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冻死宝宝了图片大全】2天折磨死4只小鸡仔,5岁的男孩是不是“虐待狂”?

卢老师的儿子,今年5岁,据说是婴儿。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着“杀气腾腾”的心。两天折磨四只小鸡,一个月内一只小猫割掉了一只耳朵。……。

卢老师不得不说。“这个熊孩子是货真价实的虐待狂!”

两天折磨四只小鸡

我儿子是“虐待狂”吗?

卢老师去年暑假买了两只小鸡送给儿子,没想到两天就被儿子折磨死了。



卢先生苦笑着说:“趁家里没人的时候,宝宝把小鸡从鞋盒里抓出来,放它们在客厅里随便跑,他手里端着手柄,遥控玩具赛车在后面追。您想啊,小鸡能跑多快,又有多强的耐力,不到一个下午就被撞断了腿,第二天就双双毙命。您说这孩子是不是个虐待狂?”


“您可能多虑了。”我说,“以宝宝的年龄,还不十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小鸡和玩具没有什么不同。”


卢先生不慌不忙地说:“两只小鸡死去的第二天,我又买了两只回家,把宝宝叫到面前,认真地给他上了一堂关于生命的启蒙课。都快把我自己感动哭了,宝宝也很懂事地表示要照顾好两只小鸡,还给两只小鸡分别取了名字:萌萌和嗒嗒。可是第二天,两只小鸡又夭折了。”


我吃了一惊,问:“还是被玩具赛车撞死的?”


卢先生用恐惧的眼神盯住我,缓缓摇头,小声说:“他用他胖胖的小手攥住一只小鸡,然后慢慢伸到金鱼缸里,感受小鸡在水中的挣扎。大约两分钟后,他把手拿出来,看小鸡是否还活着。还用看吗?肯定断气了!然后,他抓起第二只小鸡……”


“您亲眼看到的吗?”我打断他的描述,“该不会是您想象出来的吧?”


“我家安装了监控录像,明天我带视频来给您看。”卢先生言之凿凿。


“或许,”我忽然感觉自己是宝宝的辩护律师,“孩子仅仅是在做实验。”



“当然,虐杀四只小鸡不能被称作虐待狂。”卢先生略带讥讽地说,“今年春天,宝宝过生日的时候,舅舅送他一只刚满月的小花猫,说是要用这只猫培养宝宝的爱心。当天晚上,小猫的耳朵就被宝宝剪掉了一只,用我的园艺剪。小猫的惨叫声惊动了楼上楼下的邻居,满屋的血迹我擦了一个星期都没擦干净。现在您相信了吧,这熊孩子是个货真价实的虐待狂!再不治疗,将来一定是个杀人犯!”


我问:“虐待小动物的时候,宝宝是什么表情?他说过什么话没有?”


卢先生说:“得意啊!得意得不得了!嘴里还念叨着:‘就你?小样!敢跟我作对?’‘现在知道我的厉害了吧!’诸如此类故作彪悍的话。事后我批评他,他满不在乎,看我要打他,他就找妈妈和姥姥寻求庇护。”


我问:“您经常打他吗?”


卢先生突然大声反问:“这样的熊孩子不打行吗?我现在不收拾他,等他长大了肯定要被警察收拾!”


我说:“可是,打管用吗?”


“要是有用,我还会来找您吗?”卢先生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


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

有可能引发暴力行为


卢先生讲述儿子的暴行时,目光中隐隐闪烁着焦虑和痛苦的泪光。最后,他嘴角微微抽搐着问我:“请问医生,宝宝这孩子是不是患上了心理疾病?”


我告诉他,儿童频繁虐待小动物,或以虐待小动物为乐,主要有以下四种心理原因:


1. 心理发展退化

我们的祖先,从猿类进化到智人,学会了使用武器打猎,打猎就是对其他动物的捕捉和杀害,当然这是一种原始性和生存的本能。


随着进化和社会发展,打猎心理倾向并没有因为社会供给的充足而完全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当我们的心理发展受阻的时候,心理就会固化或者倒退,出现返祖行为,即本我急速发展,用单一的追求快感来治疗心理创伤。


2. 自我心理强化

大量的心理学案例显示,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当个体因不被重视而缺乏存在感,或被质疑某方面能力,就有可能做出非常规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虐待动物便是这种非正常行为。


有的成年人虐杀小动物,并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给人看,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儿童也会出于同样的目的虐待小动物,因为儿童是弱者,更需要这种自我心理强化。


