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描写环境的句子】“文如其城”话上海

俗话说“文章像他”,但事实是“门也像那个城市”。

一座城市的发展演进和精神养成,也深深影响着这里的文学风格、文化氛围、文脉传承,形塑着城市软实力的鲜明特质。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迎来工商业文明的现代化城市,作为一座商通四海、人聚万邦的国际大都市,这里成功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海派文学。从“鸳鸯蝴蝶派”到现代作家群,海派文学在浪漫摩登之余兼具现实可感,让人心向往之、回味无穷。

细数海上名家,可谓星河璀璨。从鲁迅、瞿秋白,到张爱玲、钱钟书,再到王安忆、金宇澄,上海这个“大世界”持续带给作家想象的空间、创作的灵感。正如巴黎出了福楼拜与波德莱尔,伦敦出了狄更斯与伍尔夫,东京出了芥川龙之介与三岛由纪夫,纽约出了伍迪·艾伦和亨利·詹姆斯……上海作为屹立东方的国际大都市,同样也生动诠释了城市与作家、城市与文学最好的相遇。

宏大:一座魔都的倒影

海派文学的独特风格,正如城市本身,拥有丰富变幻的侧面,是魔都最曼妙的艺术表达。上海历来是一个气象万千的大码头、大都市。《子夜》就是从夕阳下的上海外滩开头的,“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同一时期,“新感觉派”大肆书写爵士乐、狐步舞、鸡尾酒、雪茄和八汽缸跑车,勾勒出“十里洋场”的绚丽轮廓。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小说中,首次出现“魔都”之名,印证了“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全球魅力。

海派文学的传奇延续至今,并被赋予更为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一大批作家将视角聚焦到新时代的大上海,从城市的蓬勃发展中获得力量,创作出一系列大气磅礴的时代新作。比如,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全景展示了浦东开发开放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与时代画卷;查琼芳的《查医生援鄂日记》,完整记录了上海医疗队援鄂历程中的英雄精神与大爱情怀。海派文学正不断提升标识度与影响力,以动人笔触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城市精彩,将人民与城市、城市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细微:一群上海人的画像

身处上海形形色色的人,是故事的主角,传奇之中亦有烟火气。这繁华之都中的普通人,如何拼尽全力求得更好的生存——有现实无奈、更有不懈追求,有精明干练、更有大爱智慧,都被一一记录在案。钱钟书在《关于上海人》中说:“北京人属于过去,上海人属于现在,甚至很可能属于未来。”精明干练的上海人,无论是置身文学世界、还是身处现实生活,都坚韧而又生机勃勃地活着。不论是《长恨歌》里的王琦瑶,还是《围城》里的孙柔嘉,又或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等小说里的女性群像,海派文学一脉相承,构建起“海上花开”极富魅力的传奇。

近年来,金宇澄更是推出现象级作品——长篇小说《繁花》,复活了海派文学众声喧哗的特点,以男性主人公的成长记忆为线索,以满纸沪语写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几个上海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一座上海人情世态的博物馆”。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被誉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

纯粹:一种红色基因的赓续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是红色文学之源。这里诞生了第一个党领导下的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启了中国革命文学的红色征程。虽然身在繁华上海滩,但左翼作家的眼光和笔触却伸向了苦难深重的中华大地,开辟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乃至于农村生活和斗争都进入了创作视野,包身工、车夫、服务员、农民等一众底层人成了故事的主角,并由此刮起一阵“普罗文学”旋风,影响了一代青年的信仰追求。鲁迅和瞿秋白的杂文,蒋光慈、丁玲、张天翼、叶紫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的剧作,中国诗歌会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影响着中国的现实与未来。

时至今日,上海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已成为绕不开的题材、反复书写的经典。新时代的红色文学,坚持原创、持续“上新”,一系列红色题材被搬上大银幕、大舞台。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经过再创作,改编为话剧和舞剧;《八佰》《和平饭店》上映后,引来红色旧址“打卡潮”;《觉醒年代》则成功实现“破圈”,以百年前意气风发的同龄人激励鼓舞着今天的“00后”。

共情:一个价值认同的坐标

这些年,海派文学在体裁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均有不俗拓展,对最根本的价值进行最广泛的表达,展示出多元多样、求新求变的魔都气质。王安忆凭借《长恨歌》《小鲍庄》等经典之作,勾勒了跨越半世纪的中国社会变迁;赵丽宏写出《珊瑚》《云中谁寄锦书来》,以清新真诚的诗句展现生命之温暖与力量;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小白的《封锁》,以新的视角致敬传奇历史;孙甘露以《访问梦境》《信使之函》等作品,位列“先锋派”代表作家;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成为国内儿童文学标杆之作;孙颙的《雪庐》《烟尘》《门槛》三部曲,讲述了“知识分子的一个世纪”;滕肖澜《美丽的日子》,则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现中国式家庭观念与日常生活之美。

现在的海派文学,早已突破时空局限、超越城市边界,培育了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上海孕育出了“榕树下”、《萌芽》等一批文学阵地。以阅文集团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巨头,更是拥有6亿多读者、780万网络作家、1100多万部原创作品,占到全国网络文学市场近9成份额,已成为无数“大IP”的发源地。从《欢乐颂》《琅琊榜》,到《庆余年》《流金岁月》,吸引了无数海内外“粉丝”。在线下,多样化的文学盛事已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嘉年华”,每周的思南读书会、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不仅培育了“书香上海”,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今天的上海,既是一座物阜民丰、流光溢彩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充满文学情怀和人文底蕴的城市。正所谓城市越大、功能越多、人口越密,文化的丰富性和生态的包容性就越强,文学的创造活力就越会竞相迸发。在这个新的伟大时代,海派文学必定能孕育出更多诠释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大作品,也必定能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