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怎么说话
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了说话,尤其是学龄前的幼儿,是朝夕相处的父母教他们说话的最好老师。(莎士比亚)。
无论是与孩子游戏或是陪孩子出门,甚至是给孩子洗头洗澡,父母可以利用与孩子相处的一分一秒的时间见缝插针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当然,作为教者,如何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已为人母的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一、注意使用明确的词语。
最初孩子总是用单词来表达他的意思,这些词往往是叠音词,而且名词和动 词 等实词出现的概率较高。比如,孩子说:“ 帽帽 ”时,可能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如“这是我的帽帽”、“我要戴帽帽”或“我不要戴帽帽”等等。到了两岁左右,孩子就能说完整的话,从单句到有修饰的单句再到复句。但不管是哪个阶段,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所以要教孩子使用明确的词语,这就需要增加他的词汇量。比如,幼小的孩子喜欢红颜色,红色按其深浅可分为“ 浅红 ”、“大红”、“ 深红”等等,又可分为“粉红”、“桃红”、“玫瑰红”、“紫红”……当你和孩子观赏花的时候,你就可以这么说:“这朵玫瑰花是玫瑰红的”、“桃花是粉红的(也有大红的)”、“这朵喇叭花是大红的”,而不只是简单地跟孩子说:“这朵花是红色的。”
当然,学习词汇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就可能教给他们意思表达比较形象、生动的词。比如,吃饭的时候,针对孩子吃饭的坏习惯,你可以说:“吃东西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说到“狼吞虎咽”时,还可以做出夸张的表情动作,孩子被逗得“咯咯咯”直笑。这样,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孩子就掌握了两个成语。当孩子学会使用副词的时候,这表明他的语言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因为副词所表达的概念比较抽象。比如,孩子摔倒了,他说“疼”跟说“有点儿疼”或“很疼”就不一样,如果他使用后一种表达方式,就说明他已经会使用表程度的副词了。家里养了几条金鱼,有一天死了一条,我问 四岁的女儿:“金鱼什么时候死的。”女儿 说 :“ 我来看的时候,它就已经死了。”我惊奇地发现她会使用表示时间的副词了。
应当注意的是,教给孩子新的词汇,父母要用清晰标准的发音示范,然后让孩子再说一遍。而且在适当的生活情境中要引导孩子使用学过的词语。从自觉到不自觉,孩子就能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他的意思。
二、注意运用规范的语法。
有一天,女儿气急败坏地对我说:“妈妈,我的彩色笔被丢了。”很显然,她要说的是:“我的彩色笔被×××丢了”或“彩色笔被我弄丢了。”孩子说话经常语序颠倒,造成语法混乱。这时,父母要静下心来,用正确的语序把孩子说过的话重新表达一遍,然后让孩子再重复一遍。
孩子说话不符合语法规范,还有一点,就是不会使用虚词,因为虚词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语法意义。所以,要有意识地教孩子使用虚词。比如,我问女儿:“除了妈妈,你还跟谁比较要好。”说到“除了”两个字我特地加强语气。没想到第二天放学回家,她兴高采烈地对我说 :“ 妈妈,今天老师发小红花了,除了我,还有玲玲,琪琪……”有一次上街回来,她撅着小嘴对我说:“那只蝴蝶结很好看,可是你不买给我,所以我要跟你坏。”瞧!她已经会用关联词说多重复句了。
三、注意培养清晰的思维。
孩子思维的清晰与否,在用词和造句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当孩子用长句或复句表达意思或说一段话的时候,语言的逻辑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比如孩子出门玩了一整天,晚上回家的时候,你可以让 孩子说说这一天是怎么过的,要提醒和帮助孩子说清楚做每一件事的先后次序。有一天,女儿问我:“妈妈,你爱不爱我?”我故意跟她开玩笑说:“不爱!”女儿听后伤心万分地说:“连鸡妈妈孵小鸡的时候把鸡蛋打破了都会心疼,你怎么可以不爱我?”女儿没学过三段论,但她不自觉地运用了推理:妈妈都是爱孩子的,连鸡妈妈都心疼自己尚未出世的小宝宝,我当然应该爱她啦。
四、注意挖掘语言的儿童情趣。
生活中,很多在大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在孩子看来却十分生动、有趣。因而,孩子的心灵是充满情趣的,要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然后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下雨天,大滴大滴的雨点打在小水坑里轻轻地溅起,我问女儿:“看,那像什么?”女儿说:“地上像开了一朵朵小花。”秋天到了,树叶纷纷扬扬往下落,我问女儿:“树叶落下来的样子像什么?”女儿说:“树叶像在跳舞。”诸如此类,只要你有一颗童心,生活中处处是美。