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多变、挑战和压力很大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躺着“懒惰”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着繁琐的日常生活。
人们崇尚懒人出奇迹,认为懒人能推动、改变甚至创造世界。
你看,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洗碗机解放了年轻人的双手,给他们更多的饭后时间用来缓解工作后的疲惫。
智能家居的逐渐普及,一个口头化指令就可以拉上窗帘,打开音乐,躺在沙发上,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属于“懒人”的幸福。
这是喜欢享受生活的“懒人”创造的懒人世界,是与时俱进的懒人世界,是正能量的懒人出奇迹。
生活,有正向积极的,也会有负面消极的暗藏角落。
“懒人出奇迹”这句话也一样。
一、中国第一懒人
2009年的12月,位于河南南部的信阳也迎来这个冬天的第一场大雪,街道白雪纷飞,村子里更是银装素裹。
罗山县朱堂乡保安村的杨德玉看着窗外的漫天飞雪,想到还在老家房子独居的堂弟,心里牵挂起来。
他在家里准备一些做好的饭,还抱了一床被子,打算去看看自己这位父母双失的堂弟。
杨德玉走到堂弟家门前,厚厚的雪上连个脚印都没有,他就知道堂弟在家没出门。
敲了敲门,没人应答,杨德玉只好自己开门进去。
走进院子,同样的一层厚雪,杨德玉长叹一口气。
“堂弟也太懒了,怎么不清出来一条路,这大雪下的,多不好走呀。”
杨德玉心里嘀咕着,走向堂弟一直居住的房间,推开房门,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面而来,杨德玉扭头深吸几口身后的凉气才缓过来。
“杨锁,杨锁”杨德玉喊了几声,没有人应答。
他只好走近堂弟,伸手去推他。
手指触碰到蜷缩在墙角的堂弟时,杨德玉心里有一种不好的感觉。
他赶紧摸堂弟的脸,已经冰凉中带着僵硬,他不死心,又把手指靠近鼻子,没有呼吸。
杨德玉吓得连连后退,手里的饭和被子都掉在地上。
“来人呀,快来人呀”杨德玉边喊边往村大队冲去。
很快,村里的人听到声音,都走出家门张望。
当得知是杨德玉的堂弟杨锁死掉时,人们暗下脸色,都深深叹一口气。
还有人嘴里念叨着“作孽啊,作孽呀……”默默返回家中拿上可能需要的东西,往杨锁家走去。
在杨德玉和其他亲戚的操办下,村民们也自发出力帮衬着,杨锁的葬礼很快就举行完毕。
杨锁是离开这个世界,但杨锁的死却没有就此湮没在尘土中。
不熟悉的人听到这则消息时,都充满疑问:杨锁是一个23岁的年轻小伙,他神志正常,据说小的时候还很聪明,也四肢健全、身体健康,这样一个本应有大好前程的小伙怎会在一个不算太寒冷的冬季,孤独死去呢?
事后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原来杨锁的父亲因为家里穷,快40岁才娶上媳妇。有家后的杨锁父母就想要一个孩子,可妻子迟迟不孕,两人很是苦恼。
终于在杨锁父亲46岁的时候,杨锁出生了。
虽然算不上老来得子,但这个孩子的到来也经历诸多艰辛。
杨锁的父母格外珍视这个孩子。
为了能顺利把孩子养大,杨锁父母就依照传统,给孩子起名叫“锁”,希望能把孩子锁住,留在身边。
刚出生的杨锁,白白胖胖的,甚为喜人。
杨父杨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时刻小心呵护着,只盼孩子健康长大。
一岁的杨锁开始学走路,他在门口一步一摇晃地挪来挪去,咯咯的笑声彷佛在诉说他的兴奋,向父母展示他的傲人成就。
杨父看到开始蹒跚学步的儿子,开心激动之余还有一些担忧,他怕杨锁不小心摔着磕着。
每次杨锁快摔倒的时候,他就赶紧把孩子抱起来。
几次之后,年幼的杨锁发现体验不到一摇一晃的玩乐,对走路也就失去兴趣,终日呆在父母的怀里。即便是父母在地里劳作,他也不愿意下地走路。
杨锁日渐长大,杨父杨母抱着他都有些吃力。
但为了孩子的安全,他们还是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抱不动就把孩子放在扁担筐里挑着。
那几年的保安村总是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对背影略显佝偻的农村夫妇,挑着装着孩子的扁担筐,在田间地头穿梭着,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他们迎着朝阳出门,伴着夕阳回家,温馨的场景分外引人注目。
杨锁渐渐长大,对身边的事情也充满好奇,总想去试试。