3. 宣泄负面情绪

由于遭遇挫折,或者生活环境剧烈变化,人会有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就有可能引发暴力行为。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个体不能把负面情绪向引发负面情绪的事物宣泄,就会下意识地寻找替罪羊,也就是转移宣泄目标。替罪羊一般会选择比自己弱小的事物,而小动物符合这个条件,施暴者可以肆意攻击,把负面情绪宣泄到极致。


4. 缺少家庭关爱

儿童虐待小动物,最常见的原因是得不到足够的家庭关爱。但是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不管这种关注是什么性质的,责备也好,维护也罢,孩子都会做出出格的事来吸引注意。关爱缺失情况越严重,出格行为的程度也就越深。



卢先生告诉我,宝宝出生刚过百天就被送到奶奶家寄养,每年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见到爸爸妈妈,直到3岁时才回到爸妈身边。刚来上海的时候,他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乡下人的毛病,他就态度生硬免地纠正儿子,甚至动手纠正。


心理学研究发现,虐待行为有明显的家庭传承现象,这反映了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比如,一个从小被父亲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会以同样的方式虐待自己的孩子,曾经弱小的被虐待者,会以成为施虐者的方式变成强者。如果孩子等不及,拿小动物试试身手就没什么难理解的了。


宝宝这么小就虐待小动物,会不会影响他以后的心智健全?


儿童虐待小动物如果成癖,又得不到及时矫治,他在成长过程中就会缺失许多社会因素,比如同情、责任、羞耻感等,会形成冷酷、冷漠的性格,很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种因童年虐待行为形成的固有模式,投射到社会中,会变成对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蔑视。


更严重的,随着虐待小动物行为的增多,施暴者遇到不可宣泄的情绪时,会不满足于虐待小型的、不会反抗的小动物,而将暴力指向人。犯罪心理学研究显示,半数以上的杀人犯在童年有过虐待小动物的经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卢先生问:“宝宝虽然只有5岁,但他虐待动物好像已经成瘾,现在进行矫治还来得及吗?”


我说:“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代心理学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所以,永远不要说来不及之类的话,治疗虐待心理障碍,什么时候都不晚,不过越早越好。”


我给卢先生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内容:


1.净化环境

儿童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又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要身边有虐待小动物的榜样,就有可能模仿,慢慢养成习惯。


“要帮助宝宝改掉虐待小动物的恶习,您和妻子要给他做出好榜样,对小动物充满爱心,一起观看善待小动物的影视作品,同时尽量避免让宝宝观看有暴力镜头的影视节目。”我提醒道。


2.缓解压力

儿童虐待小动物,极有可能是内心压力所致。


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不仅是学业竞争,还有同伴关系不睦、父母争吵等。因此,密切关注宝宝的心理状况,发现他有负面情绪要及时予以疏导。平时要多关心他,多陪伴他,给予他足够的温暖。


3.关爱孩子

只有享受到足够的爱,孩子才会习得爱别人、爱动物的能力。


因此,不管平时工作有多忙,父母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和宝宝交流,了解他在幼儿园的感受,让他积压在心中的苦闷在家庭中发泄出来。


对宝宝多些关心和爱护,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如学习方面的困难、同伴之间的交往、个性发展的需要等。只有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4.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家长可以通过讲童话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小动物的善良、可爱和可怜,讲述它们被野兽捕捉、吞食时的悲惨情景,借以引起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和爱护。


可以多带宝宝到动物园看看动物,结合他的具体体验,给他讲讲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讲讲小动物的可爱、它们对人类的益处,引导他友善地对待它们,激发他对小动物的爱和同情心。


如果时机成熟,不妨在家里养一只小动物,全家人都充满爱心地对待它,将它看成家庭成员,让宝宝感受到这种亲情,并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增进他和小动物之间的感情。


5.科学奖惩

利用奖惩手段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父母一定要使孩子明白受惩罚的原因,还要达到家庭教育的一致,使惩罚的效果得以巩固。


如果家里饲养了小动物,而宝宝没有虐待它,可以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如果宝宝犯了老毛病,可以视情节轻重予以惩罚,比如半年不去游乐园、两周不许看动画片、一个月不吃西餐等。


尤其是当宝宝以虐待小动物为乐,或以恃强凌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能耐时,必须对他进行适度的惩罚,让他有所忌惮。



经过4个月的家庭治疗,宝宝改掉了虐待小动物的恶习。前不久他过6岁生日,卢先生送的礼物是一只拉布拉多犬,取名贝贝。


“宝宝和贝贝相处得不错!”卢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有一次宝宝犯了错,我批评得重了点,宝宝哭了,贝贝居然冲过来挡在我和宝宝中间,还冲我哼哼,好像是在警告我别动粗。宝宝感动坏了,从那以后拿贝贝当了亲兄弟!”


END

作者:晓林

编辑:壮青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