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高中学生评语大全】情深如海朱生豪一秀州母校一宋清如

陆阳烈楚元康(1948年青鸟级)

怀着大海般的深情,宋青像进入朱生豪的母校一样,是为他回报母校的大海般的深情。

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新年刚过,一个三十多岁身体羸弱的女士,牵着她幼小的儿子,顶着寒风,从常熟风尘仆仆赶到嘉兴项家漾东岸。虽然她生平第一次跨进高悬着“秀州钟”的门楼,却像是回归久别的家。

嘉兴沦陷时期,校园成了日寇的病院,被糟蹋得满目疮痍。胜利后,校长顾惠人、教务主任俞沧泉从闽西长汀艰苦跋涉赶回,在广大校友的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46年2月28日复校开学。这位带着幼儿的女士找到当时主理教务兼襄校政的俞沧泉,拿出一张之江大学的文凭,口气坚决地说:

“俞先生,我想到秀州中学当国文教师。”

“啊,你就是朱生豪夫人宋清如!”俞沧泉惊喜地看着她的文凭,“你愿意来秀州执教,真是太好了。”又说:“顾校长在上海处理华东联中事务,他会非常欢迎你的。”

宋清如是常熟一家富户的二小组,远近闻名的才女。 她在之大的学生文学社团"之江诗社”,和朱生豪从诗友发展成为情侣,又一起投身抗日救国的学生运动。 毕业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结成伉俪。朱生豪短暂的一生,全部心血都扑在翻译莎士比亚剧作。宋清如是他最好最得力的助手和后盾,是他译《莎》巨大工程的半边天。译《莎》的辉煌成就,使朱生豪成为“译界楷模”,英名载入中国文学史,誉满全球.饮水思源,朱生豪的成就,其源在秀中和之大对他在中、英文功力上的培育。尤其是秀中给予他异乎寻常的关怀,是极其罕见的.....…

为了完成英年早逝的丈夫的临终遗愿,宋清如毅然离开自己的故乡,不计刚复校的秀州中学待遇菲薄,不顾自身的健康和家累,要求分挑重担,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一上来就担任两个高中班和一个初中班的国文教学工作。

她把朱生豪的母校,看成自己的母校,一所特殊的母校。

当年,朱生豪离开秀中时,心中曾立下誓言:“我定要报答您给我的如海恩情!”

20年前,父母双亡的12岁少年朱生豪,小学毕业,报考秀州,跳级插班进初二年级。 他性格本就内向,因家庭连遭不幸,使他更少言寡语,沉静孤僻。他自己曾说过:一年之中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100多天。说话不到10句的有200多天。其余日子说得最多的也不到30句。运动场上找不到他,同学们在校内校外打闹嬉笑也不会有他。 图书馆成为他的第二课堂,是他课余的唯一去处。

这个自称为“古怪的孤独的孩子”,在初中两年里,没人注意他。 他默默地升入高中。 就在这年,校刊第六期《秀州钟》(当年的校刊主要发表在校师生的作品),发表一首题为《城墙晚眺》的18行短诗,震惊全校师生。这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反对军阀的诗,很难置信出自一个15岁少年之手。


处女作问世,从此一发而不可止。 此后,校刊上每期都有朱森豪(他当年用的名字)的作品。 第八期上还刊登他一个题名《英雄与美人》的独幕诗剧。剧情写项羽和虞姬在垓下诀别,虞姬用项羽的宝剑自刎的情景。

显然,朱生豪当时已读过莎士比亚的原版剧本。 他是在模仿莎翁笔调抒发他对英雄对爱情的炽热情感。尤其是虞姬手执项羽的剑自刎前大段朗诵式台词。完全是哈姆雷特风格。这使我们了解到,早在中学时代,朱生豪已经迷上莎翁的剧作。母校秀州的培育,已为他今后的译《莎》事业打下思想和技能的基础。

到高二、高三年级,他在《秀州钟》上分别发表论文《古诗和古赋》和《近代美英新诗运动》。 文章的水平已达到甚至可以说超过今日的大学学报上同类文章的水平。高中生朱生豪完全能够跻身专业作者之行列。

他的《建设的学生运动论》,鲜明地宣告,他朱生豪绝非不问天下事的学究式书呆子。 他刚毅木讷的外形包藏着一颗火热的心,一颗爱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朱生豪成为秀州最露峥嵘的高材生。

老校长,美国友人窦维思先生,对朱生豪的中英文成绩,表现出少有的欣赏,曾赞叹:“朱,是罕见的天才!”[后来,窦先生去之江大学执教,朱生豪也被秀州母校保送进之大。窦先生在教学中(包括批改作业及考券,当时之大考卷全是英文,但既可以用英文答题,也可以用中文答题)极需一位中英文均佳的助手,他器重朱生豪,就破例聘朱生豪当他的助教。学生兼助教,朱生豪在之大从此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

