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的“关注”一起分享优质的教育生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人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称赞。”
”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得到成人的欣赏和认同,更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成人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让孩子快乐学习和成长。然而赏识又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关爱、表扬和鼓励,真正的赏识应该是具有丰富多元的内涵。赏识是理解和接纳,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差异;赏识是关爱和信任,相信每一个孩子的能力;赏识是适度退让和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对赏识教育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实践,能让我们更近地触摸孩子的心灵,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真正发掘孩子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一、赏识是将错就错,给个性儿童心灵以震撼。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总是存在着个性迥然的孩子,有乖巧懂事的,也有调皮捣蛋的;有活泼开朗的,也有内向孤僻的;有礼貌待人的,也有自控力差、攻击性强的……对于那些活泼开朗的孩子,我们总是能不啻言爱,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然而对于那些个性孤僻或乖张的孩子,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些儿童,看待他们的行为问题,其实这些孩子的内心更渴望老师和同伴的关注、信任和肯定。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该用充满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有的孩子脾气倔强,爱钻牛角尖,但做事有毅力,不轻易退缩;有的孩子调皮捣蛋、做事马虎,但爱动脑筋,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孩子胆小内向,不爱说话,可善于观察,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对于这些个性儿童的过错,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将错就错,善意地“曲解”和宽容他们,给他们的心灵以震撼,从而让他们自觉自发地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菘源是个执拗又古怪的孩子,今天自由活动时她和几个小朋友去书架上拿书看,只见她一下子拿光了书架上所有的书,还把别人已经拿在手上的书也抢了过来。
我来到她跟前,轻轻地问“菘源,你为什么要拿这么多书呀?”她大概以为我是来批评她的,就低下头,不说话了。我微笑着摸摸她的头,又问:“你是不是想做小老师,讲故事给小朋友听?”她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我仍旧笑眯眯地看着她“是吗?”她愣了一会儿,随即似乎醒悟过来,使劲地点了点头。“那你把书分给小朋友,然后再讲给她们听,好不好?”她高兴地把书分给了小朋友,像模像样地讲起了故事。
一个故事讲完了,讲得还真不错,我由衷地说:“真好听,再讲一个好吗?”她又讲了一个故事,有动作,还有语气的变化,最终她赢得了同伴们的热烈掌声。
对于菘源来讲,也许她的本意是想将那些书占为己有,慢慢挑选的,因为我一句善意的“曲解”,她改变了一贯的行为模式,她从惊讶到愣住再到恍然醒悟的过程也正是她受到心灵震撼和自我反思、内省、调节的过程,由此可见赏识之于孩子的重要。很多时候,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丝会心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拥抱,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拥有着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力量,给孩子小小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启迪和帮助。作为教师,应该带着发现的眼光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有的时候,即便没有,也可以将错就错,给孩子一个台阶,也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在善意的、充满关爱和欣赏的氛围中体验和成长。
二、赏识是适当退位,让孩子自主发展。
赏识不仅体现在对儿童发展差异的宽容上,也体现在教师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引导和建议中。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真正去思考孩子的已有经验是怎样的、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认知障碍;如何发掘孩子自身的能力,建构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桥梁。教师在做足了以上功课的基础上,可以巧妙示弱、适当退位,把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孩子。教师可以给孩子创设学习情景,让孩子自己感悟;给孩子提供学习任务,让孩子自主探究;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主动交流和展示。孩子们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习得知识,更获得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发展和进步。如此基于孩子自主发展上的赏识,才是真正的赏识,这样赏识与孩子的发展才能互为良性循环,不断前进。
