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高中学生评语大全】唐惠忠: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改革为中心,解决“有限的教学时空和无限的知识增长”的矛盾成为首要任务。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那些最值得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使学习成为年轻一代成长的助力而不是负担,既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吕叔湘先生深刻地指出,我国语文教改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在基础教育的范畴内,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作文教学,如何提高有效性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更为严峻。   

  一、 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 作文并非不可教

  作文与人的灵感、才华、个性、创造性关系最为紧密,因而也是最不可捉摸的。社会上不少人士普遍认为,作文几乎无规律可言,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笔者以为,涉及高层次思维活动的作文,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依靠的主要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展现的主要是作者对语言的个性化运用。人们对这种创造活动的主要评价依据,也是看它能不能向读者提供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写作活动,的确有许多不可教之处。但是,要知道,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写出难得一见的漂亮文章,更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训练所有学生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写出“平平常常的好文章”①;“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如遣词造句的常见技巧、谋篇布局的基本章法、传情达意的基本技能、常见应用文体的基本格式等),还是有不少共性的,教与不教还是大不一样的。”②中学作文课,就应该研究如何在特定的环境和一定的时间内,帮助学习者尽快构建起语言文字表达起步的那几级台阶。因此,“作文是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不能成为教师在教学上自甘“混沌”、“不作为”的理由。

  2. 作文教学的指向与着力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其目的是为了训练思维方法,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所以,“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学会运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文章内容来源于生活,具有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③。

  在我看来,高中作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有三:其一,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作文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涉及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方面。其中思想修养、认识水平至关重要——好文章必须有思想,空洞的华丽辞藻永远堆砌不出一篇好作文。所谓“文以载道”,对于这里的“道”,我向来建议学生理解为“对世界的认识”;这个认识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自己逐渐提升与深化的。其二,丰富生活积累(即“两耳要闻窗外事”)。很多作文命题的出发点,在于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检测学生主体感情的体验、对自我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的感知领悟能力。面对近几年高考作文呼唤“真性情”的鲜明态势,广大中学生理应拥抱生活,关注自我的生活,努力积累起具有个性色彩的“我”的素材。其三,过好语言表达关。任何思想都是由语言表达的,任何语言都是为思想服务的。所以,必须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必须将优美的语言与丰厚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语言水平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3. 努力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化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高中作文训练须讲究系统化、序列化。只有顺利实现各种单项能力的“专项过关”,方能真正夯实根基,提高综合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布局—修改定型)的每一步进行有序指导,把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到不同文体的写作之中。当务之急是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化。要实现过程化,以下环节是必不可少的:(1)筛选出对高中生作文可能有实际影响的一些关键点——知识点、训练点,构成作文教学的基本要素。(2)将这些关键点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相对系统的课程知识框架。(3)围绕这些关键点,设计步骤明晰、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教师将方法指导隐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训练,掌握作文的“规定动作”“分解动作”。实现教学过程化的前提,是选出一套关于高中生写作的有效的知识体系,然后围绕这些知识点设计训练点(具体可包括“审题能力训练”“立意能力训练”“选材能力训练”“构思能力训练”及“记叙文专项训练”“议论文专项训练”“文学体裁专项训练”“作文升格专项训练”等;还可进一步细化,比如由“记叙文专项训练”分解出“将生活素材转化为作文材料”“细节的魅力”“波澜的设置”等小专题)。

  4. 情感因素不可忽视

  学习者的求知欲、主动性一旦缺失,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④,反之,缺少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是失去美的教学和没有灵性的教学。高中生是有理智、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应充分认识情感因素明显影响着他们写作方面的学习动机,以激励、欣赏、包容的态度贯穿作文教学的整个流程(包括前作文阶段的“阅读揣摩”、作文阶段的“示例模仿”、后作文阶段的“批改讲评”“修改提高”);要重视发展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比如读到那些虽不成熟但有特色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独创的词语时,可用符号标出,加上褒扬色彩鲜明的批语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真诚的欣赏中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自我包装和人为设下的牢笼,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相关实践

  从教以来,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艰苦的摸索,也积累下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与创新课例。下面择其要者略作介绍。

  做法一:提倡写随笔——放飞自由的心灵

  钱理群教授认为:“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⑤钱教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⑥

  如何解决“不想写”和“写什么”?我的考虑是,必须确立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充分的写作自由;宽松自由的写作状态,才能扭转学生被动的写作心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教师要转变作文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实施自由写作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善于“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⑦。我的做法是,在完成正常的应试作文(考场作文和正常教学计划中教师出题的作文训练,可称为应试作文)之外,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所有学生自主、少有教师主观介入的写作,可称自由写作)。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写随笔,每周至少交一篇,教师只对文章作即兴的阅读感受式的评点,基本不苛求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的完善;定期选出其中的优秀之作,让全班学生互评与共赏。

