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马拉塞拉:中非音乐交流为什么前景光明?
中新社约翰内斯堡3月21日电:马拉塞拉:中非音乐交流为什么前景光明?
中新社记者王熙
非洲音乐是非洲文化的独特象征,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在世界音乐领域独树一帜,受到全世界粉丝的追捧和喜爱。
特别是在当前中非关系空前紧密的背景下,中非音乐交流正日益成为双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作为南非最具知名度的音乐人之一,维西·马拉塞拉近年来一直扮演非洲音乐对外交流的桥梁角色。马拉塞拉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中非音乐交流的现状及前景。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非音乐交流走过怎样的历程?
马拉塞拉:1949年是非中音乐交流的一个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非中音乐交流存在但非常有限,更多表现为非洲艺术家来到中国演出,因此了解非洲音乐的中国民众相对少。中国音乐同样缺乏对非交流的机会,中国艺术家很难前往非洲进行交流,非洲人民对中国音乐几乎没有了解。
1949年后,非中音乐交流随非中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往,带动了音乐领域的交流。双方音乐交流经历了形式相对单一、数量较少的起始阶段;而以中国改革开放元年1978年为起点,非中音乐交流进入发展阶段,互访演出、培训合作、民间交流等活动亦随之增多;进入21世纪,非中音乐交流进入繁荣阶段,借助孔子学院、文化节等平台,双方交流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内容形式不断丰富。
总而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非中音乐交流不断深入,并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中国春晚,著名歌唱家朱明瑛演唱了一首非洲歌曲,堪称非中音乐交流的一段佳话。
2014年5月,“海丝之夜”——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文艺晚会在福建福州精彩上演。图为乌干达艺术团表演非洲鼓舞《热情的非洲》。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音乐交流有何成果和意义?
马拉塞拉:非中音乐交流如今已经成为双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未来有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令人欣慰的是,非中音乐交流不仅停留在民间层面,还得到了双方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例如关于双方互派演出团体的相关协定,既保障了非中音乐交流的质量,也保障了交流的高度。
其次是促进了人员交流。从20世纪60年代非洲派出艺术团体赴华演出,到70年代中国艺术家前往非洲学习非洲歌舞,再到如今非中人民彼此了解喜爱对方的音乐,可以说音乐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桥梁,促进了双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让双方人员的交流更加频繁。
第三,非中音乐文化交流带动了双方音乐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如今随着双方交流合作的深入,非洲音乐得以更为系统地呈现在中国民众面前,例如中国学界翻译引入《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通史》等著作,一系列双方音乐作品的出版,以及双方音乐教学都曾引入各自的代表性音乐作品,都为非中音乐交流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范围。
2008年12月,全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模块教育)”实践与探究研讨会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学生在会表演非洲音乐。中新社记者 宋吉河 摄
中新社记者:中非音乐交流当前存在哪些问题?
马拉塞拉:尽管双方音乐交流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这阻碍了双方交流合作走向更高水平和层次的脚步。
一是专门性学术研究较少。双方的音乐交流研究层面仅停留在简要性概览介绍上,或是描述感受体验。非中双方虽然给予对方音乐一定的关注度,但学术研究依然缺乏,获取知识渠道单一,专业性远远不够。虽然近年双方均有零星研究,但缺乏持续性,这成为当前非中音乐交流的一大遗憾。
其次是相关理论著作的缺乏。据我所知,目前在中国,对于非洲音乐成理论、成系统的著作极其缺乏。迄今为止,《非洲音乐》仍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研究非洲音乐最重要的著作,但该著作出版时间非常久远,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中国乐迷的需求。而在非洲,面临相同的问题且更为严重。非洲民众对于中国音乐的理解,几乎只停留在电影电视画面、文艺演出、网络介绍上,未能形成有效的理论概念。
2019年6月,在北京世界公园举办的非洲舞活动中,小朋友和外国鼓手互动。中新社记者 赵隽 摄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中非音乐交流的前景?
马拉塞拉:尽管非中音乐交流面临一定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双方音乐交流近两年几乎停滞,但我对于非中音乐交流的前景依旧充满信心。当前非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佳时期,兄弟之间的平等友好、互利共赢的关系,将为双方音乐交流合作提供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借助“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非中音乐文化交流有望成为未来非中文化关系的重头戏,通过音乐这座桥梁,疫情后的非中文化交流前景值得期待。
2018年9月,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加蓬总统邦戈,在湖北省博物馆欣赏完编钟乐舞后,走上台敲击编钟、编磬。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在我看来,未来双方互派留学生增加,他们将会成为各自音乐最好的传播者。例如在中国,大学生业余时间选修非洲音乐、非洲舞蹈正成为一种时尚;而在非洲,无论是孔子学院的教师,还是大学留学生,大都会传授给他们的非洲朋友一些中国音乐知识,现在很多南非大学生都会唱中国歌曲,而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民众表演中国歌舞成为一大亮点。
其次,非中音乐教学的深入合作,有望培养出一批了解彼此音乐的专门性学术人才,他们将运用其理论知识,完成一批具有较强学术性、理论性的专著,为双方民众真正了解各自音乐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这样才能更深入推进彼此的音乐文化交流。(完)
受访者简介:
马拉塞拉,南非著名音乐家、作家、诗人,1965年出生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尼亚,他在南非享有盛誉,他的音乐被描述为“非洲民谣”。
马拉塞拉的作品充满浓郁的非洲民谣特色,包括《诉说非洲》《当你归来》《最猛烈的撞击》等,创作主题包括为自由而战,以及与敌人的宽恕与和解。马拉塞拉曾于1994年在纳尔逊·曼德拉的就职典礼上演出。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