秀州中学为有着朱生豪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缺而,最不幸的是他身体极差。当时,他的肠、肺、肋膜都有病灶。他的体育课从来就没有及格过。按国家和学校的原则,这样的学生是不能授予毕业文凭的.朱生豪知道这个原则,加上家境贫寒,他明白是不可能上大学的,何况,父母还留给他两个弟弟需要他照顾。朱生豪决定中学生涯结束,就以同等学历,去争取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

朱生豪走到人生的一个岔路口。此时,跨出一步就将决定他许多年乃至未来全部生活的命运。在这关键时刻,校长黄式金在校务会上,断然说出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朱生豪是个特殊的学生。对他,我们也得用特殊的办法。 我们无权埋没具有像他那样中英文水平的学生,他身体不好,体育不及格,可我们不能要求这样的学子面面俱到。他家境贫寒,我们不但要给他毕业文凭,还要为他向之江大学(与秀州中学同属一个教会)申请全额奖学金!”

校长黄式金一语定乾坤。

17岁的朱生豪面前,就此铺开一条通向进攻人文科学的大路。

当他1929年毕业跨出校门时,正传出“秀州钟”嘹亮的钟声。这钟声好像在祝福他前程如锦。朱生豪转身仰望母校高耸的门墙和钟楼,他满眶热泪,心中立下誓言:

"我定要报答您给我的如海恩情!”

在秀州母校为他铺展的大路上,在之江大学更上一层楼的造谐后,在老学长詹文浒和世界书局的信任和鼓励下,朱生豪发起了无畏的进军,并且在贫困中坚持了10多年,直到最终摘取到中国译(莎)权威这顶辉煌的桂冠。

怀着如海深情,宋清如像当年教诲朱生豪的前辈师长那样,培育她的学生。她最终获得学生们对她的如海深情。宋清如在朱生豪的母校,开始她的教学生涯。

宋清如比谁都清楚,没有秀州中学给予朱生豪异乎寻常的关怀,就没有朱生豪的一切。自己能为丈夫完成这未了誓愿的最好行动,唯有到秀州来当一名教师,学着当年苦心培育朱生豪的教师们的榜样,尽自己所能,努力教诲自己的学生。 为朱生豪的母校教育事业,继往开来,作出自己一份贡献。

作为一位教师,宋清如还需克服别的教师所没有的困难。 她自己的身体,瘦弱虚亏。才4岁的儿子,也体弱瘦小。嘉兴又无亲属。为了不误教学工作,又便于照看儿子,她不住南门外鸳鸯湖畔朱氏楼堂宅院,而先住在北斋的一间斗室中,后挤在项家漾北岸的“春融四壁”平房里。

宋清如是常熟有名的才女。 学者施蛰存曾誉她的文学才华,可与中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媲美 。 她善写新诗,对古典文学造诣很深。她精辟的分析,独到的见解,不但把她的少年学生引进文学殿堂,而且培养了众多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多才多艺的宋清如,还在教授古名著《琵琶行》《长恨歌》时,配上古乐曲调,吟唱朗诵。满堂学生在极度兴奋中领会了白乐天诗歌的精髓和情趣。课余时,一人吟唱,全班应和,形成大合唱似的集体高歌诵唱古诗的动人场面。

文以载道,育人以德。 宋老师在教学中将为文与为人,论文与论道紧密结合起来,做得十分出色。她在分析讲解《郑伯克段于鄢》、《滕王阁序》、《陈情表》、《出师表》等名篇时,强调孝父母,忠祖国、蔑视官僚,崇尚情操,做个刚毅正直的人,长大投身社会要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对贫穷困苦中的民众要有同情心。她强调行为本,言为表,有志于为文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与学问的修养。

我们1948届“青鸟”级的同窗,如今都已是年近(过)古稀的人了。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之中尽管各人经历不同,但都忠诚信义,勤奋一生,或多或少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这和我们在少年时代受到宋清如和其他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的孜孜启蒙教导是分不开的。

作为语文老师,宋清如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极其认真。 对新中国航空事业卓有贡献的专家吴振祥回忆说:"每次我打开发下来的作文簿,文言文或者白话文,都有圈圈红笔,批语连连,甲下乙上的评分,使我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我的语文写作就是在宋师培养教育下莫定丁基础,在找的一生事业中发挥了大作用"享有盛誉的国家勘察大师张苏民、森林防火专家居恩德和纺织工业专家黄翼青等,都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兴趣都是宋老师给的。”

曾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小说组组长的陆扬烈,就是在宋老师时循佰普诺下,对文学发生了强列的兴趣。

