽他都知道,啥时候摔倒了,隔壁屋老伴还不知道,儿子电话已经快来了邻居帮忙扶起来了。
过年回家见个面,也就是吃一顿好的。
另外一位朋友,工作十五年,家乡和外地来回穿插,每个地方两到三年,就回家工作一两年,跟家乡看上去毫无违和感,他倒是更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到家乡以外的其它地方过年。
过年期间去做保养,有位服务员说,三姐妹都在这边,想多挣点,嫌回家太费钱,就都留下挣加班工资了。说错峰回家,年后一两个月,经济又实惠。
我本人常年在三亚,冬天都接父母过来,他们习惯了候鸟一样的生活,我也习惯了过年不动地方。
我在想,这会不会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变为风气,之后是现象呢?过年回家既然那么多不适应的感觉,可能慢慢这文化也就变了吧?
何以为家?有爸妈在的地方,永远是老家,那么你现在离家,可能会定居于现在身处之地,未来对于你的孩子来说,这里可能会被叫做老家,过年回家还是视频拜年,虚拟全息年夜饭走一波?
文化情结犹在,思乡习惯依然,然而,回家和回家,几年下了,差别已经很大!这家乡,越来越难“回”了,真的就算你人已经到了,很多的东西,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