在科学活动“奇妙的水”中,我为孩子的溶解实验准备了各种材料,因为材料太多,如果按组分发到桌上,不仅费时,而且占地;如果把材料分类摆放让幼儿自由取放,万一幼儿频繁走动影响实验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丢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参与问题的解决。
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些材料怎么放才是最方便的?”孩子们立马就这个问题讨论开来。有的说:“可以放在桌上,这样拿起来很方便”;有的说“可以放在地上,这样不占地方”;还有的说“可以在前面放几张桌子,把东西像超市那样分类摆放,谁要什么自己去取。”讨论结束,我问孩子:“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表示像超市一样分类摆放最好。因为小朋友可以自己选择要用的东西,而且不占地方。“要是有人抢东西怎么办呢?”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子涵说:“可以先去拿别的材料来做实验,或者排好队等一等。”依依举起了小手,“可以和小朋友商量,两个人一起做实验。”亮亮和毅帆也进行了补充:“要先想好要拿哪些材料,然后一起拿,这样就不用一直走啊走。”
活动开始了,整个过程都让我惊讶。孩子们有条不紊地取放着材料,自己专心地探索操作着,有的孩子在安静地排队等候,有的孩子看到人多就跑到人少的地方去拿……就连平时那些淘气的孩子也专心致志。
这场面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自觉与投入了呢?原来是因为教师的适时退位,我相信孩子们有能力解决问题,于是我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自己去探讨,教师在其中只是承担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真正提出解决方法、探讨可行性,以及最终制定策略的都是孩子们。对于自己制定的策略,孩子们几乎都无异议地去遵守和实施,果然不负教师的期望、甚至超出预期地完成了实验。由此可见,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退位赏识,让孩子亲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孩子按自己意愿活动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在自我实践和验证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快乐成长。
三、赏识是适度“狠心”,让孩子承担责任。
说到“赏识教育”,我们脑海中最先出现的便是“表扬”和“鼓励”,然而如果一味地表扬鼓励,走到了赏识教育的极端,便造成了溺爱,如此极端“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脆弱,甚至不堪一击。由此可见,只有赏识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是赏识与挫折并行、表扬鼓励与批评惩罚并存的教育。夸美纽斯说:“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合理的批评与惩罚能让孩子从小学会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对孩子进行赏识的同时,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狠狠心”,让孩子在挫折中懂得承担责任,在逆境中知道感恩,成长为一个阳光而又坚强,自信而不自满,面对生活永远微笑的强者。
小伟的父母是赏识教育的推崇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向来是表扬鼓励为主,如此教育下的小伟开朗、乐观、自信,但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摔跤了他埋怨地板太滑、早上迟到他怪爸爸妈妈起得晚、饭吃得慢是因为值日生盛得太多……。
一天自由活动时,熙熙手拿一件玩具哭着来找我“老师,小伟把我最喜欢的玩具弄坏了,我借给他的时候还好好的,可他来还的时候就已经坏掉了!”我找来小伟,小伟连忙为自己争辩:“我又不是故意弄坏的!才玩了一会儿它就坏掉了,这个玩具怎么一点都不牢的啊!”我听了啼笑皆非,忽又转念一想“这倒是个让他体验承担责任的好时机。”
我摸摸他的头,决定先给他个台阶下“老师知道小伟不是故意的。”果不其然他马上露出了一副得意的样子。我马上又说,“不管怎么样,她的玩具是在你手里坏掉的,你是不是应该跟她道个歉啊?”他不甘不愿地说了声“对不起!”我话锋一转“可是你把熙熙的玩具弄坏了,她就不能玩了,怎么办呢?”小伟似乎没料到我会这样问他,楞了一会儿,马上说:“我叫爸爸妈妈赔给她!”我摇了摇头,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可是,这是你弄坏的,跟你的爸爸妈妈没有关系。自己做错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老师相信小伟已经长大了,是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对吗?”小伟想了好一会儿,终于点头表示同意,“那我用自己的玩具跟熙熙换吧!”最终小伟拿来了自己的玩具换给了熙熙。
也许平时我们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表扬与鼓励,反而导致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小伟就因为父母的过度赏识而缺乏责任感,遇事总喜欢找借口,把理由归结到他人身上,而很少会去思考自身的原因。我很高兴小伟终于用“交换玩具”的方式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这样的结果也让他的父母极为赞同,从此赏识与挫折并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只说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的,有时也要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一定的代价。经历过挫折的孩子才能学会承担责任,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基础教育论坛致力于服务广大教师、教研员、家长及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欢迎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教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