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至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共和国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逝世44周年,让我们重温毛泽东长征诗词,领略非凡的伟人气度,博大的胸襟魄力,崇高的精神境界。愿你,从中获得绝境奋起的信念、智慧与勇气。《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曾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也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以此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写于雪中行军。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第二纵队抵达江西广昌县的塘坊,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向广昌县城疾进。“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一个“下”字,则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上片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下片中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从而引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题。
《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头两句肃杀茫茫之冬景昭然若揭,大雪横飞,乌云滚滚,万紫千红都已凋零。接着严峻局面中微露春光:冬天湍急的寒流终会过去,没什么可怕。至于凶兽自然也不必怕。这首诗构成了一幅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我们终将会像雪天的梅花一样傲然挺立。
《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是毛泽东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综观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此诗虽写于冬天的行军,但给人有如沐春风,如享春雨的感觉,毫无冬日的萧索和寒冷。整个意境凉爽、轻灵、洁净、开阔。诗中“风展红旗”般的大气使人深受鼓舞,力量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