  记得引导写随笔之初,我讲过一个小故事:韩寒的一位粉丝希望韩寒能为她写一句话,韩寒问:“写什么?”粉丝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韩寒便把这几个字分毫不差地写在了粉丝的笔记本上。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谈谈对这段轶事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乍读这则轶事,很为韩寒的可爱捧腹;笑过后细细品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很有道理,这应该是作文的真谛。初写随笔的高一第一学期,教师明确倡导“三无主义”,即“思想无禁区,作文无模式,字数无限制”,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字就写多少字,只要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行。从第二学期起,仍然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拟题,自主确定写作内容,但要求写成完整的作文(一般不少于800字)。从高二开始,教师提出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主张拓展随笔的选材视野——由关注家庭、学校生活,转向透视大千世界、瞩目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还主张练一练“素描基本功”,指明这是描写小人物的绝招——其实被我们写入作文的多数是小人物,他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璀璨夺目的光环。小人物有什么特征?这要靠自己去发现,去抓拍细节。从高三起,与写随笔相配合,建议学生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学习手册。这个学习本应分门别类,有作文题、构思路数、精彩作文概要(包括自己所写作文的精彩片段)、写作资料(资料可分“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历史”“自然”这样一些类别);还可编个索引,以后要看哪一方面的内容知道到哪里找。三年一轮的学习实践表明,自由地写随笔成效喜人,学生整体写作状况好转,作文题材的涉及面较广,情感的真实性增强,语言表达的形式丰富多样,学生个性得到展现(有时不乏新奇之意、惊人之语)。由此可见,提倡写随笔且持续地予以落实,确实能扭转学生怕写拒写的消极心态,并让他们逐步走出“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做法二:引导读美文——构建有灵魂的写作生活

  作文教学的本质“不属于文章学而属于教育学”⑧。可以说,作文水平的提高与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是协调同步发展的,而与语言表达同步发展起来的思想、精神、情操、人格是写作能力发展的核心。写作应该跟生活、做人、思考、读书等联系起来,要提高学生的识见,就得构建有灵魂的写作生活。而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美文,正是构建有灵魂的写作生活的基础。学生读作文选、参考书没关系,但我会时时提醒大家,既然都是读,那就更该选择那些含金量高的、经过反复推敲的经典作品,并且要把经典读出现代意蕴;还应多读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厚的时文——这类文章多见于文摘性的报刊或晚报的随笔栏,可在教师指导下定向阅读,也可通过剪报的形式张贴在教室内,供大家阅读。具体说来,高中生阅读的文章一是要“含有哲理的”,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或是有比较强烈的思想内蕴,令人深思,给人启发。二是要“有真情实感的”,反对假大空和胡编乱造,强调个人的生活感悟,而且这种感悟是积极的、健康的。三是要“有才识的”,“才”即才气,指其在思想、形式上有创新之处;“识”指有见识、有知识,能使人开卷有益。阅读时务必多思,注意把同类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各家的风格与长短;还可采用类比、联想、逆向等方式来学写它数篇,以逐渐提高自己作文的品位和底蕴。

  有时,教师不妨开设专题阅读课——按题材类别、写法特点等定专题。比如2008—2009学年度,我在班内上了“关注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金融海啸与民生疾苦”“奥巴马总统与平民偶像”“我们的娱乐生活”“周老虎与诚信危机”“非主流现象”“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网络生态”“‘豹尾’的魅力”“模仿范例巧创新”“聚合同类,凸现差异”等专题阅读课;2009—2010学年度,则开设了“建国60周年”“2010年两会”“后哥本哈根时代”“诈捐门与公信危机”“网络生态”“中美关系面面观”“体坛风云”“人生感悟与生存智慧”“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百态千姿众生相”“岁月已记取你的笑容(文化巨匠剪影)”“同写亲情,笔法迥异”等十多堂阅读课(专题文章由学生参与编选)。

  有时,可在练写某道作文题前,让学生阅读一组同主题的经典名篇、时文佳作。比如指导学生就命题作文“尊严”写作前,教师先提供两则素材,让学生发表看法:

  素材一:这几年,有关儿童慈善事业的电视节目似乎特别流行,这本是好事,可看多了,就发现这些节目形式多有雷同,无非是让主持人当众介绍了捐助双方的姓名、职业、年龄乃至住址后,再让受助者甚至他们的孩子走上台,将一叠叠厚薄不一的人民币放到台上受捐助的孩子手上。通过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周围观众的笑脸,不停闪动的灯光,也看到了同样纯真的孩子,却又不是同样轻松的孩子。末了,热心的主持人还会把话筒凑上去,问这些孩子有何想法。回答正如人们所期望的,是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答大家的期望”之类。