有时候杨锁看到家里的地有些脏,想学着父母的样子拿笤帚扫一下,杨父看见就赶紧接过笤帚,让他去旁边坐着,他自己来打扫,生怕累坏宝贝儿子。
就这样,杨锁慢慢地不再想着做家务,杨父和杨母也乐意让儿子歇着。
时光荏苒,杨锁已经8岁,到上学的年纪。
他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杨德稳,这个名字代表着父母的殷切希望,他们的儿子这辈子可以获得稳稳的幸福。
进入学校没几天,杨锁就觉得学习无比枯燥,没有玩耍来得开心。逐渐烦躁的杨锁开始不认真听课,甚至扰乱课堂纪律。
老师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行为出现,每次都严厉批评并教导杨锁改正。
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杨锁,从没受过这样的“委屈”,他回家就告诉父母老师批评他,表示不愿再上学。
第二天杨父杨母就会到学校找老师兴师问罪,不允许老师批评杨锁。杨母更是对老师说,“我们家杨锁可乖了,你别老说他。”
次数多了,老师便不再坚持。
被放任不管的杨锁更是变本加厉,班级里的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少年的心总是向往朋友,向往集体的生活。
杨锁在无聊的时候,也会尝试加入同学们中,但自小的娇惯独宠让杨锁唯我独尊,受不得一点不如意,结果每次都不欢而散。
好不容易熬到小学毕业,杨锁没有考上当地的中学。
但杨父还是希望儿子能够继续上学,有所作为。他花大价钱给杨锁买到一个指标。
厌烦学习,不愿委屈自己迁就同学和老师的杨锁知道这件事后,死活不愿意继续上学,在家撒泼打滚地闹着。
杨父看着杨锁的抵抗,深怕气坏独子,只能放弃让杨锁继续上初中。正值少年的杨锁,开始他无所事事、招猫逗狗的日子。
好景不长,杨锁13岁时,杨父因为重病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杨母身上。
本身身体就不好的杨母,刚开始还是不愿意杨锁干活,每天把家里和地里的活都揽在自己身上。
日益衰老的身体终究抵不过高强度的劳作,杨母还是病倒了。
此时的杨母终于察觉不能让杨锁再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她就央求杨锁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享乐习惯的杨锁,听到母亲的要求,只觉厌烦无比。
在这时的杨锁眼里,完全看不到生病母亲的痛苦与对自己的牵挂,只有母亲的念叨声响在耳畔,处于叛逆期的杨锁烦不胜烦。
之后母亲一开始念叨让他干活,他甚至对母亲拳脚相向。
在杨父过世五年后,杨母终没扛过常年劳作造成的病痛,同样撒手人寰。只留下她的心肝宝贝独自留在人世间。
失去父母的杨锁,堂哥杨德玉建议杨锁跟随他去建筑工地干活。毕竟大家都知道杨锁从小在父母庇护下长大,如今双亲尽失,作为亲人也不能眼看着他饿死。对于只有小学学历的杨锁来说,工地就是最好的选择。
杨锁跟着堂哥来到工地,夏天本就炎热,建筑工地的气温更是高。杨锁哪里吃过这样的苦,只干了一天就说太热,无论杨德玉怎么劝说,杨锁都执意要回家。
就这样,杨锁的第一份工作泡汤了。可他又没有生活来源,只能走街串巷蹭邻居家的饭吃。
村民看他可怜,帮他在县城找个酒店服务员的工作,这边活不多,还管吃住,跟工地相比简直是天堂。
不过杨锁到酒店后,还像在家里一样,一点活都不干,甚至吃饭都需要别人帮忙拿碗筷。没呆几天,酒店的人就不愿意和他一起干活,让老板把他赶走。
又一次工作失败的杨锁,彻底断绝找工作的念头,回到家里靠着父母遗留下来的东西,艰难度日。
为了生存,他把家里的东西全部变卖。杨锁从不洗衣服,衣服实在不能穿他就直接扔掉。虽说有个家,但他每天像一个流浪汉一样出门要饭。
至此,杨锁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十足的懒汉,他甚至连厕所都懒得去,直接在屋子里挖个坑,方便完之后再用土埋上。
夏天,人们从杨锁家大门口经过,都能闻到难闻的恶臭味。
冬天不愿捡柴的杨锁,为了取暖,就拆掉家里的家具烤火。这样做非常危险,有一次他差点把隔壁堂哥家烧起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本应青春正茂的年轻小伙,变成一个不修边幅的邋遢大叔。
村民不愿和他有交际,连亲戚都不想和他多来往。
没有交际欲望的杨锁,也把自己的人生缩减为最基本的吃喝拉撒。
拉撒还好解决,吃喝却没那么简单。
杨锁从开始的一天一餐到后来的几天一餐,人们经常好几天在街上看不到杨锁。
渐渐地也习以为常。
直到那年的冬天。
如果没有杨锁堂哥杨德玉的探访,或许人们来年春天都不一定会发现这个懒到极致的年轻人已把自己饿死冻死在那个空荡荡的房间里。
二、他的悲惨人生该由谁来买单?
