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门最古老的科目,这门课创造了最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科目。
如今被老师们认为最难教的科目,学生认为最难学的科目。为什么最难教最难学,作者在之前的拙文《重中之重的语文教学,违背了人类学习语文的规律》中作了一番分析。在该文中对阅读题的涉及比较少,特于此文作个分析,以为补充。在语文的所有测试题中,恐怕除了作文,就数“阅读”分析题最令学生头疼了。许多学生做试卷时,在前面的拼音、字词句等题做得还可以,可是一到了“阅读题”,仿佛立刻从“好学生”变为“后进生”,丢分连连。尤其是真正的后进生们,几乎就是胡乱填写,有的干脆就留空白,农村学校尤甚。作者在职时,本身其语文不是很差,而且教学多年,自认办法点子不少,但对于教学生如何分析阅读类型题目时,仍是觉得最伤脑筋的事。觉得比教学生写作文更难
为什么呢?是个需要探讨的话题。
也许是觉得学生对阅读理解方面能力较差吧,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我发现,相对于过去来说,现在给学生做的阅读分析题比过去分量多多了。从我所接触到的四年级语文训练册看,很多课后练习题都有阅读分析题,尤其单元练习,常有一文段外加整篇的短文。我看到的学生(应该是比较差的)做这些题,基本都是抄答案。
比如四年级阅读题(短文后)有这样的问题:
1、读选段,在你感受最深的文字右边的方框中做批注。
2、选段主要写了————
3、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第五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5、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
6、写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意思。
简析一下。1条必须理解深刻才能做“批注”;2除了要理解全段意思还要有归纳能力;3“方法”较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就难了(如果四年级学生都知道那“作用”不需要坐在教室里了)。无需多说,所有题包括5和6条,都须理解得很清楚透切,而且有相当文字表达能力才做得出。
解析这些,不是为了表现其“难”,而是为说明后面的,学生为什么做不出的问题做个铺垫。
我还看到一个现象,过去三年级才有的这种阅读题已经蔓延到了一年级。我孙子才上一年级,可是其自主作业里已经出现了“简单”的阅读题了,其实这“简单”大概也只能对大人们而言。但对六岁多一点的孩子来说可就不能算简单,所谓的“自主”训练,看来只能由家长来自主了。当然,出题者的意思可能是要让小孩尽快地熟悉做这种题吧。因为二三年级以上这样的题型就会大量出现的。
作为老师,我不否认,学生做多了这样的题,确实是会提高一点对文章分析的能力和概括能力的。
但是我总有一点疑惑,相信不少人也会有同样的疑惑。我们读别人的文章,是为了去分析别人的文章吗?如果不去做如所出的“阅读题”分析的那样去分析,我们就不能理解别人的文章讲什么吗?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所有我们老一辈读书时没有做过这种“阅读题”的人们,读别人的文章是不是就不理解了?但这又涉嫌厚古薄今,否定现在了。就此打住转个话题。
即为什么学生对这些阅读分析题,觉得最不得要领,最头疼呢?
比较一式的看法就是,读书少,理解能力差,没有掌握分析的方法等。这样的说法得到认可不奇怪,因为除了这好像也没别的原因可说了。无疑读书少,理解能力差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有些学生作文都还写得可以,就是这“阅读题”做得不行,那就是另外的原因了。
回忆起自己当初学习的情景,以及做过的有些类似的题目场景和状况,再联系年少时读课外书时朦胧理解的感受。我悟到了一些不大对劲的东西。
记得年少在校读书的时候(有必要说明一下,当时我父亲在书店工作,管书库的,近水楼台,我看了很多连环画课外书,我从小学起语文就一直不算差)。我们那时的作业,一般就写些生字词或默写一段话,再就写些词语的意思,造句。一个学期两次测验加段、期考。没有什么印刷的试卷,发一张大点的纸,听写后抄黑板上老师写得题目。我印象深刻的是,要求写词语的意思,明明对那些词语意思,心里明白的很,就是没法用别的语言写出来。
再就是读课外书的理解,也是朦朦胧胧地知道大概的意思,只是对有趣的或激烈的吸引人的情节印象深刻。读下去的。然后想到成人了初读《红楼梦》时,还是朦胧得不知所云,大约因其是名著才能坚持读完。
联想到这些,以及古人所云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总结。我认为对于小学生乃至中学生来说,读一篇课文,一本课外书,理解模糊是必经的阶段,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有一个理解模糊阶段。不信读者们可以自己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就会有所体会。只是随着社会经历的增加以及阅读积累的增多,理解才逐渐清晰起来。而且,阅读积累越多,文化底蕴越深厚的人,其理解就更深更透。
于是我们就会明白,学生们对于只读一两遍的文段或短文(测试或考试时间限制),根本就没有可能理解得透切。即便给他们更多点时间,由于其仍属于理解朦胧阶段,所以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答案来。更何况有些即使知道也无法用自觉得是应该做更多的题,来训练孩子们,还是觉得应该减少这种类型的题目呢?己的语言写出来。
反回头看前面举的例子,那些全都需要理解透切才能做的题,让处于理解朦胧阶段的学生去做,是不是有强人所难,违反认知规律之嫌?所以,这些“阅读题”令学生最头疼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以上的分析,联系到读者您自己过去的理解朦胧阶段,您会什么想呢?您觉得是该增加这些题的数量让孩子们多练些,还是干脆减少的好呢?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