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一点认识
王英杰
如果一个人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他的感觉一定是幸福的。
尽管,在他人看来,则未必,甚至认为,那样做,多少有些傻。但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的成功,并不是那些自诩聪明的人完成的,恰恰可能是那些看起来有些傻,甚至有点一根筋的人所完成的,这里的傻,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认定目标之后的坚持,还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多少大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书画家,雕塑家……细究起来,在他们的研究领域,都具备这种“傻”劲,或者叫做“疯”劲。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人的一生很长,但也很短,归结起来,其实做不了几件事。在迅速变化的这个时代,能够十多年坚持做一件事情,多少还是需要一些精神。而《教育周刊》历经各种风雨能够坚持到今天,坚持了十五年,在传统纸媒普遍式微的情况下,还能有读者喜欢,委实让我们这些办报者感到由衷欣慰,尽管,我们也感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2006年新年伊始,《咸阳日报.教育周刊》正式创刊,这份专业性较强的报纸,如何办?我们没有经验,怎么样办得师生们喜欢,教育工作者觉得还有看头?我们也没有经验。我们有的只是一腔热情,有的只是尽量用心,好在本人学师范,也当过几年教师,对教育并非完全陌生,栏目的设置,版面的定位,报纸的风格应该比较吻合教育实际。不料报纸甫一面世,就立即受到了师生们的喜欢,大家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文字进行赞扬,让我们诚惶诚恐,却又不得不更加用心地办好每一期报纸,策划每一期报道,编辑好每一个栏目。那些来自读者写给报纸的由衷的话语,让我们感到温暖,也让我们倍加珍惜。因为这样的文字越来越多,我们特别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师生评报”,其实也是开门办报,增加互动的一种办法。久而久之,这些稿件积累下来,居然不少。现在回过头来看读者当年写的这些文字,让我们感到温暖,也感到真诚。大家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衷的。而这种情感,现在看来,因为是自发的,所以尤其珍贵。周刊十年的时候,我们特意地搞过一次征文《我和周刊这十年》,大家用心写来的文字,对我们又是一次激励。2021年,周刊进入第十五个年头,我们突然有一个想法,把十五年来来自读者对于周刊的这些充满温暖和真诚的文字集结成册,算是一次回望,也是一次总结,更是一次纪念。许多的事情,走过了便无法回去,但曾经的,却难以忘怀。我们欣慰的是,很多人,通过这份报纸,明白了如何做一个老师,也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许多人通过这份报纸,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有不少人,通过这份报纸,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知道有些人一直珍藏这份报纸,一些人一直剪存这份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一些人每周都等待盼望这份报纸的到来,不少孩子因为这份报纸而喜欢上了语文学习和自觉阅读……每每看到这些,我们只有激励自己:要对得起读者的这份期待和热爱。当然我们更知道,为了这份期待和热爱,我们的记者,我们的编辑 所付出的那份心血。因为任何得到他人真诚认可的成绩,背后一定包含了不为人知的付出。对此,我们无怨无悔。当然也还有这些年来基层无数老师,校长,教育局长们的支持。我们因为工作成了朋友,又由朋友,成了好兄弟,成了人生的知己。当然还有报社各届各级领导的支持,他们的大胆放手,让这份报纸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也有了自己明显的风格。教育越来越受人关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绝不是一份报纸所能承载的,但提出问题,引人思考,促使人反思,则是媒体的应尽义务。就此而言,周刊做到了,我想这大概也是她十多年来一直还比较受人欢迎的一个根本原因。而来自读者的肯定赞扬,也从另一面为进一步办好报纸,提供了借鉴和思路:即一张报纸,怎样才能办得让读者真正喜欢。小册子定名为《七嘴八舌》,也是经过一番思考,大家尽可意会,除了来自读者的评价外,还增加了曾经在周刊工作过的采编人员的部分感悟文字,为大家全面理解了解这份周刊,提供一个角度。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