杨锁的离世,固然可惜可怜,却又唤不起人们太多的同情,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中有他自己的不思上进、堕落无能,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应该归咎于他的父母。
都说“溺子如杀子”、“惯子如杀子”,溺爱娇惯之下必出逆子,这话虽然有些绝对,却也不乏一定的道理。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动物,除了人是有高级智商外,还因为人有高级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体现在情绪的多样性上,还表现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没有一个父母不期盼自己的孩子可以身体康健,前途顺利。
这个愿望,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现今社会,外界的诱惑刺激越来越多,整体的环境条件也恶劣异常。生养一个孩子所要付出的家庭成本越来越高,人们对孩子的过分要求的容忍度也越来越宽松。
每每想到孩子的得来不易,即便是一些超出常情的非分要求,家长也愿意为孩子的一个笑脸而甘愿付出。
殊不知,每一个孩子从降生之时起,他就不单单是一个自我个体,而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需要面对的也不只是家里的父母亲人、爷爷奶奶。他会有许多朋友、伙伴,乃至无数陌生人去完善他的生活。
在家里的每一个坏习惯的一时纵容,进入社会后,都需要更多的代价来偿还。
或许你觉得自己只是不想孩子饿着所以才追着喂他饭吃;你觉得孩子还小走路会累着不如抱着来的轻松方便;你觉得孩子动手打别人也打不疼;孩子辱骂别人也童言无忌,那你可有想过长此以往,日后的他会怎样吗?
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后,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自己动手去添衣加饭;享受惯了的生活,该怎么去独自面对困难;欺负别人时别人反抗又该怎么去处理,是变本加厉的还回去还是就此隐忍?!
每一件本应是孩子正常生长阶段所经历的事情,被家长以所谓的心疼与溺爱代替,这不是爱,是越俎代庖,是毁灭!是家长打着“爱”的名义给孩子成长道路竖起的荆棘,是家长把本在平坦草坪玩耍的孩子带到悬崖边上,还美其名曰是为让他看到更美的风景。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旦失去他一直依赖的亲人,只能被生活的毒刺刺到遍体鳞伤,被悬崖上的一阵风吹落崖底。
在杨锁年幼之时,杨父杨母要是能少些溺爱,让他自己走路、奔跑,他也会多几个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相伴。
上学之时,放手让老师教育改正杨锁的坏习惯,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为长大进入社会做储备。
在有父母陪伴时,让杨锁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学会自力更生。
每一步都陪着他,而不是代替他,那成年的杨锁也不会在父母双失后,没有一点自立能力,把自己活活饿死在父母给他留的房子里。
真正的爱孩子,是在陪着他长大的同时,给他生存本能上添砖加瓦,在他走错路时拉他一把,给他指明方向,再目送他远去。而不是代替他去掌握他应该会的技能,去替他过他的人生,让他无路可走。
生活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别让你的“爱”蒙蔽孩子的眼,堵死孩子的路。生活的甘甜,你都陪他享完,那辛酸就只能他自己独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