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梁启超家书】克制,是最高级的幸福——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杨继超为徐志摩作证结婚的时候,那无情严厉的训师可能听说过一些对民国的八卦有点涉猎的人。(莎士比亚)。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证婚次日,梁启超便以此为契机给子女们写了一封信。

孩子们:

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胡适之、张彭春苦苦为他说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徇其请。我在礼堂演说一篇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矣。今把训词稿子寄给你们一看。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

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最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们对于他这番举动,无不深恶痛绝,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

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甚难),免得将来把志摩累死。

但恐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苦口婆心罢了。闻张歆海近来也很堕落,日日只想做官。相比之下,志摩却是很高洁,只是发了恋爱狂,这是变态心理或变态心理式的犯罪,此外还有许多招物议之处,我也不愿多讲了。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我因昨日的感触,专写这一封信给思成、徽音、思忠们看看。

十月四日 爹爹

大体意思细细读来,出于个人理解,想来一方面是苦拦徐志摩与陆小曼成婚未果,心意终究难平,另一方面更想以此为契机教导子女。

教导什么呢?在我看来,是最高级的克制。

梁启超反对徐志摩与陆小曼成婚,大体出于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陆小曼在梁眼里实非良人,与徐志摩恋爱时尚是人妇,已是有违道德,且生活铺张不知克制。

陆小曼

另一个原因便是徐志摩毕竟是爱徒,竟如此悖德行事实在让他怜惜不已。

而这两个原因其实在我看来是可以归咎于一处的——不懂得克制。

陆小曼若懂得克制,想来不会在婚姻没有罅隙的情况下精神先一步彻底出轨。再次一点,与徐成婚之后徐的生活便一直拮据,皆是因为婚后陆仍然痴迷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生活奢靡不知克制,甚至吸食大烟。

陆小曼才名颇盛,论美貌更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感情与生活,但凡克制一样,何至于彼时半生潦倒?何至于后世名声狼藉?

及至徐志摩,坦白讲,在我看来,一生唯一错处,便是错在那一句:

我于茫茫人海中寻找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当然,彼时这句话的对象是林徽因,但我更愿意用这句话作徐志摩一生的注脚。与张幼仪的离婚,对林徽因的追求,及至最后与陆小曼的婚姻,都不过是一颗文人自由的心在驱使他寻找命运罢了。若他懂克制,与张幼仪老老实实相守一生,想来结局不会如此,但对于那颗文人注定自由的心来说,实属为难了。

对于徐志摩的解读,我更愿意提出徐志摩一生轨迹中另一位重要人物——林徽因。

林徽因

与徐相比,林是克制得到幸福最好的解释。徐在与张幼仪成婚后,于伦敦相识林,彼时徐26岁,林仅16岁,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热烈相爱。

徐与张的离婚也是为了林,当然,在徐看来,他当时的离婚行为不是单纯为了林,更是为了挣脱旧时婚姻的束缚,寻找命运的自由。(不多理解,有人觉得是为自己的不负责行为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有人觉得确实文人脾性罢了。)

徐如此作为,林呢?林最终选择了与之有婚约的梁思成(当然,并不完全出于两家婚约,林与梁的婚姻是半相亲半自由恋爱)。是林不爱徐吗?

这里讲几个小细节,林与徐素有书信往来,林多年后的一首小诗《仍然》里有这样的句子“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来偷取人们的痴情”;徐飞机失事的消息传来时林当场晕倒;梁为了不让林过度悲伤没有带林参加葬礼,但为林带回来一块飞机残骸,林一生珍藏。

对这样的小细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于我的理解,林对徐是有感情的。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鼓吹林对梁用情不专,毕竟这些年林的旧事实在是被很多营销号恶意渲染的有些难看。相反在我看来,这正是林最高级的克制。

无论林是否爱着谁,终归他许了梁百岁无忧,许了两个人一生幸福!

梁思成与林徽因

爱与不爱,又如何呢?谁的生命中不曾有过一抹惊鸿?谁的心底不曾飞鸿过雪泥?于我看来,往事深藏心底与眼前用情正专实在是没什么矛盾。想来若是陆小曼是位良人,以徐作为诗人的深情,两人亦不会被后世传成“渣男渣女代表”。

陆小曼其人再无需多表,而作为同一段感情中的徐与林,便是克制与否最好的代表。

现在是有一部分人将梁启超的这封家书解读为对林的警告的,皆因这句话:

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我因昨日的感触,专写这一封信给思成、徽音、思忠们看看。

毕竟徐与林的旧事众人皆知,徐那般做派,梁启超有意点一点自家儿媳确实是合理的解释。然而出于对大师的尊敬,我更愿意解读为梁启超教导子女们培养品性,什么品性?克制。

或许很东西是阻拦不了它出现的,比如感情,比如物欲……无论是作为大师的梁启超出于智慧的思考,还是作为父亲的梁启超出于成熟的经验都明白这个道理,他当然不会在这个方面苛责林徽因,但在最理智的思考下,我们是可以选择克制住的。

爱是放肆,是不可控制的野蛮生长,但唯有最权宜的克制,才能带来最高级的幸福。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