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话》
老师变成了白色的秃头,露出了光光闪闪的头发。
两边零散的头发,杂乱而卷。扣顶黑帽,戴副小墨镜,有点像旧时敲小钹算卦的老头儿。我是来学字的,讲究得很,不像涂鸦。
“你抓个毛笔,看着。”他做了个式样。
我模仿他的样子,极为别扭地抓了支笔。“你要往上凑些,这样。对,不然难得抓紧。好,再上去一些。就是这样。”
他说跟他学,要耐得烦,沉得下心。他叮嘱我写小字。我便学着他的样子,直着腰,一手提毛笔,一手绕到背后去。笔在砚台里扫了个小圈,然后朝纸上放,一朵墨黑的花便由浅到深地蔓延开来。
我颇为讶异,唤来先生。他把我眼前的纸抽走,再捏出张薄纸,铺好,抚平,接过我的毛笔。
“看好了,这样子!”先生沾了少许墨,还在砚台边扫了两扫。“白——日”他念着,写着,停下来,又沾了沾墨。“依——山”,又沾了一些——“尽。”他写得那么好,点缀了毛票换来的糙纸。
“你写几张。诺,照这个写。”他把笔搁在砚台上,“写好了,去后头那屋。” 我含糊地应着,胡乱涂了一会儿,便拎着纸跑去后头了。
后头有条小道,花盆子摆得很是整齐。先生躬着腰,在那儿摆弄花草。
“写得快了些吧?”先生扶了扶墨镜,直了直腰,展开我的纸。“你这些都趴着了,得起来一些。我们的字讲究的就是方正。”他的手在纸上划着,几乎要划破。
我听了他的话,改了好些,尽管字仍是不大好看,但不会趴着了。
在先生那练了些年,但没练出什么名堂,倒是被先生扯着读了好些古诗词。先生教得随意,我也学得随意,氛围不似在课堂,反而让我牢记。先生也教我识了些字画。日子久了,现在差不多都忘记了。额外教了那么多,也不知能谋取什么。
“你还是没学到我什么。”先生在最后一次会面时说。我不知他何以说这个,也不知该如何回答。至今也还是不知该如何回答。
但到底还是学到些什么的。不大清楚。起码,我的字现在不会再趴着。
那次之后再去,房子正被拆掉。问对门卖冷饮的,说先生回老家了。搬走就再难打听到了。
我又忆起先生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白——日”,“依——山”,“尽”。
这诗,古人写的;这声,先生留的。
如果谁的话可以汇成一本书,先生的倒是可以——泛黄的那种吧?
不多不少,薄而厚,虚而实。
点评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日食》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
《先生的话》这篇的文字有意朝古朴、简洁方向走。这种感觉出来了。要写好作文,对文字的“感觉”很重要,所以要钻研怎么营造自己独特的语气、行文,以及字里行间如何渗透出对世界的特别观感。本文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说“先生”教给了“我”什么,对先生的谢意和想念也都是淡淡的,却能引人深思和回味。
冯与蓝(儿童文学作家。出版《墨童》《满架蔷薇一院香》《一只猫的工夫》《奇妙小镇》《挂龙灯的男孩》等多部儿童小说、童话。曾获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特等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
《先生的话》似乎无悲无喜,叙述不疾不徐,却淡而有味。从语言风格来看,《先生的话》很有些民国文章的影子。作者先用两句话,白描了先生的外貌,接着写先生的动作和语言,都较为简洁,一句是一句,不拖泥带水。直到结尾,文章也没有出现戏剧化的情节冲突,但这个在学生眼中“教得随意”“额外教了那么多,也不知能谋取什么”的先生形象,还是立了起来。“你还是没学到我什么。”最后会面时的话,让人一窥先生孤傲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形象无论是虚构还是确有原型,都能体现生活的真实感,是有温度的。结尾处,“这诗,古人写的;这声,先生留的”“不多不少,薄而厚,虚而实”,这样的语句收得含蓄,余音缭绕。
梦天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湘江诗歌》主编,出版有《老子》《周敦颐》《王夫之》《比月色更美》《神秘园》《屋檐三境》《单边楼》等多部作品)
作者以素描式的语言,将一个无名无姓的先生生动地刻画了出来。除了第一段描述先生的外貌,作者主要描述的还是先生的语言和动作。通过这些描述,一个随意、温和、严谨、可敬而又有几分孤傲的先生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不长,描述的效果却很好,颇为难得。这样的人物是立体的,显得很真实。这篇文章的结尾也很精彩,俏皮而富有诗意,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