高二那年就向其家乡县报投寄一篇6000多字小说,分内期进载。投入社会后为记者、作家、编剧,曾出版发表各种小说集200万字左右。他的《雾都报童》曾获奖,开枝律成朝鲜文利藏文.近作(天涯云和树)毎管小

倪获澳洲华文创作佳作奖。饮水思源,他永记不忘宋老师的启蒙恩情。

1950年母校高中毕业,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大大路安云面主任、扬州师范学院教授顾黄初.最近来禾访母校时,专程拜望了宋清如老师,他满怀激情对宋师说:您的殷切教诲和朱生豪先生《莎》剧译著的咸

染力,使我下决心攻读文学,考入中文系,您是启迪我一生事业的恩师。同在扬州师院的副教授薛鑫回忆读

高三时,宋老师曾让他看一篇介绍朱生豪先生的文章,要他认真阅读体会,他读后爱不释手,并向宋老师谈了自己敬仰、向往的读后感。这篇文章后来收入《莎》译全集,题名《译者介绍》半个世纪过去了,薛鑫对此文记忆犹新。

宋老师很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离休干部俞吉人回忆说:1947年6月,以傅湘卿、范文健为前后任主席的学生自治会,在全校师生的支持下,响应“五·二0”爱国学生运动,发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正义斗争,受到国民党青年军一伙反动分子武力威胁时,宋老师来到我们教室,她根据自己在“九·一八”事变后率领苏州第二女中同学到南京示威游行的经验,对全班同学说,爱国运动要响应,正义斗争要进行,读书为了爱国,爱国不忘读书,斗争要讲策略,不许上街游行,就在校园搞,他们不敢进来。我们听了她的话,正义斗争进行了,爱国影响扩大了,流血牺牲避免了。

宋老师更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学生们从她身上都感受到一种母亲般的温暖。东北财经大学教授王天柱回忆说:“宋清如老师是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我们在校寄宿的同学,都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每逢节假日,总喜欢到她家去作客,聆听她的教诲。我从教以来,常常以宋老师为榜样鞭策自己,努力教好学生。宋师的爱心,使我永生不忘。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望宋老师。”宋老师在母校教过5个班,近300名学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学生对她有畏惧感,有的只是尊敬和爱戴。除了我们“青鸟”同窗,其他班级的同学,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朱正圻教授(1947届),上海工业大学的朱家骏教授(1949届),浙江教育学院院长姚鸿瑞教授(1950届),浙江树人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教授毛树坚(1951届)等,他们来到秀州母校时,总以拜望宋老师为一大愿。 这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乃是最最圣洁的爱的回报啊!

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祸国殃民,倒行逆施政策的憎恶,当时不少具有正义感又勇敢的秀州同学,大胆抨击诅咒。 反动当局嗅着后,压迫校方对这些学生肃镇乃至开除。 在讨论如何处置的校务会上,说话轻声细气、手无缚鸡之力的宋清如坚定地站起来,和其他富有正义感的老师们一道,无畏地为这些进步学生辩护力争,把他们从反动当局的铁爪下保护出来。 这些被保护而能继续上学的学生,直到解放多年后才陆续得知当年的处境。其中就有我们“青鸟”级的周宏志(已故科学院院士周廷冲的侄儿,如今是建德市的X光专家、主任医师)。50年过去了,每当周宏志提及这件不寻常的往事,总是激动得难以自制,不住地说:我是永生永世不会忘记宋老师的恩情的。

1948届高中毕业前,讨论为本班级定名时,同学们个个为自己所提名称力争。最后,请宋清如老师拿主意,她提名“青鸟”,并说系根据李商隐的诗句“青鸟殷勤为探看”而题,有感于时局而发的。 青鸟是传信的使者。国内形势正处于转折关头,反动派的末日将临。 宋老师对我们热情地说:

“你们是高三毕业班,都已长大成人。 你们富有正义感和进取精神,当是黑夜尽头黎明的报晓使者!你们为谁'殷勤'呢?当然是为国家为民众。 “探看'什么呢?当然是战胜黑暗的黎明。”

我们这个班就此命名为“青鸟”级。

青鸟,俏丽飒爽,乐于助人,不畏凶暴。 这个名字的内涵体现了母校传统的秀州精神。毕业考试结束后,宋清如老师为她即将离校或升大学或进人社会的学生们赠诗《别》相送。 她热诚地吟唱:你们是一群歌颂光明的云雀....……

可亲可敬的宋清如老师,您当年的学生,虽然如今都已进入晚晴岁月,但在您的面前,我们永远是一个中学生。我们依然怀着当年的一颗少年的心,热爱着您。

祝福您,宋清如老师,您已出色地完成朱生豪先生的临终遗愿。 我们也将像您一样,永远铭记着秀州母校对我们的培育恩情。

(1997年6月上海 嘉兴)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