  素材二:“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是台东菜贩陈树菊的毕生信念。她省吃俭用,把结余下来的1000多万台币(约合人民币214万)全部捐给了孤儿院、学校、儿童基金会。世界皆惊,但陈树菊却依然那样淡定而从容。在美国领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期间,她最牵挂的是那个小菜摊。刚回台湾,她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小菜摊卖菜。7月4号,马英九专程拜会陈树菊,从她手上买了价值两万台币的青菜。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到了小菜摊跟前,也得老老实实地跟普通市民一道排队,排到了才有资格买菜,跟陈树菊对话。

  怎样联系以上素材评说“尊严”这一话题?学生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后,教师介绍时文《请保留他们最后的尊严》和《有尊严,小菜摊也能撬动世界》。这些时文的相关论述,足以发人深省。如笑蜀的《有尊严,小菜摊也能撬动世界》这样阐发:

  那无疑是一个足够稳定的小菜摊。它很小,但并不因为小就可以任意侵犯,它稳定到即便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也不能丝毫撼动的地步,陈树菊也才能与它一直相依为命,才能通过毕生打拼,为社会奉献那么多爱。……

  这就是说,人都有爱心,但爱心须有所依托。对普通人来说,对小人物来说,爱心的依托就是他们的小饭碗。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小饭碗不只有着饭碗的意义,更有着超验的价值。譬如就陈树菊而言,她的那个小菜摊,就简直可以说是一个神圣的小菜摊,救活了不知多少人的生命,润泽了不知多少人的心灵。对那样的小菜摊抱以足够的敬畏吧。须知,颠覆每一个小菜摊,砸烂每一个小饭碗,都不仅是颠覆了摊主个人的生计,更是阻断了爱心的活水源头。 (原载《南方周末》2010年7月15日)

  文中像“对普通人来说,对小人物来说,爱心的依托就是他们的小饭碗”“颠覆每一个小菜摊……更是阻断了爱心的活水源头”等议论,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做法三:突出作文升格——由提升中悟出“应该这么写”

  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强调,“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⑨。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作文评讲,着力引导学生针对写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诊断,即不仅关注“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还应关注“不该怎么写”“应该如何改”。要言之,须引领学生从反思的角度,用审视的眼光,对存在的问题作归因分析——弄清自身写作存在的弊病是什么,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途径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教师很有必要多上作文升格课,在升格过程中展示典型,放大细节,让学生在一系列“特写镜头”前揣摩要领,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

  笔者作文升格方面的尝试,已整理成文的计有9篇,包括“扣题不紧”类病文升格、“立意少新意”类病文升格、“内容空泛”类病文升格、“选材欠集中”类病文升格、“用例显牵强”类病文升格、“说理欠充分”类病文升格、“层次不合理”类病文升格、“语言欠通顺”类病文升格以及“缺乏‘亮点’类”病文升格等(其中大多已公开发表)。

  做法四:尝试下水作文——分享写作体验

  教师真要领悟、把握写作规律,进而提升教学实效,必得先有作文方面的切身体验,否则,所有的指导和评讲终究难免隔靴搔痒。试想,如果将师生同题作文同时展示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教师再来一番现身说法,和学生共享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学生自然能从中获得启发(或得到教训)。

  当然,尝试教师下水,并不意味着学生每写一篇作文,教师一定就要“下水”一次——这两年我试写的下水文,其实不过《微澜》《心底里的珍藏》《道是无情却有情》《三个世界和一个地球》《记忆深处》等十余篇——而是指教师最好长期坚持散文、短评等文体的写作,为自己的作文教学积累一份丰富而鲜活的资源。同时,无论命题还是批改,无论辅导还是评讲,都要“设身处境”“感同身受”,要有切身体会,能换位体验;而非只知道提要求,只知道讲几句枯燥的写作知识,只知道写几句干瘪无味的评语。

  做法五:热情鼓励并提供成功的机会——强化学习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⑩被称赞、被认可,是每个人本性中最深刻的心理需求,教师应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发挥激励作用,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我把作文看作学生的一项“重”脑力劳动——一篇有个性的作文,总是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闪烁着他们灵感的火花。学生珍惜自己的精神产品,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认可,所以,只要学生作文在材料、见解、构思、表达等某一点上有个性,就通过评定高分、批语鼓励、宣读表扬等方式给他们以充分肯定。我还尽量给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增强作文的动力与信心。“发表”有不同的形式和等级,可在教室张贴,在学校广播,在文学社社刊刊登,也可组织手抄报展览或编辑个人作品集……此外,对于确有特色的习作,应多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近六七年,经我辅导,学生每年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作品都不下五十篇。这些习作的发表,不仅对作者本人是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强烈的推动、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①黄厚江著《作文评价的标准及其实施办法》,《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0期

  ②郑桂华著《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张伟明著《从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中学作文教学思想转变》,《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9期

  ④[德]第斯多惠著《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⑤⑥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⑧曹勇军著《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河南教育》2006年第4期

  ⑨王得后、李庆西著《鲁迅杂文基础读本·不应该那么写》,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⑩陶思璇著《欣赏的神奇力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来源:公众号京师书院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